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地方官员

 黄埔达人 2019-07-05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县三级。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清代的地方官制。

总督 (政治局委员)

官阶:正二品(挂兵部右侍郎衔)

晋阶:从一品(清末均挂兵部尚书衔)

特阶:正一品(总督授殿阁大学士)

    总督是清代地方行政区域中的最高行政长官。除四川总督外,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

    清代地方实职总督只有九位:

    直隶总督(疆臣之首)

    两江总督(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

    两广总督(位列第三)

    闽浙总督

    湖广总督

    陕甘总督

    四川总督

    云贵总督(云南、贵州,驻昆明)

    盛京将军(实际的“东三省总督”)

    (山东省只设巡抚,不设总督)

    总督的正式名称是:“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

    在清代,总督多被尊称为督宪、制军或制台。

    在官员日常交流中,一般都按最高职位的称呼。

    比如总督可以称为“制台”,但如果总督同时还被授予了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那称“制台”就要得罪人了。此时就该尊称“部堂”。如果总督被加了太子少保衔,那就该称呼“宫保”而不是“部堂”。

    极个别的,如李鸿章,还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就可以被尊称为“中堂”大人。

    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后,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释放征兵权和财权,各地总督逐渐做大,直到“东南互保”时,已经完全失控。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也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伏笔。

巡抚(省委书记)

官阶:从二品(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晋阶:正二品(挂兵部右侍郎衔)

    清朝巡抚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头衔,副都御史俗称御史中丞,故习称巡抚为中丞,又可称为“抚军”、“抚台”。

    清代巡抚的权力比今天的省委书记要大,“大”出的部分主要在军权。

    因为历朝历代中央都不信任地方统兵的武官,因此巡抚是有权节制地方提督、总兵的。

    总督对巡抚只有“指导工作”的权力,而不能完全“节制”。因此也闹出不少“督抚之争”。

    古代通信落后,如果总督和巡抚分属两省,有矛盾也只能停留在公文奏折之中。

    你死我活的斗争多为“同一屋檐下”督抚二人。

    清代“同一屋檐”的督抚共有四处,即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驻福州,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汉,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同驻昆明。

    这四处督抚之争可谓是花样百出,明争暗斗鸡犬不宁,朝廷也喜闻乐见。

    不过督抚之间和睦相处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最著名的当属清末奇才胡林翼对付湖广总督官文的故事。    

    咸丰四年,回头浪子胡林翼屡立战功,咸丰皇帝擢升他署理湖北巡抚,成为人生飞跃之里程碑。

    在好友曾国藩的鼎力相助之下,胡林翼很快获取湖北巡抚实授,成为湘军集团最早功成名就之人。

    咸丰五年,荆州将军官文,成为湖广总督,节制两湖军务。

    这一人事安排是很别有用心的。

    胡林翼之所以能够超越曾国藩被任命巡抚之职,主要原因就是咸丰皇帝顾及曾拥兵自重,但是不管是曾还是胡都是湘军圈里人,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

    咸丰皇帝和他周围警惕汉人的智囊们也不会忽视这一关键点,所以急需要可靠之人监视之,这个时候官文就大有用场。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本朝太祖皇帝的“字”即取自此处。

    官文是满洲正白旗出身,而正白旗乃属上三旗,是真正的皇帝“家里人”。

    论才能,官文自然被胡林翼甩出好几条街。所以刚开始,胡并不待见官文。

    眼看督抚斗争大戏即将上演,胡林翼参劾官文腐败的奏折都已经写好,此时胡身边一名谋士一语点醒梦中人。此人就是日后大清著名理财宰相阎敬铭。

    阎敬铭提醒胡林翼,此次参劾结果并不好说,参劾不成难免节外生枝。就算参劾成功,朝廷再换总督怎么见得会比官文好对付?

    阎敬铭继续分析道,官文这个人,能力一般,贪点小财,但是有自知之明,并不贪权夺功、指手画脚。对同处一城且胸怀大志的巡抚大人来说,官文已是绝佳的人选。

    经此指点,胡林翼如醍醐灌顶,顿时销毁参劾奏本而改为登门拜访总督大人。

    不久之后,官文和胡林翼二人还发展成了亲戚。

    此后数年,胡林翼不但在湖北说一不二,还能通过官文节制湖南的诸多事宜,成为实际的湖广总督。

    官文难道对于胡林翼的小九九毫无察觉吗?当然也不是。

    一日,有人在官文跟前说胡林翼在湖北只手遮天,根本不把总督大人放在眼里,得适当收拾一下胡林翼而偃其嚣张气焰。

    官文答,你认为我有统兵御敌,驱敌于千里之外之才能?既然没有,咱就老老实实等着坐领功绩就好。

    果然,日后湘军成就伟业,官文还真成了曾国藩推举头功之人。

    可见,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无能,那么有“自知之明”就是一项巨大的才能。

    说完总督、巡抚这两位大咖,接下来便是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

布政使(省长)

官阶:从二品

按察使(省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

官阶:正三品

提督学政(省委常委、省教育厅厅长)

官阶:正三品

驻防将军(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

官阶:武官从一品

    布政使下面有各个“道”,相当于今天省府的厅局。

    还有一些“道”是作为省政府的外派专员,到各府县指导工作。

    道的行政级别介于省和府之间,品秩在二品到四品之间,多为正四品,称为道台。李鸿章前往江西建昌大营投奔曾国藩时,其身份就是福建的实缺道台。

    与省府县不同的是,道台没有固定衙门,工作性质以巡视管理几个地区为主。

    因此清代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宁愿做个有实权的知府,也不愿干上下受欺的道台,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学政的品级虽然不低,但由于主要管科举那一摊子事,所以权力同布政使、按察使有很大的差距。

    范进中举后干的官,就是省学政。想想一个穷书生,一跃而成省教育厅厅长,激动得疯掉,也在情理之中。

    省领导再往下,就到了府县。

知府(地级市市委书记)

官阶:从四品

同知(地级市市委副书记)

官阶:正五品

通判(地级市市委常委)

官阶:正六品

知县(县委书记)

官阶:正七品

    知府的权力很大,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巡抚。当然知府跟知府也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南京市委书记和宿迁市委书记。

    在电视机《宰相刘罗锅》里,刘墉中状元后得到的第一个官,就是江宁知府,这也是本公众号名字的出处。

    这样想想那个年代的学子能十年寒窗坚持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一朝高中,直接就是南京市委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也有副省级城市“高配”这一操作。

    清代的顺天府府尹(北京)和奉天府府尹(沈阳)是正三品,跟一般省的按察使平级,即为“副省级”。   

    同理,顺天府府丞和奉天府府丞为正四品,和一般省道员平级,即为“正厅局级”。

    而京县(即顺天、奉天府)的知县为正六品,也比一般的知县正七品要高半阶。

    从清代到民国,中央政权的力量其实都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

    毕竟一个县只有十来个正式公务员,无论如何也管不起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一个县。

    所以,很多村落只能靠土司乡绅维系着。而政府掌控的其实只是城郭以及城郭周围的部分地区。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对下到每一个村落的绝对掌控,要到建国之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