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全球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管线看靶点选择

 tina360tina 2019-07-04

截至2019年3月,全球研发管线有超过90个双特异性抗体项目。其中~86%用在肿瘤患者。其中最多的还是桥接细胞法(Bridging cell),靶点选择中,通过CD3进行T细胞招募活化占据了50%以上。

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结合两个不同的靶点分子,来开启新的活性,在作用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桥接两种细胞类型(in-trans binding)和结合一个细胞上的两个分子(in-cisbinding)。因而选择的两个靶点分子显得尤为重要。本次主要梳理现在研发管线中的靶点,之后再更新靶点设计中的考量因素及其对抗体活性,抗体质量的影响

01

全球双特异性抗体临床试验数量增长趋势

  • 2014年开始双特性抗体进入高速发展

  • 针对癌症双特异性抗体持续增加

  • 2014-2016年经历一个非癌症双特异性抗体研发高潮

02


针对癌症的双特异性抗体

78个针对癌症的双特性抗体,其中47个选择CD3招募并活化T细胞,2个选择CD16招募活化NK细胞,而另外一个靶点多选择肿瘤抗原。近两年针对免疫检查点(PD-L1,PD-1,CTLA-4等)的双特异性抗体明显增多

03


针对非癌症疾病的双特性抗体

所列13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主要针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学疾病,如SLE,RA,糖尿病等。

04


国内双特异性抗体研发

一个纯粹的免疫学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