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的“圣人之治”你了解有多少呢?

 向玄先生之问道 2019-07-04

《道德经》是一部治世宝典,还是一本修真秘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我是一个丹道爱好者,在阅读经书的时候,经常带有主观性的朝着修真方面去思考。

然而,在我看到网友们把道家思想归为“愚民”治世而引发网络热议之后,作为一名道家铁粉,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为此发声。为什么有人会把道家思想归为“愚民”治世呢?原因只有一个,那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不够深刻。

特别是有些网友,把《道德经》第二章,第三章中“圣人处无为之事”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两句话当作道家思想“不作为”“愚民”的依据。

虽然网上也有一些作者,写文一再强调“无为”不是不作为,“虚其心”“弱其志”也不是愚民的解释。然而众多的注解中,在我看来,那些带有个人主观性治世的解读,已经和无为而治背道而驰了。

为了让信士不再疑惑,为了让部分网友解除对道家的误解,我以两个方面来阐述论证道家“圣人之治”不是愚民治世。

第一、老子为什么要圣人之治?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为了证明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依据的。

为什么要提出“圣人之治”呢?因为,老子从社会现象中发现,事物都有相互对立的两面性,教化百姓如果主观性地去做,就会有好和不好的结果出现;过多的干预,就会出现两极分化。所以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发现这个问题后,因此认为带有主观性的去教化百姓是不可取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子想到了一个方法;于是他继续写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的大意是:不带有“我”这个主观性去教化百姓,让他们在无为而有为中自然发展,自然成长。

无为而有为是什么意思呢?不带有“我”的主观性而致使他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教化,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第二,为什么说“圣人之治”不是“愚民”治世呢?看老子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老子洞悉人性,为“无为而治”写出了可行性的方案,方案中讲述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百姓能够自发的去改变。

老子这样写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的大意是:领导者不以贤名相尚,百姓则自安,静而不争;领导者不以难得之货为贵,百姓则重廉耻,不为盗贼;领导者不骄奢淫逸,则民心自定而不乱。

所以圣人作为领导者,在治理天下时,保持心地淳朴,内心清静无欲,对待百姓公正没有偏私,精神内守,身体真气通畅,神凝气聚,精全髓满,德全而不危。

圣人管理百姓时,不施加“个人”的意志,减少私欲使内心清静,常使自己处于自然淳朴之性,不尚名,不贪财爱物,不骄奢淫逸。

自古都是上位者德者居之,百姓顺服这样的领导者,在他深厚德行的影响下,上行下效,百姓有样学样,即是有个别有了奸诈的心智,都会在这样淳朴自然的氛围中镇灭。圣人就是以摒除自己私欲,以“无我”之心管理百姓,德厚而民自化,从而使得社会风气良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效果,这就是圣人之治。

总结:道家思想“圣人之治”的治世理念,可归纳为十三个字,它们是:不欲以静,以正治国,天下将自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