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仁德与礼乐的关系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的合法性;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观点,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周礼》规定,周天子使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很显然,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否定态度。

那么,我们从“季氏八佾舞于庭”可以联想到什么呢?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无论是一些大城市还是中等城市甚至一些贫困县,几乎都建有豪华超标的办公楼。办公楼的超标在本质上是否与孔子所批评的“季氏八佾舞于庭”具有本质的相似性乃至相同性?!我们的办公楼有必要建设那么豪华吗?这可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啊!诚如孔子所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原文】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但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就不符合当时的礼制。

对于孔子维护礼制的观点,很多人也许认为孔子的思想保守,但从社会秩序的建构来看,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在礼制方面确实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国家外交部接待外宾特别是接待外国政要需要特定的高规格的接待仪式,而各省市接待外宾的仪式就不能等同于外交部的接待仪式。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孔子这句话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孔子的伟大深刻之处就在于,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礼乐文化与人的内在仁德的辩证关系。在孔子看来,礼和乐都是人内在的仁德的外在表现。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德,就不可能外显为符合礼制的礼;而人如果没有内在的仁德,也就不可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乐。

实际上,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来看,礼与乐通常是有机结合的,礼是人的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而乐则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如果从内在的仁德来看礼乐,那么,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样,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我们通常讲言为心声,由此而论,我们也可以从孔子这里感悟到礼为心声,乐为心声。

                                                      责任编辑:高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