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绍华:半夏】

 昊晟堂 2019-07-06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半夏辛温燥烈,入脾、肺二经。半夏温燥之性,善燥湿而化痰浊,并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之要药。

《本草汇言》:“半夏,散风寒,利痰涎,开结气,燥脾湿,温内寒之药也。此药生当夏半,本脾胃中州之剂…人杂病方,治心下痞结,胸胀饮积,或泄泻肿满,肠鸣喘嗽,或霍乱呕吐,痢瘴气,是皆脾胃寒湿之证;或中风、中气痰闭昏迷;或心烦闷乱,旋运动摇;或痰厥头痛,吐冷涎;或痰包心络,终夜不寐,是皆脾胃郁痰之证,半夏并能治之。”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二陈汤,与陈皮、茯苓等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若见热象,痰稠色黄者,则须与黄芩、知母、瓜蒌等清热化痰药同用。

又可用于湿痰上扰引动内风,症见头痛眩晕胸膈痞闷、舌苔百腻、脉眩滑等。如《医学心悟》卷三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品还具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之功治痰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闷、拒按、痰热稠、苔黄膩、脉滑数之结胸证。常与瓜蒌、黄连等清热化痰药同用,以清泄痰热助半夏以散结除痞,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陷胸汤。

治气滞痰结,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证,无热象者,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半夏厚朴汤。《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咙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周老重视药材炮制之道,善于区别药材炮制后的不同特性,知药善用。

如半夏分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三种炮制方法均有燥湿化痰的作用。但清半夏为取生半夏用矾泡、矾煮或矾腌至口尝无麻辣味,阴干,切片辛燥之性减,偏于清热,适用于有热痰者。姜半夏为生半夏用水浸泡后与生姜、白矾同煮、同腌、同蒸或同炒。制后偏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适用于因痰湿中阻,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发为恶心、呕吐者。法半夏为取干净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去水,加入甘草石灰水浸泡,每日搅拌1~2次,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阴干或烘干。制后偏于燥湿化痰,化痰之力最强,同时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

另外尚有竹沥半夏,温燥之性大减,适于胃热呕吐,或肺热咳痰黄稠而黏,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症。半夏曲,功能化湿健脾,消食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阻食滞、苔腻呕恶等症。上述药材炮制特点常被应用于周老的方剂中。

01.

半夏化痰散结

治疗神经症

周老常应用半夏治疗郁证之痰气互结证。此证多由七情郁结而致。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舒,肝气郁结,则见心烦、急躁、易怒、情绪低落、多虑、多疑;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津液不得正常输布,聚而成痰,痰湿上蒙,则见头昏;痰浊阻于中焦则易疲劳、恶心、肌肉紧张、胸闷、纳差;脾胃失和,胃不和则卧不安,症见:入睡困难、易醒、多梦。

此证属痰气互结,痰阻可加重气滞,气滞会促使痰凝,气不行则郁难开,痰不化则结难散。治疗主解七情郁。即七情所致的痰郁气郁。行气与化痰兼顾。《易简方》中云:“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

半夏辛温消散,辛能散结,有消痞化痰散结之功,治疗痰气交阻之证。《本草汇言》:“风寒暑湿四气相搏,郁滞不清,非半夏不能和,七情六郁,九气所为,结塞于中,非半夏不能散”。半夏与厚朴常相须为用,半夏可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可行气开郁。半夏之散结降逆,有助于厚朴理气;厚朴之理气燥湿,有助于半夏化痰,两者相配,痰气并治,痰化则气行郁开,气顺则痰消结散。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女,37岁。2006年9月7日就诊吞咽困难半年。患者从去年生气后出现吞咽困难、咽中如有物梗阻、口苦、恶心、呃逆频作伴委屈、头晕、痰多黏稠。

中医诊断:梅核气。

证属:痰气瘀滞。

治疗法拟:行气化痰,利咽喉。

方用:四七汤加减。

处方:姜半夏10g、厚朴10g、茯神30g、紫苏子10g、荷梗10g、沉香末分冲2g、当归12g、桔梗10g、北豆根10g、木蝴蝶10g、炒栀子12g、北柴胡10g、制香附10g、藏青果6g、百合30g、黄连10g、生甘草10g

02.

半夏燥湿化痰

治疗眩晕

周老治疗眩晕之风痰上扰之证时,常用半夏。其病多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已知水谷不化精微,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土虚木横,肝木乘脾土,遂成肝风内动,夹痰上扰清空之证。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痰浊上逆,浊阴不降,阻遏清阳,故眩晕之甚自觉天旋地转,遂作恶心呕吐痰湿中阻,则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象。《丹溪心法·头眩》云:“无痰不作眩”,“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此证乃风痰为患,治之当化痰息风。半夏性温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力颇强,意在治痰。正如《本草纲目·草部》卷十七所云:“半夏能主痰饮……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

在临床治疗中,周老常将半夏与白术天麻合用。

天麻味甘性平,入厥阴经,善平肝息风而止眩,意在治风。《本草纲目·草部》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

半夏燥湿化痰,意在治痰。《脾胃论》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半夏、天麻相伍,共成化痰息风之效,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性温,味苦甘,具健脾燥湿之能,治生痰之本。《本经疏证》卷二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与半夏、天麻相伍,标本同治,健脾祛湿化痰,共奏止眩之功。

病案举例

患者殷某,男,43岁,2003年4月8日就诊。头昏5年。患者从1998年起,出现头昏沉、太阳穴痛、视物摇晃、腹胀、嗳气、手汗、无耳鸣、头晕不影响走路,颈部发紧,便溏3~4次/日。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郁证。

证属:脾气亏虚,痰浊上扰。

治疗法拟:健脾升清降浊。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姜半夏10g、炒白术12g、云茯苓30g、明天麻10g、双钩藤30g、粉葛根30g、麸枳壳12g、抚川芎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老生姜3片、陈皮10g、滁菊花10g、加五味子敛心阴止汗,“汗乃心之液”。麸枳壳治腹胀。

03.

半夏燥湿化痰

治疗胸闷胸痹

半夏辛温消散。周老用以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咳嗽。临床应用中多配以瓜蒌、黄芩合用。

此症因痰热互结,气郁不通,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热痰蕴肺,故咳嗽、咯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半夏辛燥,降逆化痰;瓜蒌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黄芩苦寒善清肺热。黄芩可助瓜蒌清热降火;半夏可助瓜蒌消痰散结。黄芩、半夏合用,黄芩之苦降,半夏之辛散,苦降与辛开配伍,以除其痰热之结;半夏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即瓜蒌之润,以制半夏之燥,两者相合,则祛痰之力倍增。如此则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益著,使痰去热除,结开痛止。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男,80岁2003年12月24日就诊。咳嗽、气短5日。患者因脑梗死导致肢体活动不利,长期卧床,有构音障碍,饮水呛咳。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此次患者5天前出现咳嗽、气短、乏力。故再次入院治疗。刻下症见:咳嗽、痰多、黏稠、不能咳出、胸闷、气短、动则喘促、腹胀、便秘。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西医诊断:肺部感染。

中医诊断:咳嗽。

证属:痰浊壅肺。

治疗法拟:宽胸化痰,止咳定喘。

方用:小陷胸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30g、法半夏10g、黄芩10g、陈皮10g、茯苓30g胆南星10g、炒莱菔子10g、紫苏子10g、鱼腥草30g、浙贝母10g、补骨脂10g、紫河车10g

患者动则喘促,应佐以补肾纳气,故用补骨脂、紫河车。

04.

半夏化痰降逆

治疗恶心呕吐

半夏味苦,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和胃,有良好的止呕作用,可用于多种病证的呕吐。《医学启源》卷下谓其:“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张寿颐亦曰:“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辛以开泄其坚满,而滑能降达逆气也《本草正义》卷七)。周老常将半夏配生姜使用,或直接用姜半夏,其中半夏降逆化痰止呕,生姜温胃止呕,两者相须为用,专治痰湿犯胃,和降失司,饮食呆滞,呕吐恶心者。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女,39岁。2004年9月7日就诊。双下肢无力,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3年。患者于2001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腿抽筋,运动后缓解,并感双下肢无力,此后症状渐渐加重,双足尖着地无力,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具体治疗不详。2002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肌电图提示:“右下肢神经源性损害”,怀疑“运动神经元病”,予以弥可保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2004年3月又出现言语不利。刻下症见:四肢肌肉萎缩、舌肌萎缩、言语不清、恶心欲吐、纳呆、痰多、胸闷。既往史:患浅表性胃炎3年。舌淡,苔黄厚,脉细弱。

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中医诊断:痿证。

证属:气血两虚,内有郁热。

治疗法拟益气养阴,化痰和胃降逆。

方用:生脉散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枳壳12g、竹茹10g、砂仁后下5g、炒白术10g、沉香粉2g、炙甘草10g

14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9月24日。恶心好转,咳痰减少。仍见胸闷,四肢肌肉萎缩,舌肌萎缩。舌淡,苔黄厚,脉细弱。守原法继服,加檀香、丹参芳香理气活血。

处方: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姜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枳壳12g、竹茹10g、砂仁5g、炒白术10g、沉香粉分2g、炙甘草10g、丹参15g、檀香10g

患者久病,脾胃不足,健运失司,湿聚成痰,痰阻中焦故恶心欲吐,纳呆,胸闷,痰多;脾主四肢,肌肉失于濡养故见四肢肌肉萎缩脾虚气血生化无源,五脏虚损,心阴不足,舌为心之苗,故舌肌萎缩;舌淡,苔黄厚,脉细数属气血两虚,内有郁热之象。气血两虚为本,痰热内郁为标,虚实夹杂,治疗以生脉散益气养阴固其本二陈汤加竹茹沉香等化痰治其标。

05.

半夏化痰解语

治疗失语

中风病之风痰阻络之证,可因痰邪上蒙清窍,导致失语。其病机在于脾虚而运化失权,聚湿痰生,痰浊不化,内迷心窍。舌乃心之苗,痰迷心窍,则舌强而不能言。正如汪昂所云:“心脾不足,风即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半夏温燥之性,善燥湿而化痰浊,为治湿痰之要药。周老常用其治疗痰迷心窍之失语。

病案举例

患者刘某,女,84岁。2008年12月3日就诊。突发言语不利3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不利,15分钟后缓解。半小时后再次出现言语不利,右侧肢体力弱而收入院。人院症见:言语不利,右侧肢体力弱。既往史: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哮喘、房颤、心衰竭神经系统查体:不完全性混合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双侧病理征阳性。脑CT:多发脑梗死。面部浮肿。舌红,苔黄,脉沉细。老年体弱,脾肾渐虚,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痰热上阻清窍出现言语不利,闭阻经络,出现肢体无力。舌红苔黄为有热之象。

西医诊断脑梗死。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证属:痰热阻络。

治疗法拟:清热化痰,息风解语。

方用:涤痰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10g、橘红10g、茯神30g、胆南星10g、竹茹10g、人工牛黄1g、黄芩10g、白附子10g、白僵蚕10g、菖蒲10g、郁金10g、枳实10g、甘草10g、天麻10g

7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12月10日。言语不利好转,右手力弱,夜尿多。舌淡暗,苔薄白、中间黄润,脉沉。老年体虚,肺肾气虚,风邪外侵,闭阻清窍而见言语不清;闭阻经络而见肢体不利;肾气不固而见夜尿多;舌暗为血瘀之象,沉为气虚之象。证属:风痰阻络。治宜:息风解语,活血通络,佐以补气固肾。方用:解语丹加减。

处方:白附子10g、白僵蚕10g、广郁金10g、石菖蒲10g、明天麻10g、川芎10g、人工牛黄1g、当归12g、党参15g、益智仁12g、覆盆子12g、制附子先煎10分钟10g、桑螵蛸12g

7剂,水煎服。

三诊2008年12月17日。言语不利明显好转,夜尿多。舌暗,苔黄少津,脉沉。上方加用胆南星、牛黄清心丸以清心化痰。夜尿多无明显改善,加鹿角霜温肾助阳。

处方:白附子10g、白僵蚕10g、广郁金10g、石菖蒲10g、明天麻10g、川芎10g、人工牛黄1g、当归10g、党参15g、益智仁12g、覆盆子12g、制附子先10分钟10g、桑螵蛸12g、胆南星10g、鹿角霜30g

牛黄清心丸:1丸/次,日2次。

失语多从风痰入手,解语丹为治疗失语的基础方。本例患者首诊舌红苔黄脉沉细,首先给予涤痰汤和牛黄清心丸,清热化痰,二诊时热象已清,主要选用解语丹息风解语,因夜尿多,脉沉,有肺肾不足之象佐以补气固肾,三诊时热象又起加用牛黄清心丸和胆南星以清热化痰。治疗中总不离化痰解语,随舌脉选用偏温或偏寒药,切中病机,准确施治。经过前方治疗言语不利,肢体不利明显好转,夜尿多无明显改善,是因肺肾气虚引起,需长期用药方可缓解。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周绍华神经科方药心得》,宁侠鲁嵒编著,科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