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俄战争:遥远东方的战争何以撬动欧亚地缘格局?

 挑燈看劍r7wtm5 2019-07-04

说到大国竞争,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在美英法德这些西方大国之上。诚然,在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之间的较量成为国际关系“交响乐”中的主旋律。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西方之外发生的事件就是次要的。相反,其影响同样深远。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本文即是以此入手,以大国博弈的视角,为读者解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

日俄战争:遥远东方的战争何以撬动欧亚地缘格局?

日俄战争宣传画

虽然日俄战争爆发于二十世纪初,但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期。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大的层面上看是帝国争霸的时代,而支撑帝国争霸这一宏观层面的支柱之一则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技术革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这一特殊背景下,技术革命的代表之一——也是对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就是铁路革命。除了西欧各国铁路的快速建设之外,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和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同样是这场技术革命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理解铁路革命对地缘格局的影响呢?简单地说,就是铁路的贯通,使得自大航海时代以来,陆上的货物运输和人员调动的效率首次超越了海上运输的效率,随之而来的则是拥有巨大国土面积的陆上大国的相对地位开始赶超海上大国。这也是这一时期俄国、德国、美国崛起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基础。

1882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政府开始筹划建设西伯利亚铁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建设这条铁路的目的与日本没有关系,因为当时的日本还远远算不上一个强国。沙俄之所以筹建西伯利亚铁路,主要是为了改善俄国国内的人口分布,同时也是为了便于向远东方向扩展。从俄国远东战略的角度来看,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可以将俄国欧洲部分的核心与太平洋沿岸连接起来。但是要想使得该战略发挥最大的功效,就必须在太平洋沿岸寻找到一个不冻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封冻)。这也就是说,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意味着俄国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

日俄战争:遥远东方的战争何以撬动欧亚地缘格局?

西伯利亚铁路示意图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舞台上爆发的一个重大事件。日本的胜利首次将其抬进世界大国的行列。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俄国国内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第一种认为,甲午战争标志着清王朝的衰败,俄国应该趁机取得远东的不冻港。这就需要与日本保持友好关系;第二种声音认为,日本的胜利标志着一个东亚新兴强国的崛起,这对俄国的远东战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该遏制日本的崛起。这样一来也可以获得清王朝的感谢。最终,后一种声音占到上风,这也就是为什么俄国会联合德国、法国一起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清朝的原因。作为回报,俄国获得了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的权利,如果再将后来的“南部支线”联系起来的话,这样一来,俄国就实现了连接不冻港的目标。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俄国获得东北利益的代价很快就体现了出来——归还辽东半岛带来的外交优势迅速丧失。东北地区的人民和清军对俄国在东北的出现非常不满,甚至爆发了军事冲突。最终,俄国与清朝签署协议:俄国承认东北是清朝的领土;但是为了平息动乱、继续修建铁路,允许俄军继续驻扎。该协定既将东北的实际控制权置于俄国的控制之下,同时也留下了恢复清朝权威的可能。不过,在俄国看来,该协定只是一个维持现状的暂时协定;而在日本看来,该协定却有可能成为瓜分的开始。这就严重威胁到了日本在远东的战略利益。日俄关系的恶化和日俄战争的可能性开始出现。

日俄战争:遥远东方的战争何以撬动欧亚地缘格局?

三国干涉还辽

不过,如何对待日俄关系,日本国内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伊藤博文、井上馨为代表的对俄妥协派,主张以东北和朝鲜半岛作为交易筹码,实现日俄结盟,共同对抗同样在亚太扩张的英国;另一派则持完全相反的主张,与英国结盟,对抗俄国。讲到这里,让我们跳出“日俄关系”的局限,解释一下1902年“日英同盟”的形成。正如上文论及的,随着铁路革命带来的德国和俄国的崛起,英国已经无法像半个世纪前那样依靠海权维持欧洲的均势格局。从更大的视角来说,欧洲均势已经扩展成为囊括远东在内的整个欧亚大陆的整体格局。因此,英国为了维持其在欧洲的地位,必须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同盟。这就是英美特殊关系和英日同盟的基础。与此同时,英日同盟中规定,任何一方与俄国交战并不会将另一方牵涉其中,只有当第三方加入俄国一边时,彼此才有援助义务。这样受限制的规定也被双方所支持,因此,英日同盟很快就达成了。不过,英日同盟的形成很自然的抬高了日本在远东的地位,更加不利于日俄两国的和解。

为了挽救急转直下的日俄关系。从1903年开始,日俄双方的主和派展开了密集的外交谈判。但由于俄国对东北和日本对朝鲜的利益互不想让,谈判最终以破裂告终。战争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后也是唯一的出路。

日俄战争:遥远东方的战争何以撬动欧亚地缘格局?

伊藤博文从外交的角度,支持对俄妥协

上文即是对日俄战争爆发原因的梳理。不过,除了上述国家战略层面的原因之外。技术层面同样值得深思。一方面,自1870年普法战争以来,欧洲大国之间没有再爆发过大规模战争。列强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发生在亚非殖民地上的反叛乱和殖民战争。这一类战争,除了“布尔战争”等少数特例之外,欧洲军队不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战术层面,较对手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同样的,俄国以及大多数欧洲国家对日本军队的看法和上述殖民战争的看法是一样的,不承认日本的大国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俄国在东北利益问题上保持对日强硬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截至二十世纪初,铁路的发展开始影响甚至决定着战争的胜败。在交战双方武器装备和战术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兵力集结和物资调运的效率成为胜败的关键。这一观点同样影响了一战的爆发。在此基础上,日本军方敏锐的认识到,一旦西伯利亚铁路修建完成,凭此将俄国部署在欧洲的军队和补给物资调运过来的话,日本的国力是无法支撑这场战争的。因此,突袭成为日本取胜的关键。这一战术一直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如同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甲午战争一样,战争的结果令西方观察家大跌眼镜。战败的俄国不得不停止在亚洲的扩张,重新将目光调回欧洲,一头扎进巴尔干的泥潭。从这个意义上说,日俄战争绝非遥远东方爆发的一场次要战争。战争的结局深刻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格局,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推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