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为何衰落?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8-28

最近这几年,东北经济不振,人口流出,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逐渐从“共和国的长子”变为“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以及魔性的方言和段子。

烧烤夜市

东北为何衰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有人认为东北官僚气息浓厚;有人认为东北文化不行;还有人提出气候论,认为东北太冷,不适合发展经济。

其实,当世界进入到工业化之后,各个地区便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东北也是如此。考察东北的兴衰,必须要有全球视野,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待。

如果我们把东北、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半岛划定为狭义的东北亚概念,我们就能看到,东北的崛起与衰落,与东北亚地缘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日俄扩张国策的碰撞点

在19世纪前,东北地区是孤立隔绝的板块,没有受到地缘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东北亚,并不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

清军入关之后,视东北为龙兴之地。乾隆五年,清政府正式发布对东北的封禁令。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东北都处于地广人稀,与关内隔绝的状态。

当时东北的周边地区,也都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当时部分属于清政府管辖,人口比东北还要稀少;朝鲜虽属于中国的藩属国,但自身处于农耕文明之下;而日本也实行了闭关锁国。

19世纪中后期,由于地缘政治的变化,东北从一个偏僻冷寂之地,一跃成为核心热土。

这种变化,首先与沙俄扩展有关。19世纪中后期,在西线方向,沙俄已经处于扩张的极限状态;在中亚,与英国对峙;在巴尔干地区,和奥匈帝国和解;由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沙俄对奥斯曼帝国的推进也告一段落。

几方受阻后,沙俄将目光挪向了东线。在1860年代,通过《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沙俄占据了原本属于清政府管辖的黑龙江以北地区,包括港口重镇海参崴,从中国得来的领土,构成了沙俄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沙俄的铁路开发

19世纪末,沙俄决定实行“东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中的核心工程,便是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伯利亚铁路西起莫斯科,经过西伯利亚地区,东至远东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利用铁路,沙俄开始实施移民计划,巩固远东地区,同时还可以顺势南下,更迅速的进入东北亚核心地带,然后寻找便于进出太平洋的不冻港。南下的第一站,自然是中国东北。

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这项工程恰恰刺激了中国睡榻边的另一个国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扩张的野心持续膨胀。面对沙俄的大动作,日本决定抢先完成对朝鲜的控制,种种行动酿成了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后,沙俄势力兵临东北,日本控制了朝鲜半岛,一方意图南下进入亚洲太平洋沿线,一方意图北上,变岛国为大陆国,就这样的,东北成为日俄两大强国扩张国策的碰撞点。

日本漫画中的日俄战争

这个时期的东北,自身也发生了大变化。1860年代,被拉入世界体系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开始逐步放松对东北移民的管制。1897年,东北人口已经从370万增加到740万。到了1911年,东北总人口增加到1900万之多,具备了充足的“人口红利”。

从经济学角度看,四大生产要素是土地(资源)、人口、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和制度)。东北具有广袤的平原黑土地,只要努力开垦,粮食资源可以自给,此外,以煤铁为代表的工业资源也极为丰富。

东北先天的资源丰饶,人口劳动力也已经到位。恰好又因为历史机缘,位于日俄两大势力的连接处,这时候,东北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被列强拽入近代工业社会。

铁路让东北焕然一新

甲午战争后,按照列宁的话来说,此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特征。

这时候,沙俄对东北的资本输出,最主要的就是铁路:为了牵制日本,形成地区均势,清政府采取以夷制夷策略,与俄国达成密约,允许俄国在东北投入资本修建铁路,作为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的分支。

中东铁路分为两段,一段为东西向铁路,西侧起点为满洲里,在境外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向东经哈尔滨,到达东侧终点绥芬河,在绥芬河出境与远东第一港口海参崴相连。另一段为南北走向,北侧终点为哈尔滨,随后南下经长春,到达大连。此外,还有一条东北港口重镇营口的支线。

可以说这条丁字形铁路,奠定了东北的铁路框架。因为铁路的经过,当年还是小村庄的哈尔滨,一跃成为东方小巴黎长春也取代了吉林市,成为吉林省的中心。

中东路1903年竣工时,清政府管辖区域只有铁路300余公里,其中从唐山到辽宁绥中的关东铁路200公里,其余大部分都在京津唐附近,零零散散的分布。而中东铁路总长就有约2500公里。

此后,沙俄又修建了两条支线。而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为了军事运输,在东北擅自修筑了两条铁路,终点均是辽宁省城奉天,至此,东北铁路的大动脉基本形成。

清政府灭亡时,中国共计修建铁路9100公里,其中东北3400公里,占有中国40%的比重。且所有地区中,只有东北实现了面状的铁路网络,东北的三座省城奉天(沈阳)、吉林、齐齐哈尔,还有新崛起的哈尔滨、长春,以及两大港口大连和营口,全部纳入到完整的铁路网络中。而中国其他地区,只有北京和上海附近有几条铁路,其余的铁路都是短线点状分布。

1904年,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沙俄远东地区人口激增。沙俄资本还进入了黑龙江和松花江的航运业,通过铁路和航运,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贸易额剧增。

哈尔滨海关

1907年,哈尔滨海关正式成立,东北的粮食不仅可以通过铁路销往西伯利亚和远东,而且可以通过水路和铁路,到达远东港口海参崴,销往世界各地。此时的日本资本也不甘落后,进入到东北的各个行业攻城略地。

当然,在19世纪中叶到“九一八事变”这段时间,日俄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并不是为了造福东北,而是为了满足扩张的野心,掠夺更多的资源。这一时期东北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日俄、以及统治阶层权贵攫取。

但不可否认的是,列强的投资客观上为东北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铁路、厂房、机器、技术和工厂组织制度永远留在了东北,工业化以及衍生出来的商业、服务业,给当地居民和移民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一个直观的数据就是“用脚投票”,东北人口持续净流入,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总人口已经高达3000多万,比1911年时又增加了1000多万。

此外,1928年,民国政府曾经对中国45个海关港口贸易额进行过统计,上海海关居于首位,大连第二,哈尔滨第六。六大海关,东北有其二。如果统计贸易差额,哈尔滨则是六大海关中,获取贸易利益最多的,大连位居第二。

地缘政治的因果轮回

1940年代,根据统计,东北煤的产量占全国49%,生铁产量占87%左右,钢材产量占93%,电力占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共有接近3万公里的铁路,东北有铁路12000公里,约占40%。

正是由于东北领先于全中国的能源、钢铁和工业、铁路基础,1949年后,国家对东北的投资比重一直很高:1950年,对东北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50%。

此时的东北,依然处于一个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头枕苏联,背靠朝鲜,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怀抱之中。远东、朝鲜和东北的联系非常紧密,重工业、资源工业以及计划经济政策,自然贯彻得最坚决。

“一五计划”主要成就

进入1990年代,东北的地缘政治不断恶化。东北经济增长速度,也陆续被其他地区超过。

地缘政治变化的核心,在于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容不复存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和人口持续恶化,远东人口由1990年的810万降至今天的620万,30年流出近25%,曾经的远东港口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仅有人口60万人。

另一个社会主义好友朝鲜,则向东北关上了大门,变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国家。加上东北缺乏面向日本海的出海口,日本和东北之间,也没有了过多的联系。

周边地区一地鸡毛,衬托了东北的衰落。这一切似乎有种因缘际会的味道,正是因为清末的地缘政治因素,让东北整体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又因为其工业水平高和二战后新的社会主义阵营下的地缘政治,导致重工业能源工业和计划经济的模式在东北生根发芽繁衍壮大。

新时代下,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利润率大幅下降,美国曾经重工业辉煌的地区也已经衰落,比如底特律,成为铁锈地带。这一现象中国也无法避免。煤铁时代的黑金,变成了如今的傻大粗,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复存在,曾经锻造辉煌的因素,成为如今沉重的重担。

反观上海,位于从俄罗斯远东到东南亚的太平洋海岸线的最中心位置,又与东亚三大经济体日本、韩国、台湾相距不远,在改革开放后,又焕发了东方之珠的璀璨。广州和珠三角的繁荣,也与毗邻港澳台的地缘优势密不可分。

如今略显冷寂的东北,需要等待下一个地缘机会的出现。

作者 | 杨   琳

编审 | 郑廷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