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义丨鲁滨孙·克鲁索经济学(下)

 平头哥68 2019-07-05

2019-06-20 23:09

文丨张是之

上一讲我们进入了鲁滨孙的小岛上,先讲了他是如何用知识和思维来创造物品、改变世界求得生存的,然后我们又讲了什么是消费品与生产品,以及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品。

我们说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清晰的概念,而概念的作用之一就是进行分门别类。请注意,上一讲,我们其实讲的是对「物品」的分类方法,这一讲仍然是在鲁滨孙的小岛上,但我们要分享讲解的是,如何对鲁滨孙的行为来进行分类。也就是,我们分析的角度,从对物品的分析转向对行为的分析。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品和消费品,这里消费品包括我们和鲁滨孙的休闲,休闲也是消费品。把这几项串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时间流,这个时间流就是,我们和鲁滨孙一样,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和劳动力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品或者消费品,来满足我们的各种目的,包括休闲。

所以,我们来看定义。

收入是什么?

收入是人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新增消费品与服务的产出。

储蓄是什么?

储蓄就是「量入为出」,我们的消费量少于全部收入,那就是储蓄。

而投资又是什么?

当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未来的收入,而不用于生产当前消费时,那就是在投资了。

但是我们要说,有时候储蓄和投资是一回事,不是分的那么绝对和清晰,不过这个后面再讲,我们现在还是一起来看下书上鲁滨孙的例子,是如何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概念的。

一开始,鲁滨孙到了小岛上,要吃椰子活下去,赤手空拳,他只能爬到椰子树上徒手摘椰子,而这个过程需要1个小时。他每天必须工作10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用于睡眠和休闲。

也就是说,鲁滨孙的原始劳动力每天可以从岛上的自然资源中收获10个椰子。但这仅仅维持了他的生计,而且处于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只要生个小病小灾的,就没法爬树摘椰子,就得挨饿,说不定还会因此挂掉。

所以,要想改进这个生存状态,鲁滨孙就要想办法,并且采取行动。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根据书上的介绍来一起简单的看一下这个过程。

鲁滨孙意识到,可以通过储蓄与投资来提高生活水平,他评估了自己在岛上的状态,然后决定每天储蓄20%的收入。也就是,依然每天工作10个小时,获取10个椰子,但克制消费,只吃掉其中8个椰子,每天省出2个椰子。

这样坚持25天,他就能够积累50个椰子的库存。但同时他也发现,一旦椰子从树上摘下来超过5天,味道就变坏。因此他决定,停止储蓄椰子,而是恢复之前每天吃10个椰子的状态。从此,他每天摘10个椰子,并且吃10个椰子,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先吃掉原来库存中的10个椰子,并重新库存10个椰子。

这样进行循环,鲁滨孙依然是每天吃掉10个口味还不错的椰子,同时又有了50个椰子的库存以备急用。一旦生病无法摘椰子,还可以少吃一点,然后有足够的时间恢复身体。

所以,我们看到,正因为鲁滨孙的努力工作,并且愿意储蓄他的劳动成果,他不再每天都面临饥饿的状态,而是有了10天的缓冲期。

有了这个缓冲期,他重新考察自己能够支配的物质资料,然后准备做一些新的冒险。那就是决定暂停两天爬树摘椰子,这两天只吃库存的椰子。而这两天干吗呢?他也没闲着,而是继续考察和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效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动用储蓄来投资的过程。

第一天,他花费10小时详细考察全岛,同时收集长短适中、粗细均匀的树枝。这一天他没有摘椰子,纯粹吃掉了10个椰子,库存仅仅剩下了40个。这一天唯一的收获,是收集了一些坚固的长树枝,而这些树枝是从树上的原始状态加工而来的。

第二天,他又花了很多时间来寻找树枝,并找了一些藤条,最后用这些藤条把树枝首尾相连固定起来,成了一根又长又结实的杆子。这第二天,他依然没有收获新的椰子,吃了10个,库存仅剩30个。

第三天,鲁滨孙就带着通过他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生产出来的资本品,也就是那根杆子,出发了。他用这根杆子去敲椰子,短短一个小时里就能敲下5个椰子。也就是说,原来一天10个小时才能摘10个椰子,现在用杆子敲,2个小时就能敲10个椰子下来,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生产率。

既然生产率提高了,那么接下来,鲁滨孙就恢复了原来的储蓄传统,并且还把库存增加到了100个。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他每天花4个小时敲20个椰子下来,放入库存,同时吃掉最早摘下的20个椰子。

我们看到,其一,在工作时间上,从原来每天工作10小时,下降到现在每天工作4小时;其二,从每天消费椰子的数量上看,原来每天吃10个,现在可以每天吃20个;其三,从库存数量上来看,原来只有50个,现在则增加到了100个。

所以,我们说,鲁滨孙的储蓄和投资是极其成功的,极大地改善了他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整个过程,简化来看,就是先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进行储蓄,然后再利用知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进行投资,生产出一个资本品——杆子,最后用杆子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完美的良性循环。

  • 物品按单位估价

接下来我们要解决一个以前也讲过的问题,那就是关于「水钻悖论」的问题。

为什么水对我们人类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水的价格却很便宜,而钻石这样可有可无的东西,价格却通常高的离谱?

这个问题在亚当·斯密那里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的,亚当·斯密想破脑袋也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好提出了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来做解释,显然这个说法既冗余繁琐也不简洁优美。

直到经济学家们的思考触及到了「边际效用」这个概念,19世纪70年代初期,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先后于1871-1874年,分别独立的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效用的主观评价;人们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增加的效用就递减;最后一个消费单位的效用最小;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

后来门格尔的学生、奥地利经济学家维塞尔首先称这最小效用为「边际效用」。

解决水钻悖论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它的边际效用,也就是水除了拿来作为生命的必需品,排序排在最后的那个作用的价值,这个构成了对水的价格判断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水的供给是极其丰富的,以至于任何一杯水,价格都可以低到忽略不计;而钻石则不一样,供给十分有限,即使今天有人工钻石,钻石的供给也十分有限。所以,通常意义上,我们看到水的价格要比钻石便宜。

其一,当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实际选择的时候,取舍从不涉及「全部的水」和「全部的钻石」这种按照种类、不带单位的全称表达,而是要带单位的选择,是一杯水还是两杯水,是一克拉钻石还是两克拉钻石;

其二,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通常还要面临具体的约束条件,当我们深处沙漠,需要水来救命的时候,面临水和钻石的选择,通常我们都会选择水而不是钻石。

所以,理解了上述逻辑,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书上的假设案例,鲁滨孙的小屋着火了,他该选择手表还是该选择椰子。这里大家自己对照书上理解,就不做重复赘述了。

  • 总结:鲁滨孙一人可以做些什么?

第4课这两讲,我们都是围绕鲁滨孙一个人在孤岛上如何进行选择、决策和行动的。

简化来看,鲁滨孙所做的决定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最重要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表达,那就是他在行动之前会进行评估和排序,他采取的行动总是为了优先满足排序最高的偏好。

我们知道鲁滨孙对他的目标进行了排序,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第三又是什么。我们还知道中国的古老智慧,顾此失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的第一作为目标,那就要放弃第二个目标,那么这个排序第二的目标,就是你选择排序第一的成本。

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经济学上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而不同于传统会计意义上的沉没成本或者说历史成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鲁滨孙的排序、包括我们自己在做行动时候的排序,除非采取了行动,否则事先是无法得知的。在某一个时间点,一个人的目标排序,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

不同时间、不同人、不同目的的排序,三个维度的叠加,决定了计划经济之不可行。我们永无无法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人,下一秒是想吃火锅呢还是想去看电影,永远无法计划出来。

鲁滨孙,也包括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由预期引导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对未来的预测。预期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对了得到奖赏,错了得到惩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