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里洋场大上海的华懋饭店:曾经的“远东第一楼”

 李平东方明珠 2019-07-04

沙逊与华懋饭店

文/图 杨天亮

人们来到上海外滩,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有着直插云霄的绿色金字塔状屋顶的建筑。它就是外滩的地标性建筑——和平饭店,前身是曾经享有“远东第一楼”的华懋饭店。它也是十里洋场——南京东路的起点。它的缔造者、前主人是维克多·沙逊。

伊利亚斯之孙艾利斯·维克多·沙逊

据史料记载,维克多·沙逊生于1881年,年轻时爱好航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被授予少尉军衔。1915年2月,在参加一次防空训练中腿部受伤残废。维克多·沙逊的祖先为塞法迪犹太人,来源于中世纪从西班牙避难到巴格达的犹太裔祖先。

创办新沙逊洋行的伊利亚斯·大卫·沙逊

1833年,维克多·沙逊的曾祖父大卫·沙逊(1792—1864)迁居印度孟买,在那里创立了沙逊洋行,1853年入籍英国。1845年,沙逊洋行成为鸦片战争之后最早进入上海滩的几个洋行之一,主要从事鸦片贸易和运销棉纺织品。二十年后,大卫·沙逊去世,维克多·沙逊的伯祖父阿伯特·沙逊继承了主要家业,史称老沙逊洋行,而他的祖父伊利亚斯·沙逊则另立门户,于1872年创办了新沙逊洋行。维克多·沙逊和伯父雅各布·沙逊所接手经营的,正是这个新沙逊洋行。1916年雅各布去世后,维克多·沙逊于1918年继任新沙逊洋行总管,并继承了叔叔迈耶·沙逊的从男爵爵位。在1920年以前,鸦片贸易一直是沙逊家族的主要经营项目,而上海,又是他们从事在华鸦片贸易的中心。直到民国后的20年代,鸦片贸易才被全面禁止。然而这时的沙逊腰包早已捞足,这就为他后来大规模地投资房地产,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如果说百年看上海的话,那么最集中、最典型、最直观地凸显上海百年变化精髓的地方,莫过于外滩。外滩也是租界最先发生变化的地方。

外滩的早期建筑,属于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大多为二层小楼。如其中的第四号地块原主人为义记洋行,不久便转手给美商琼记洋行(Augstine Heard & Co.)。由其建造起二层小楼,建筑为两层的殖民地外廊式风格。1877年,地块被沙逊洋行以八万两白银收购,建起了三层维多利亚府邸式风格的“沙逊姊妹楼”,成为洋行总部,并以部分空间作为写字楼出租给一些银行和洋行。1925年,维克多·沙逊开始筹划在洋行原地翻造高层公寓,1926年正式动工。拟建中的大厦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恰在外滩与南京路构成的“T”形黄金地段关节点上,是上海级差地租最高的地块。从开埠之初到20世纪初,地价已翻百倍,当时周边地段均价为每亩二十万两白银,而这一地块每亩最高可达四十五万两白银,房屋租金增值空间巨大。大厦边施工,边修改设计,一年后变更设计,改为以酒店功能为主。

主持建筑师乔治威尔逊

大厦由沙逊洋行属下的华懋地产公司开发,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威尔逊担任建筑设计,巴罗担任结构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采用钢框架结构加上装修及其他设备,共计耗费白银八百万两。

大厦充分吸收了从19世纪和20世纪初以历史形式元素构成的新古典主义及随后摩登化的浪漫新古典主义,再到更为摩登的装饰艺术风格。设计取向始终紧跟国际潮流。

轮廓初具的沙逊大厦

大厦总平面因地制宜,依基地形状呈前小后大的楔形,装饰图案和纹样以门楣上带棕叶翅的灵缇犬最引人注目。大厦以东面作为主立面,其外观最耀眼之处,是竖向纹理的瓦楞紫铜皮金字塔顶,高逾十九米,呈墨绿色,高插云霄,十分壮丽雄伟,约占大厦总高的四分之一。加上坡度陡峻,故无论距其远近,均有全貌毕现的观赏效果。金字塔顶的上下檐和四脊纵长楔形抹角均以红色刷饰,使塔面轮廓更加清晰。建成后的沙逊大厦,建筑平面呈A字形,临黄浦江一面高十三层,后面包括夹层共十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七十七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享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1929年竣工的华懋饭店

如果说,大厦的外观还只能说是摩登化的浪漫新古典,那么其内部公共空间的装潢就是以艺术风格为主调了。属于经典装饰艺术风格的“拉利克玻璃”工艺与造型,就是大厦室内装饰中最出彩的特征之一。拉利克玻璃工艺的创始人瑞内·拉利克,晚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示了其天才的装饰艺术风格作品。这种玻璃在高温烧制过程中溶入含有锑、砷、钴等元素的澄清剂,使其既有水晶般的透明折光效果,也常作磨砂处理,远望为乳白色,近视则闪现蓝光,而在灯光反射下又发出耀眼的橘红光芒,一时间人人争睹,个个称奇,在时尚界引起轰动。在此后不到四年时间内,这种珍宝般的拉利克艺术制品,便被威尔逊建筑师从欧洲采购来,用在了沙逊大厦内的舞厅、宴会厅和休息厅等公共活动空间中。这些第一代的拉利克制品,如今只有拍卖场上才见得到。

战时的和平饭店

大厦不仅注重其视觉形象,更注重其实用功能。大厦底层平面呈三横一纵格局,面向南京路共开有三个大门,门外都建有雨棚。大厦内部一至三层为华懋饭店大堂、联通南京路和滇池路的三道室内通廊、中央八角厅,以及从外滩方向进入的室内通廊等公共交通空间及商店。二至三层除沙逊洋行总部外,剩余空间出租给荷兰银行、华比银行等商业和社会机构。从仁记路进入的大堂有男女宾客分开的楼厢,这一侧的美国吧后成为名气很响的老年爵士吧。四至九层为华懋饭店总共二百间客房的饭店主体,内含中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和英国等九个国家装修风格的客房。其中保留最完整的是印式客房,保留较完整的为中式、英式和美式客房。中式墙面饰以栗色木质顶角线和竖向线条划分墙面,八边形壁龛内开月洞门,有江南宅园意趣。拥有中国元素装点的室内空间与华懋饭店的名称暗合。

印度式特别套房

华懋饭店的九国特色套房,在上海大饭店中是独一无二的,从1929年开业保留至今。九个房间被分别安排在饭店的东端,五至七层每层三间,面临风景如画的黄浦江,俯视之下,令人心旷神怡。八、九、十层为餐饮娱乐空间,其中八层含有南侧的阅览厅、巴西里卡式布局的舞厅兼西餐厅和北京餐厅,外墙从檐口向后退入,形成开阔的屋顶观景平台,北侧西部为厨房。九层为中式风格的餐厅“九霄厅”。十层为沙逊家用餐厅,十一层为沙逊私宅“沙逊阁”,均为英式风格。底层大堂的东北角有一个厅堂,设有“马与猎犬”酒吧。大厦内有五部奥迪斯电梯,可从门厅抵达顶楼。

1929年大厦落成开业,正式命名为华懋饭店。因大厦建成后由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故取其名。华懋公司是新沙逊洋行下属的房地产公司,沙逊家族是华懋饭店的投资者,故又名沙逊大厦。

它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大厦占地面积4617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其门牌号当时为黄浦滩路(今中山东一路)20号,原21号门牌遂废弃不用。

20世纪30年代的外滩

大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外滩的建筑基本上已定型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格局,及至1948年随着交通银行大楼的落成,使外滩建筑天际线上的轮廓最终定格下来。如果我们将外滩的所有这些建筑比作一幅绘画长卷的话,那么,沙逊大厦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一部华丽乐章的高潮所在,它们位于外滩风景线的中心地段,十里洋场——南京路开始之处。占尽了天时地利。

当时的华懋饭店名躁上海滩,从一开始,饭店就确立了高端服务方向。中外政坛领袖,商界金融巨头,文化名流都是饭店的常客。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均发端于此。

沙逊大厦落成后,沙逊为了显赫身价和招揽顾客,在大厦对面(现在外滩的快车道)竖起了几根粗大的电线杆,装上十二盏照明灯,把整座大楼照得如同白昼。

饭店八楼的龙凤厅(摄于1929年)

饭店八楼休息室(摄于1929年)

华懋饭店的价格奇昂,餐厅的普通酒菜,也要以高价出售。办公室和房间的租费,是以银子、美金或英镑计算的。沿南京东路底层的一间租给华比银行(即现在市电报局营业大厅),每月租金为1354两银子。一般房间的租金,每天二十两至七十两不等。由于房租昂贵,从1929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仅出租底层、夹层、一楼、二楼和三楼一部分的租金收入,即达三百八十万两银子,已超过沙逊大厦的造价。华懋饭店从1929年起,头十年每年收租金638783两银子,从1939年起,第二个十年每年收租金767251两银子,按此收租方法,沙逊大厦的造价仅四年时间就全部收回了。据史料记载,当初买进这块土地时的估价为每亩白银六千五百两,1924年已上升到二十万两。沙逊大厦建成之后的1933年,更飞跃至三十六万两的高峰。真所谓是黄金地段寸金地。

大厦一经建成,沙逊洋行的身价迅即蹿升,到3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里,已经成为上海房地产商中不折不扣的龙头老大。可以说,没有沙逊大厦,就没有沙逊洋行的独特形象标志,也就没有其在上海滩的持久影响。

饭店前台(摄于1929年)

中国式特别套房

华懋饭店自开业后,先后接待过很多著名宾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有:剧作家诺埃尔·科澳德、李顿调查团、“无线电之父”马可尼、英国马兰爵士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与《摩登时代》女主角莲·高黛等人。二战后则接待过美国特使马歇尔、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等人。1946年,美国陆海空军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占用了饭店四、五、六楼的全部房间。1947年6月16日至25日,首届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1974年改名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简称APEC)在华懋饭店八楼举行,协商战后重建问题。这是二战后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

开业后的华懋饭店

抗战爆发后,上海的租界很快成了汪洋中的“诺亚方舟”。大批难民,尤其是数万犹太人涌入租界。期间,沙逊积极参与了救助来沪避难的犹太人的工作。1938年8月7日,旨在救助犹太难民的“欧洲来沪移民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维克多·沙逊担任主席。他将自己的产业河滨大楼腾出作为接待站,安顿了数百名犹太难民。1939年2月,维克多·沙逊还拿出十五万美金,作为救济犹太难民的“复兴基金”,用于向希望创办小企业或者私人开业的犹太难民提供小额贷款。

1932年刊登在杂志上的华懋饭店广告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华懋饭店仍旧对外营业。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沙逊大厦被日本海军部强占。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孤岛”时期,沙逊感到形势越来越不稳定,开始逐渐地抽调资金到海外,同时陆续出售他在上海的房地产。据估计,他抽走的资金达一千万美元以上。1948年4月,新沙逊洋行总部迁往巴哈马群岛的拿骚,抛售房地产和股票的巨额资金也悉数抽走。

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华懋饭店入不敷出,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春,定名和平饭店,隶属于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饭店于1956年3月8日开业。如今的和平饭店,是锦江集团旗下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为国家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83辑

冯克力 主编

2013年12月 出版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