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悟《管子》四篇09课:心术下·三

 文冠厚朴 2019-07-04

解悟《管子四篇09

心术下·三

【原文】

(sān)

()()(néng)(biàn)(yuē)(jīng)()(shì)(néng)(biàn)(yuē)(zhì)()(xuǎn)(zhě)(suǒ)()(děng)(shì)()()(biàn)(zhě)(suǒ)()(yìng)()()()(xuǎn)(ér)()(luàn)()(biàn)(ér)()(fán)(zhí)()(zhī)(jūn)()(zhí)()(ér)()(shī)(néng)(jūn)(wàn)()()(yuè)(zhī)()(tóng)(guāng)(tiān)()(zhī)()(tóng)()(shèng)(rén)(cái)()()(wéi)()使(shǐ)(xīn)(ān)(shì)(guó)(ān)()(xīn)(zhì)(shì)(guó)(zhì)()(zhì)()(zhě)(xīn)()(ān)()(zhě)(xīn)()(zhì)(xīn)(zài)()(zhōng)(zhì)(yán)(chū)()(wéi)(zhì)(shì)(jiā)()(mín)()(gōng)(zuò)(ér)(mín)(cóng)()(bǎi)(xìng)(zhì)()(suǒ)()(cāo)(zhě)(fēi)(xíng)()(suǒ)()(wēi)(zhě)(fēi)()()(mín)(rén)(cāo)(bǎi)(xìng)(zhì)

【解释】

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

一:动词,归一,合一,一贯。由……而得一,由……而达到一。

气:化。

一氣:即“以氣得一”,深入实践氣,通过氣的实践实现与道合一,实现以氣统御形质,从而形质举动若一。

能:能力,此处用为动词,表程度,能力达到了的程度,能够。

变:《黄帝内经》“物极谓之变”,返观实践中返观到的化走到极端的这种氣化内景,称为“变”。一旦氣化中出现了“物极”的内景,即可解悟为变化即将发生的预兆。这里的“物”,指以精的状态存在的氣。氣中精出现了“极”的象,则形一体而以化主导的形质格局就不得不改变,从而形质的运行规则也就会改变。

:称为,叫做。

精:指精神的精的部分。此处为动词,懂得了精,把握了氣化中精的氣化实践技术。

一氣能变曰精:深入化,以氣化而得一,达到能够返观到“物极”的化内景,解悟出事物即将变化的前兆这个境界,称为把握了氣化中精的氣化实践技术。

:《韵会》“大曰政,小曰事。”,《广韵》“使也,立也,由也。”,《康熙字典》“营也,治也。”《说文解字》“職也。从史,之省声。,古文”可悟:化与形质一体的运行构成了事物的全体与全程。而“事”,则指自然事物在形质现象层面的展现过程。

一事:得一的做事状态,得一的做事境界。

智:智慧。指通过元神从氣化存在层面认识事物本质的认识途径。又称为“道”的认识途径。(参见《管子·心术上·经二》解释。)通过智慧这种认识途径,实现了对事物从整体、全程、趋势上的掌握,而且是事物变化之前就获得前知前识的认识与实践境界。

《说文解字》“識詞也。从白从亏从知。”《康熙字典》解释为“按:經典相承作智。”《释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注:智,就是知,是指通过元神对氣化的知。无,指氣化存在。不,通“无”,指人体内认识氣化、实践氣化的元神途径。《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注:是非之心,指人的识神。端,此处意为末尾时期,结束的时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为:人有了是非之心,人的识神发达了,智慧这种元神认识途径的运用也就开始隐藏从而到了凭借着智慧生活的尾端了。

一事能变曰智:通过化实践,达到通过返观到“物极”的氣化内景而解悟出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实现了前识,这才能够达到做事得一的境界,这叫做智慧。

慕选者,所以等事也:

慕:当作“恭”,敬逊之义,见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

选:筛选,选择,见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

等:齐,顺,见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

等事:在形质层面顺应事物的形质现象过程。

本句意为:人以识神恭敬地、谦逊地、谨慎地做抉择,是为了在事物发生发展的形质过程中如何顺应其形质现象过程。

极变者,所以应物也:

极变者此处指通过元神返观而见物极,然后通过识神解悟事物将变的趋向趋势。

:感应,氣化的交流模式。

:指氣。

应物:是在事物的氣化层面采用感应的模式交流

本句意为:“极”、“变”,是指通过感应的模式在氣化的层面上彼此交流

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事物本是由形质的事、与化的物并存构成的,并且在这并存中是化为主导,“慕选”,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形质过程中如何顺应其形质现象过程。“极”、“变”是指通过感应的模式在氣化的层面上彼此交流

这句话,讲出了古圣先贤所以要极变,所以要通达事物的深层的化对事物根本的影响,是因为要呼化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做人与处事。

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

烦:《说文解字》“热头痛也。从頁从火。”《增韵》“不简也。”《书·说命》“礼烦则乱。”《玉篇》“干烦也。”《礼乐记》有“卫音趋数烦志”《康熙字典》注“烦,劳也。”《左传·定公二年》有“啧有烦言”,《康熙字典》注“烦,言纷争。”《增韵》“烦,闷也。”

:《说文解字》“不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郎段切”,段玉裁注“亂本訓不治。不治则欲其治。故其字从乙。乙以治之。谓诎者之也。

:否定词。

不乱:指人心(识神)不为形质过程的选择所乱。

不烦:指道心(元神)不为氣化返观的内景所干扰。

本句意为:在做事时,恭敬谨慎以顺应形质现象的过程,要做到人心不为其所乱;氣化实践返观到物极而解悟出事物变化的趋向趋势,要能做到识神不诱导元神陷入景象的迷惑。

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

执:执持。

执一:坚持通过氣化而合一物我于道的人生实践不动摇。第一个“执一”,坚持“一”的氣化实践,第二个“执一”,达到执持“一”的状态境界。

之:动词,达到。

君:第一个“君”,《说文解字》“尊也。从尹,發號,,古文象坐形。故从口。”段玉裁注“尊也。此羊祥也,門聞也,戶護也,髮拔也之例。从尹口尹,治也。口㠯發號。此依韵會。又補一口字。尹亦聲。”,君,是古代的敬称。第二个“君”,动词,君临,做

:古代对有修养的人的敬称。

:否定词。

:丢失,动词。

能君万物:即能成为形质与氣化并存的万物的主导。

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倒装句,“之与日月同光,之与天地同理”。

之:代词,指执一达到君子执一的境界而不丢失此境界的修身实践者。

:《说文解字》“合会也。从𠔼从口。”段玉裁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之意也”。《玉篇》“共也”,《广韵》“齐也”,《康熙字典》“聚也”,《礼·礼运》有“是谓大同”注曰:“犹和也,平也”,《正韵》“通也”。则可悟:“口”读wéi,指形质,“口皆在所覆之下”,意指形氣一体的自然存在,形质得氣化一贯于道而得以与万物协和共处。

:《说文解字》“明也。从火在人上,明意也。,古文。炗,古文。”段玉裁注“左传周内史释易观国之曰。,逗远而自他有耀者也。从火在儿上明意也”故,“光”之本义,指人头上元神之氣凝练成精而发出的氣光。

    

:《说文解字》“治玉也。从玉里声。良止切”,段玉裁注治玉也。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卽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伸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从王。里声良止切。一部。

  

本句意为修身深入于氣化深层,就会证悟到人与日月同源于氣化而驱动形质发光,与天地同得于氣化运化驱动形质运转之理而运转。

圣人裁物,不为物使:

裁:裁定,裁制。

物:氣化。圣人裁物的物,指外在的氣化。不为物使的物,指内在的氣化,使动用法,以物运使(万物)。

:通“无”,指以氣化存在的人的元神。

不为物使:元神作为,以氣化而运使(万物)。

本句意为:圣人实践于氣化而做事做人,圣人通过开发出元神渠道而作为,通过驱动氣化而运使万物。

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说文解字》“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屬皆从是。,籒文是,从古文正。”段玉裁注“直也。直部曰。正見也。从日正。十目燭隱則曰直。以日爲正則曰是。从日正會意。”《博雅》“是,此也。”由此可悟:是,这,见这,即元神返观见到真正的自己,即修行者通过元神返观到此时此刻的氣化内景,同时识神能领会觉悟到这个氣化内景对自己人生的指导。西方文化称之为“物自体”,即生命的本体,事物的本体。

   

:人心,识神。

:第一个安,指“心处其道”,第二个“安”,安定,安详,指生命整体的稳定、健康、吉祥、安乐,即《黄帝内经》所言“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此处指人的身体,生命的整体。

:复常。心治,谓治心。

本句意为心安,要达到识神退位,从而元神主持,进而通过元神返观到此时此刻我的氣化内景内机,则生命整体上就能实现“形与神俱”,“得神者昌”,从而“尽终其天年”。治心,要达到识神回复本来辅助元神心领神会的本位,进而元神主事从而精氣神得治复常,并通过元神感通大道而与天地万物实现“天人合一”,生命才达到了真正的回复人的生命之初的本来状态境界,即达到“人命关天”,人为万物之灵,人为天地之镇的真人的人生境界。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

:《说文解字》“内也。从口,丨。上下通。,古文中。,籒文中。”段玉裁注“然则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作内,则此字平声去声之义无不赅矣。…从口丨。下上通也。按中字会意之恉,必当从口,音围。…云下上通者,谓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左传·成十三年“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传·文元年》“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康熙字典》注“举中氣也。”由此可悟:中,指人体精氣神通过自身的氣化深层的元神感通天地氣化深层的大道而符合之。(参阅《管子·心术下·经一》注解②)

:读wéi,指人的肉体,事物的形质现象这一形而下者的存在层面。

:百姓。国之民为百姓,身之民则氣血。

治心:指人的心回复常,即恢复到人之初的元神主事,识神辅助心领神会的境界,即真人的境界。

治言:言,言语,此处指人的言行举止得以恢复人之初的本来的以氣化主导形质,基于氣化内景内机而行止的境界。

治事:事,此处指人待人处事。人的待人处事恢复常的状态,即人之初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以及“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语)的境界状态。

出于:跳出……之外,即不再以形质为行为准则。

加于民:从改善、提升生命的氣化质量级别为出发点(行事为人)。

本句意为心得治理而复常,其实现的标志是人体精氣神深层的元神得以开发;人的言行举止得到治理而复常,其实现的标志是跳出了以形质规律为行为准则的人生方式,而回到以氣化内景内机的洞悉获得前识来行事做人;人待人处事得到治理而恢复常态,其实现的标志是为人处世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从有益于氣化,提升与增加氣化水平与境界而出发的。

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

所以操者非刑也:指圣人所操守的,不是表面上的刑罚。

危:此处通假“威”,即俗语“不怒自威”。

所以危者非怒也:圣人树立威望,不是通过发怒实现的。

【体会】

(注:以下体会来自201719-15日,《管子》四篇学习群的学友交流)

旅敬静:成语有“先发制人”,“后发制人”,都是要在化实践有所成就时才能做到。

生活中,我见有先发而成者,亦见有先发而撞枪口上的。见有后发成功的,也有后发而错失良机的。都是因为没有化的实践,或化实践达不到一定深度,不能把握发的主宰所致。

天地万物宇宙,是化与形质并存,而以化为主宰的。事物的发生,是在化中先有了酝酿,酝酿定了,然后才展开为形质层面的运动改变。从时间上看,是化酝酿在先,而形质展开在后,故“勿先物动”,是要跟着化动,自然占得先机(从处于万物发生之源的化层把握称为知机),而不是讲抢先行动还是迟后行动。更进一步说,是从化中获得是该先发,还是该后发,这即是通过无(氣化)之为而认识到氣化中的内景内机给予的指导来为。化没动,人凭什么动?又哪里知道该怎么动?故“勿先物动”。

所以“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是合一;是,是化实践;一是,即化实践深入到一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实践,是要从修身做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