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最早的对联,由一对兄妹合作而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

 无风起念 2020-07-25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倘若要说古代经典的文化传统的话,必定少不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诗作,而另一个便是对联了。写诗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已经不多见,而对联却是随处可见的,毕竟大多数的中国人在过年之时,都会给家里贴上一些对联,也就是楹联。那么人们不禁有了好奇,楹联是怎么产生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在依据《宋史·蜀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除夕,学士辛寅逊奉孟昶之命,题联于寝门,孟昶以辛联欠工,遂自题一联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是人们对于楹联由来的记载之一,也是人们最为赞同的说法,因为后人们便认为这是从桃符演化而来的最早出现的第一副春联。

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他们的理论基础是《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记》。在这本书中的记载否定了上面的说法,并认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楹联,应当是公元500年左右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自题的门联: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其三妹刘令娴接着续之曰: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刘孝绰兄妹合作的这副门联写于南北朝时期,而倘若按照时间而言的话,要早孟昶联400多年,可见我国楹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初露头角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蓬勃发展,也随着格律诗的产生与发展,到盛唐之际,再经宋元,楹联艺术获得较快发展而定型,对联已较普遍地镌刻在宫庭、宦门、寺庙的楹柱上了。

而在唐宋这段岁月中,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出现了很多楹联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人,他们用自己的才识创作了高水平的名联,促进楹联这朵艺苑香葩,欣欣向荣。

同时,在跟后面的日子中,人们对于对联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甚至产生了类别不同的寿联、挽联、题赠联等,赋予了这些楹联更加实用化的功能。

而当这些楹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之后,便有了流传后世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使到了今日,我们的文化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对于楹联的使用,却从未消失。

参考资料:《宋史·蜀世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