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人而不仁(3-3)

 经义工坊 2021-03-02

      “仁”和“礼”都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古代宗法伦理社会,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所以“仁”显得甚为重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仁,仁德。先秦古文中主要有两种书写方法,一种“从人从二”,意指对他人应有仁爱之心;另一种“从人从心”,意指求己修身。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个人道德行为的双向规范要求。

      礼,古代社会宗法伦理的内在要求,用于规范政治、社会和文化秩序。

      乐,古代“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形式,也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要求。

      如……何,古代常用句式,中间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不修仁德,他怎么能(规范地)实行礼呢?人如果不修仁德,他怎么能(正确地)运用乐呢?”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和乐是其外在表现,所以乐也必须反映一个人的仁德。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礼的对象是人,是“人”根据自己的思想人为定义的行为规范。儒家思想认为,“人”存在于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要以圣人的思想境界来认识世界、维护世界,进而享用世界。要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就要从各个方面进行修养修炼,逐渐达成仁的素养。而礼是成仁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一个人如果没有不了解仁、不懂得仁,就绝对弄不清楚礼的意义,也就不知道如何运用礼。

      “仁政”要由“仁人”施行,成就“仁人”需要在礼乐等许多方面持续修炼和深厚积淀。《论语·学而》篇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孝为仁之本。礼作为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的规范,包含了“孝弟忠信”等所有人际关系和具体行为,由此也可推理出礼是仁之本。反之,仁又是礼之本,因为仁发于圣人之心,显于圣人之行,成于圣人之制礼。周礼就是周公旦在损益夏、商之礼的基础上,结合周文王、周武王的执政理念,经过周密思考制定而成,其根本就是出于仁。所以,孔子自始至终都在赞颂周礼,并终生为恢复周礼而奔走呼号。

      在古代礼、乐紧密联系,乐是用来为礼服务的,自然就发展成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礼乐”之说。一个国家如果能够规范、正确地运用礼乐,政治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始终保持安定和谐,人们生活就会充满乐趣,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不断上升。

      仁不能离开礼乐,礼乐也不能离开仁。没有仁的礼乐是假礼乐,不讲仁的礼乐最终是乱礼乐,就如“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就是假而乱的具体表现,其结果只能导致社会乱象丛生、政治腐败盛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