分享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鸿墨轩3dec 2019-07-20
原创 书法金石篆刻 2019-07-19 23:07:00

书体的发展源于应用的快捷方便,草书亦是如此。关于草书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汉赵壹在《非草书》中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功并非,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梁武帝萧衍在《草书状》中称:“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求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是也。”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从现在出土的汉简和有关实物资料来看,秦末汉初之际,一种简便的草书即已流行。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章草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代表作如张旭 《肚痛帖》和怀素《自叙帖》等。草书艺术是书法艺术中情感色彩最浓、内涵最丰富、艺术境界最高,同时也是书法技巧最难的一种艺术。

一、章草

章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章草是隶书快写的结果,其特征仍然保持隶意,结体扁平、端庄、稳健,字字独 立,上下呼应,行气贯通;用笔波磔明显,雁尾强烈,大脚捺更是突 出别致;章法上字距接近,行距较远,上下茂密,左右疏朗。章草流行与汉代,西晋、唐宋人无人问津,几成绝迹。元代赵孟频、明代宋克重新拾起,使章草得以复苏。近代王世镗、王蘧常终生研习章草,在传统章草的基础上掺以时代气息,减弱波磔雁尾,用笔追求 古朴,结字由原来之偏平向方形甚至长形转化,时人多有仿者。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皇象《急就章》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

二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具有符号化特征

三是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甲骨文时期即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

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仅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画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画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以及稍晚的锺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婉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皇象《文武帖》

二、今草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瑷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鋋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 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张芝《冠军帖》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法而演变形成的。今草较之章草更简,彻底省减了代表隶书、章草的雁尾,去掉了章草的笔画波磔及隶意的挑势、捺脚,加强了笔画之间的萦带、连绵,又进一步提高了书写速度,加 强了书写的简便与快捷。

今草在结体上打破了章草的横向扁平取势,变成了纵向竖长取势,上下连贯,灵活多变,随势生形,姿 致流畅。同时,由原来章草的字字独立的相对静态形式,变为互有呼应、流贯通畅的动态形式;用笔由于摆脱了雁尾而洒脱自 如,绚丽多姿,流便优美,情感丰富;章法较章草自由夸张,疏密起伏,整体联系紧密。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王羲之《初月帖》

今草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东汉张芝集众 家之长而创今草。唐张怀瓘《书断》中说张芝:“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成今草加其流速。”后经王羲之父子变古创新,使今草完善成熟。“二王”书法笔姿娇逸,体态秀婉,完善了一整套今草书体的形式法则,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书法风范,千百年来一直规范和影响着中国书坛。后来的小草大家如智永、孙过庭、米芾、赵孟颗、王宠、董其昌、王铎、傅山等继承“二王'遗风,尽得晋人笔意,而又各有创新,各具特色,使今草不断丰富发展。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王献之《中秋帖》

三、狂草

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据传狂草初由张芝“一笔书”蜕变而来,至张旭承今草之法,扬“一笔书”之意,始成狂草风范。后经怀素推波助澜,使狂草成熟,达到了新的境界。旭、素之后,善狂草者有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祝允明,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等。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

“大草”与“小草”相对,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怀素《自叙帖》

狂草和小草的区别除了在字形上大于小草外,更重要的是草法更加省减,用笔更加放纵,结体和章法更加自由奔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狂草用笔速度大大提高,使转飞动,窜駣腾挪;结字雷厉风行,诡奇多变,有时打破单字结字常规,把两个字甚至一组字作为一符号来处理,完全是情感所致;章法上不计工拙,无意经营,却用心良苦,匠心独运,一切随情而定,随感而异。狂草基本失去了实用目的,变成了一种纯艺术的欣赏形式。

狂草对情感的需求最高,情感可谓狂草的生命。由于完全的精神投入,狂草书家往往近于颠狂,有时借助醉酒来进入狂草之精神境界。在书法的众多书体中,草书最难学习,尤其是狂草非一般人所能为。学习狂草除了方法得当、勤奋刻苦外,还须有先天禀赋,否则,狂草将难以涉足。

学习狂草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学习小草。因为小草基本上独立成字,便于学习者推敲其用笔及结字,短期内即可掌握其要点,容易上手。同时,小草又流畅雅致,容易打动观者。其次,涉足章草。章草横取势可治线条流滑,高古可治其俗态。最后,学习狂草。狂草连绵缠绕,一气呵成,故临前要多读帖,弄懂点画的来龙去脉,熟练地明确其草法,方可下笔临写。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张旭《古诗四帖》

四、结论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画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行草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是“草率”书写隶书而形成的,是一种隶书草写。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于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 成“今草”,即楷书草写,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 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 辨认。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 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 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 所变化。

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 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 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现代人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

草书艺术最能表现书如其人。刘熙载《艺概》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书如其人,道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征。书家的思想性格,表现为作品的创作个性,又常 称为“书法风格”。为什么会“书如其人”呢?首先,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次,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再者,作为表情艺术的草书,书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另一因素,作品能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千、性格、爱好。情性不同造 成书法形质的不同:拘谨稳熟写字亦拘谨而乏新奇;纵逸豪爽写 字常剽勇而超越常则;捷思敏行往往写字快速然底蕴歉深;老成 持重则字显羞怯而乏飞动之态;简峻之人,写字挺倔而不遒劲; 缜密之人,字迹不能超逸;温润过于妍媚,雄伟缺少媚动,流丽多 偏浮华,婉畅常欠端厚。对书家思想性情的了解,有助于在更高 层次上欣赏作品的个性美、人格美,更深一步地领略作品的意境 美。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从章草至狂草

祝允明《赤壁赋》

例如,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的内容是说书者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全帖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有龙腾虎跃之 势。前段最后一“耳”字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贯串全行, 不禁令人想起杜甫在听说收复河南、河北的著名诗句。元书法家 鲜于枢看了帖中的运笔点画说:“如见其人,端有闻捷慨然效忠 之态”,此帖和《祭侄稿》一样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书法因人而贵,因人而传,历史上正面例子很多。王献之身上有乃父羲 之“骨鲠”遗传,拒为丞相谢安新建的太极殿题榜,被传为佳话。 虞世南供职朝廷,曾谏劝唐太宗“二勿、二不”,太宗称虞有五绝 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后人评 论他的书法气秀色润,意和笔调,柔而不渎,如其为人。岳飞雄健 酣畅的草书《诸葛亮出师表》,鲜明地体现了他精忠报国、收复山 河、横扫干军的报负与豪情。书以人贵,也可以从反面事例得到 印证。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的蔡原是蔡京。蔡京写得一手 姿媚的字,却因是大奸臣,后人耻其为人,而以蔡襄取而代之。明末张瑞图的草书独具魅力,惜其品行可鄙,为后世所不齿。近人 汪精卫字迹秀丽,孙中山的遗嘱即由汪楷书记录,但后来失节, 人们看到其墨迹就对其投敌献媚的品行而恶心。书法与人品紧 密相关,此提醒、勉励治书艺者宜不断净化心灵、砥砺情操,把自己塑造成品德高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