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育人的思想政治原则

 liuhuirong 2019-07-04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 孔子弟子记述 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不仅在历史上被纳 入“十三经”,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作为大思想 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 子思想 的核心,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孔子说:“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 孔子看来,仁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仁人想要自己立于天地之中,也希望别人能立于天地 之中;自己想要通达幸福,也希望别人通达幸福。能够将心比心,就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 法了。由此看来,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要求人们不要有忌恨之心,要像爱 自己那样去爱别人,至少要做到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施加于人,要有宽恕之心。子贡曾问 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一句话,“己立立人”的原则,就是爱己爱人的原则,用现代的时髦话 来说,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损益忧乐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坚持发扬有意义的行为以便给自己带来真正 的快乐和幸福,去掉不良的有害的没有意义的行为以便给自己免除忧患烦恼。孔子说:“益 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即告诫人们: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应该与正直的人交朋 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你就会幸福、快乐。与阿谀奉承的人 交朋友,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就一定会吃亏上当, 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忧患。因此,不可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但人的快乐也有优劣之别。孔子又 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就是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 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结交许多有益的朋友为快乐,这样就 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如果以骄傲自满为快乐,以游荡玩耍为快乐,以饮食荒淫无道为 快 乐,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此一原则,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对青年学子的 教育可谓切中要害了。   
  改过迁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受教育者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免 不了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实行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 的原则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过,则勿惮改。”(《论语·学 而 》)就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畏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 两种道德为主。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 灵公》)。意思是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错误了。当然,能否正确对待错误 , 这与一个人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孔子又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 罕》)这段话的意思是,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可贵。顺从自己意 愿的话,能够不高兴吗?分析一下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 这种人,孔子自认为他是无法对付的了。   
  杀身成仁  追求“仁德”、实行“仁政”,以实现安宁太平的社会秩序, 是孔老夫子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中梦寐以求的夙愿。为此,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认为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 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孔子育人的这一思想政治原则,对后人影响极大,为正义而牺牲生 命,成了一切仁人志士的人生哲学。《宋史·文天祥传》:“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孔子的 学生曾参对“杀身成仁”的思想政治原则作了进一步地发挥。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 毅力,因为他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于天下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 是担子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路途遥远吗?用曾子的这一段话,教育学生认清新科技革命的 发展趋势,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学习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为振兴中华,争 抢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难道不是当今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修己安人  如果说“己立立人”、“损益忧乐”、“改过迁善”、“杀 身成仁”诸项思想政治原则,着重个人修养的话,“修己安人”及后面所述的几项教育原则 就侧重解决的是“个人与他人”、“自我与群体”等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的社 会关系了。子路曾向孔子请教何谓“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又问:“如斯而已乎? ”答:“修己以安人。”三问:“如斯而已乎?”答:“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这就是孔子“修己安人”的原则。从孔子回答子路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修己的内容是恭敬 , “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但恭敬必须有一 定 的节制,没有礼仪去规范,“恭而无礼则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这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具体表现。而修己安人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 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用孔子的话来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 语·子路》)因此,要修己安人必须从正己正人着手。只有正己,才能正人。这样,大家都 正了,社会才能安定团结,稳定向前。为此,孔子对修己安人的原则还作了三种规定和要求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 举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孔子:“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忠心效力和互相劝勉,该怎 么办?”孔子答:“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人民对待你的行政命令也就会严肃认真了 ;你孝顺父母老人、慈爱儿童孩子,他们也就会对你忠心效力了;你提拔好人做官,教育能 力差的人,他们也就会努力劝勉了。”这就是孔子对修己安人、修己修人的深刻解释。   
  用礼贵和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 公十一年》))根据这一规定,“礼”涵容了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教育后人等上 层建筑。因此,“礼”在《论语》中被提到非常的高度来使用。孔子甚至用“礼”来给“仁 ”下定义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 动。’”(《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把“礼”当作“为仁”的前提,克己复礼成了“为 仁”“归仁”的标志。人们的一切视听言动都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并以“礼”为准则 。显然,孔子所讲“礼”与《左传》上所讲“礼”又有了一定的区别,指向了人们的行为规 范。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其意为,恭敬、谨慎、勇敢、正直可以说是人的四种 美德,但如果恭敬而没有礼去规范就会劳苦疲倦,谨慎从事没有礼去引导就会变得胆小怕事 畏葸不前,勇敢而缺少礼的限制约束就会犯上作乱,正直坦诚而缺少礼的指导就会尖刻伤人 。作为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厚笃亲、亲爱人,那么人民自然而然就会趋仁向爱并敦厚了;如 果还能做到不遗忘老朋友、老同事,老百姓之间的感情也就会不刻薄淡漠而厚道了。在此, 孔子不仅强调礼的重要性,而且也说明了“礼”主要指人的行为规范和心理需要。那么,如 何 用礼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齐之以礼”呢?《论语·学而》上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 所说的“和”,不仅仅是和睦、和谐,而且指从容不迫、合于中道,使“过之者俯而就之, 不至焉者而及及之”(《礼记·檀乡》)。由此可知,礼的施行要以不偏不倚 合乎标准才为贵 ,这就是先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值得赞美的地方,尽管大的礼仪有三百,小的威仪有三千, 但只要把握了标准,礼的大小巨细都能准确无误地施行。当然,知道了标准还不够,还必须 用礼仪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做到“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德归厚矣 ”。否则,只看到“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就如同“台湾 问题”,不能只提“和平统一”,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而节”,才可谓“礼 之全体也。”
  里仁尊贤  里仁,就是居仁;尊贤,就是尊重人才。孔子在《论语·里仁 》中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 安仁,知者利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 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其意是说,人们居 于仁道就是美德,有了这种里仁的品德就能给人们增加智慧。反之,不择仁道居住,哪里会 给自己增加智慧,使自己聪明起来呢?所以说,“择不处仁,焉得知?”(选择住处,没有仁 德 ,怎么能是聪明呢?)不居于仁道的人是不可能长久居于穷困境地的,也不可能长久居于安乐 之中。有仁德的人安仁道,实行仁道仁德他便心安理得,不实行仁道仁德 他心中便不安宁 。聪明的人利用仁道仁德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利益,因而他便实行仁道仁德。因此,立定志向 实行仁道仁德仁行,绝对不会有坏处。发大财做大官是人们的愿望,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手 段来升官发财,这是君子所不能接受的。贫困和卑贱是人人都讨厌的,如果处在贫困和贱位 ,君子就只能用正当的办法去克服,而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脱贫致富。君子不能抛弃仁德 ,抛弃仁德仁道,怎么会有好名声呢?君子应该时时刻刻坚持仁道居于仁德。而要居于仁道 施行仁德,就要向贤人学习,尊重贤人。用孔子的话来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就是看到品德好的人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到品德不端者,就从内心反省,看自己有 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及行为污点。孔子在回答子贡有关“为仁”的问题时还说道:“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再次 强调了事贤敬贤的重要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宽容不愠  读过《论语》的人,可能都不会忘记《学而》开篇的三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第三句话,即“别人不了解我,我心中并不怨恨别人,这难道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此就是宽容不愠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坚持自己正确立场的前提下,以“海 纳百 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快乐生活,以造成一个“多元一 体”的美好社会环境,来调适在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的那种紧张关系,求同存异,宽 容忍耐,做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说,对已经做了的事不再指责,正 在完成的事不去谏止,过去多年的事不再算老账,这样就能“宽以得众”。这种宽大的胸怀 ,宽容的态度,不但对于我们今天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适用,而且也是每个教育工 作者教书育人应具备的风度。
  当然,孔子育人的思想政治原则不只是这八个方面,笔者不过择其要而撰述。因为,要能更 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更加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把其中的无数珍品认真挖掘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加以借鉴。
【资料来源:http://www./public/jtzs/article.php?article_id=4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