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培尔:当代书法篆刻创作的几点审视

 家有学子 2019-07-05
作为观察员,我的观察重点当然是国展评审的程序。关注其中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中的现象与问题,关注初评、复评、终评各书体作品的风格与类型的变化,关注评委的投票与对作品的选择,关注我所关注的评委对评审作品的看法及座谈时的言论。当然,我更关注的是展览获奖作品和入展作品,还有这些作品及其作者所体现的能够反映当下书坛发展趋向的种种现象。

作为一个评审全程的参与者,作为一个有机会对所有来稿进行观察并已初窥所有入展与获奖作品的观察者,当然会有一些思考。这个思考可以从以下七个层面分别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这些获奖与入展作品到底能不能体现当代书法篆刻创作的水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几年一届的国展评审的结果当然可以体现当代书法创作的水平。

第二个层面是几十年来中国书协的展览活动,尤其是近年来频繁的展事,到底是正面的作用大,还是负面的问题多呢?回答也是肯定的。中国书协近年来形成的展览体系是相对完善的,所推出的新人、评委的选择以及相应的评审程序,从整体上讲是经得起考验的。中国书协多年来所形成的综合性展览评审机制和运作方式是健康的、有说服力的。

第三个层面是国展的评审结果,体现出当代书法的审美趋势与创作手法在新的环境下的急剧变化。对于老作者,一方面必须要参与,更重要的是要跟上当代书法发展的形势,创作审美、取法、技巧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当然特别重要的是必须保持一种对艺术、对创作的热情与冲动。

第四个层面就是能够代表并体现当代书法篆刻的创作水平,不等于这些作品就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即便是获奖作品,也只不过是评委的一种选择与肯定而已。当代的书法与历史的高峰相比,甚至与二十多年前林散之、沙孟海、启功的时代相比,我们不缺广度,有那么多的“书家”,但高度与深度的欠缺又是显而易见的。展览的最高水平,其实是建立在来稿基础上的。如果来稿的整体水平一般,即便再好的评委、再完善的程序、再有智慧的方式、再准确地评出其中最好的作品,其质量也可想而知,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从国展获奖与入展的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观察过程中对所有投稿作品的印象,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明显的问题值得书法界的每个人反思和关注。

一是当代书法作者普遍缺少一种对艺术本真的热情,缺少一种别人难以言说的冲动,缺少使瞬间成为永恒的独特创作体验,也缺少一种思接千载的独特表现。中国书协在国展的评审中,为什么以如此大的力度强调纪律与监督,强调评委评审过程中的独立性,强调评委名单的保密,强调评审过程中各阶段作品编号上的变化,尤其是增加并强调面试与抽查的力度,显然是有针对性的,十分必要。

二是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困扰当代书法,尤其是中青年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书协近期举办的“国学班”“大讲堂”等一系列着眼于当代中青年书家整体素质提高的举措与活动,应该说是高瞻远瞩的,也许短时间内未必会呈现出特别的成效,但从长远看,十年、二十年以后,一定会体现出其积极的意义,体现出它的文化价值和书法学价值。

三是作品的形式化的问题。现在存在的大量拼贴现象并不是“过度的形式制作”,而是对形式的一种无知,是对书法形式功能的一种反动,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创作的画蛇添足式的多余之举,是没有意义的无用功显示。好的形式与创作审美是融为一体的,与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是与你的艺术理想结合在一起的,它必须是丰富的,但更必须是自然的。

四是跟风问题。

第五个层面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体现评委的权威性。评委的评审绝不只是对于作品取法、技巧与形式高低的评判。只有当评委在自己独立的判断中,充分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情、表达自己的风骨与独特创作理念的时候,评委的权威才能真正地树立起来,只有当对评委的激励考核制度落到实处而不过多地考虑地域与平衡的时候,评委的影响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一切有关“国展是中青展,中青展是新人展”等二十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才会迎刃而解。

第六个层面是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书法人的出现,我们在审视他们的时候,从什么层面、什么角度,以什么标准进行衡量。按照自然规律,对于年轻一辈的书家而言,不断丰富并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增加人生的阅历当然十分重要,但应该不是唯一之路。传统已经给他们展开了无穷的魅力,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中西结合与互融的时代,他们所接受与关心的远不是回到过去时代所能代替的,他们身上创造力的变化与潜在可能也是过去所无法想象的。“笔墨当随时代”实际上取决于时代的赋予,没有一个书法家能够真正地穿越时空,回到我们向往的从前!

最后一个层面有关展览的类型与风格。从书法史与书法本体的角度出发,用高标准来衡量展览及其相关的作品,我们真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面对历史的负重,面对中国书协成立之后一系列展览所取得的成果,面对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那么多功成名就的老、中、青书法家,面对当代书法家整体素养的缺失,尤其是面对人们心目中国展所必须要达到的创作与学术高度,面对中国书协作为当代书法的实际最高与最权威的机构,在展览的顶层设计等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与策略上,中国书协的抉择将变得越发艰巨与困难。

(文章有删节,原文题目为《负重与抉择——关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十一届国展入展作品选登



陈   靖(山东) 《率龢堂陈靖印稿》 136cm×34cm

韩   龙(天津) 《韩龙印稿》 

135cm×35cm

汪贻广(江苏) 《厚斋印稿》

 136cm×34cm

张   钧(福建) 《张钧治印》93.5cm×34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