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不寐——王淑华医案孙某某,女,38岁。患神经衰弱10余年,常服镇静安神药,每晚能睡3~5小时,近1周因精神刺激,夜不能寐,于10月14日诊以“不寐”收入院。证见不思饮食,形瘦神疲,周身无力,舌淡苔薄黄,脉沉弦,每晚服3片安定仍不能入睡,头晕,嗜睡,大便不畅。诊为“不寐”证,系由虚热忧心所致,投以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养心汤、朱砂安神丸治疗近月均罔效,曾试用血府逐瘀汤效亦不佳。诊余思忖,症有胸闷、心烦、便秘乃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利所致,治当疏肝泻热。予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后下),法夏10克,柏子仁15克,夜交藤30克。服3剂后,胸闷、心烦大减,每晚能睡2-3小时,守方续进5剂,大便每日畅行1次,余症缓解,停药观察3天,睡眠正常,痊愈出院。湖南中医杂志1990,(2):34] 按语:患神经衰弱达10年之久,并屡服镇静安神之品不见好转,实属顽固性失眠证。初据久病多虚,而用补益之剂适得其反。及详察舌脉,乃知少阳气机不利,阳明通降失常使然。《素问.逆调论》有训:“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故用大柴胡和肝胆而通肠胃,药中病机,斯疾得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117失眠——大塚敬节医案身体健壮但为失眠困扰的男性 患者为二十六岁身体健壮的男性,以失眠为主诉而来诊。另外还感觉左颜面部麻木、心窝部膨满,以及疲劳倦怠感。大便秘结,排便不畅快。该患者曾患化脓性鼻窦炎,经葛根汤加大黄石膏治疗两个月而痊愈。腹诊,心窝部膨满,胸胁苦满明显。 因而投予大柴胡汤治疗,于第三天的傍晚,突然呕吐出大量包括药汤的水液。呕吐后很快地感觉麻木感消失,也能够安然入眠了。大柴胡汤具有止呕的作用,但从服用后反而引起呕吐,并于呕吐后病情迅速好转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古人所说的瞑眩状态。《汉方诊疗三十年》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3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18惊狂——刘渡舟医案李某,女,20岁。新产后20天,因与邻居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神志之病。精神失常,骂人摔物,或瞋目握拳,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唱,烦躁不安,已有七个昼夜目不交睫。曾服“冬眠灵”等药亦未能奏效。来诊时双目发直,两手躁动无休止。询知大便数日未解,左侧腹痛拒按,恶露亦停。唇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此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 柴胡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山栀12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 服药仅一剂,则泻下黏腻黑色粪便甚多,当夜即能入睡,呼之不醒。逾一昼夜而痞,神志恢复正常,恶露又下。《经方临证指南》 论:唇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此属实证阳狂。 119狂证——郭国兴医案朱某,女,62岁。初诊:1982年1月19日。主诉及现病史:胡言乱语、狂躁不宁4天。4天前因与丈夫争吵,被丈夫打骂而生气,继而出现胡言乱语,哭笑无常,弃衣袒怀,狂躁不宁。病发后又被丈夫用绳子捆绑,故病势愈加重。1年前曾有类似症状发生,经多方调治数月而愈。辨证:怒气伤肝,气郁化火,烁液成痰,痰随气生,蒙蔽清窍,扰乱神明。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大黄30g,赤芍15g,法半夏10g,枳实10g,黄连10g,菖蒲10g,郁金15g,丹参30g,甘草5g,青黛10g(布包)。水煎服。上方服药2剂,火随气降,患者自觉身困乏力,神志已清,狂躁遂止。后因感冒和月经来潮而来就诊4次,癫狂未再发作。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本证属于狂证,气郁是其病因,气郁化火,火烁液为痰,痰火随气上升蒙蔽清窍是主要病机。方中柴胡疏肝,枳实破气;黄芩泄肺火,黄连泄心火,青黛泄肝火;菖蒲、郁金协助半夏化痰,且芳香开窍;气结痰壅必致血瘀,故用赤芍、丹参化瘀兼凉血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以护胃气;加重大黄,釜底抽薪,故服用2剂而神清。摘自: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4)[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i,2010:237-238.《经方治验精神神经类疾病》 论:本案发狂的病理,可以参考,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汤提纲。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 120癔病——张德超医案周姓妇女,年约四十许,月经不调,素有歇斯底里神经质,常来我处求诊。一日忽召予出诊,至其家,患者仰卧床上,目瞑不语,指头冷,胸腹间悸动,体温正常。家属谓昏厥半小时,遂未醒,按其腹坚满,大便素艰困,已二、三日不下。乃以大柴胡加龙牡汤,不数剂痊愈。此后月经得调,翌年得胎,生一男孩,以前的神经质亦从此改善,已无须常常求治矣。《经方应用》 121神经官能症——大塚敬节医案(原标题)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而不予治疗的患者 四十二岁体格健壮的男性,数月前在数家医院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未予治疗。患者主诉为呼吸困难,但对心脏、肺、气管等器官仔细检查后未能发现呼吸困难的原因,所以被认为是神经官能症。我诊察时发现,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右侧胸胁苦满。于是投予了大柴胡汤。 出乎意料的是,只服药三天,一直持续着的呼吸困难的痛苦感觉消失了。这根本就不是神经官能症或者别的什么疾病,而是一种因为胸胁苦满而表现出的呼吸困难状态而已。 去年,有另一位体格健壮的男性来诊,主诉抬起头向上看时,觉得呼吸困难。因伴有严重的胸胁苦满,便投予了大柴胡汤,治疗后,再抬头向上时无痛苦了。《汉方诊疗三十年》 122慢性鼻窦炎——大塚敬节医案肥胖妇人的慢性鼻窦炎 患者为五十八岁肥胖的妇人,数年前曾进行鼻息肉的手术治疗。其后好像发生了化脓性鼻窦炎,大约从一年前开始,感觉头沉重、鼻塞,并经常出现口渴、便秘等症状。 脉沉而有力,腹诊触得右侧季肋下胸胁苦满明显。血压为160/92mmHg. 我根据以上所见,投予大柴胡汤(大黄0.7克)加川芎2.0克治疗。 服药后,每天大便变得通畅,第三天鼻涕像流水一样流出很多,然后头部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鼻塞也减轻了。二周后来诊时,胸胁苦满基本上消失,血压为143/90mmHg。又治疗二周诊察时,血压变为146/86mmHg,鼻部症状消失,以前的病痛似乎已经忘记了。《汉方诊疗三十年》 123颜面疖肿——大塚敬节医案约十数年前,遇到一名身体健壮但颜面持续发生疖肿和麦粒肿、心事很重、神情不愉快的男性患者。那时,我以胸胁苦满、便秘、郁郁寡欢、轻微烦躁等症状为指征,使用大柴胡汤治疗,很快便痊愈了。去年夏天,这位患者突然又来到诊所,对我说:'自上次治好后,我已经忘记长疖子这件事了。可是从今年4月起,脸上又开始长疖子,用了很多办法,怎么也不见效。我知道吃了您的药会好的,可是不知道您家受灾后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好不容易才打听到的。”经诊察,这次病情与上次完全相同,于是又投予了大柴胡汤,约治疗3周痊愈。(《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临床应用解说》《汉方治验选读》 124耳聋——大仓氏医案一女子17岁,疹后患耳聋,用药数十日不知,乞余诊治。按其胸胁满闷,小腹坚块,大便4~5日一次,经信不来者两三月矣,因与大柴胡汤及承气丸。约30日许,大便日2~3行,经利倍常,时或下黑血块数枚,至是耳复聪。[《皇汉医学》1956:325] 按语:耳聋当辨虚实,虚者多因肾精亏损,实者多责肝胆火盛。本案伴见胸脉满闷,大便秘结,乃属胆胃热实,气机受阻,疏泄不利所致,故用大柴胡汤获。《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125头痛喜忘——胡希恕医案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头痛喜忘案 张某,男,47岁,门诊病历号132891初诊日期为1981年3月13日。1968年8月被高压电击伤,晕倒不省人事约一分钟,身体有7处被灼伤,自此常感头痛喜忘,迄今未愈。曾多处求医治无效,又服天麻斤许,也毫无效果。近症:现后头痛,胸腹满,早起恶心,喜忘,舌苔白中夹黄,脉沉弦。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瘀血阻络。以柴胡20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桂枝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大黄6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治之。 上药服六剂,头痛、胸腹满减轻。继服上方十剂,1981年4月23日因腿疼来诊,告之头痛、胸腹满、喜忘都已痊愈。编者按:此案出于《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病的经验》一文。《胡希恕医案医论集悴》 126眩晕——彭元成医案张某,女,42岁。罹患头昏眼花年余,曾服六味地黄汤、归脾汤等百余剂,效果一般。自发病以来,大便三至四天一次,色暗质硬,小便微黄。患者时寒时热,手足欠温。目张则景物倒置,呕恶清涎,动则如坐舟车,卧则畏光面里。舌淡,苔白厚,脉弦。证属痰热积腑,清阳不升,治当升清降浊,内泄痰热。药用:柴胡5克,黄芩6克,白芍5克,半夏15克,生姜5克,大枣15克,枳实10克,大黄10克。 服方1剂,眩晕减轻,呕恶已止,大便下结粪半盂。再诊1剂病除。三诊处定振丸一料缓缓调治,访三年未发。[河南中医1985,(1):14]《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126眩晕——彭元成医案张某,女,42岁。罹患头昏眼花年余,曾服六味地黄汤、归脾汤等百余剂,效果一般。自发病以来,大便三至四天一次,色暗质硬,小便微黄。患者时寒时热,手足欠温。目张则景物倒置,呕恶清涎,动则如坐舟车,卧则畏光面里。舌淡,苔白厚,脉弦。证属痰热积腑,清阳不升,治当升清降浊,内泄痰热。药用:柴胡5克,黄芩6克,白芍5克,半夏15克,生姜5克,大枣15克,枳实10克,大黄10克。 服方1剂,眩晕减轻,呕恶已止,大便下结粪半盂。再诊1剂病除。三诊处定振丸一料缓缓调治,访三年未发。[河南中医1985,(1):14]《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时寒时热,就是寒热往来,有此证而见脉弦,此脉弦就是甲木之义。 127眩晕——古英医案韩某,女,50岁,孟县城关镇北村人。首诊:2015年9月14日。主诉:眩晕发作10余天。脉证:患者素有眩晕病史10年,曾诊为梅尼埃病。病情反复发作,经多方中西医治疗未能根治,每因外感、劳累、情绪波动而诱发。10天前因劳累眩晕复作,经静脉注射川芎嗪、三磷酸腺苷、倍他司汀五天效果不明,兼服中药8剂,为制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等平肝熄风化痰之剂,但取效甚微。今求余诊治,刻下症见头晕目眩,天旋地转,不能睁眼,呕吐频作,眩晕甚则呕吐甚,心烦不宁,头闷,大便干,舌红,苔黄略厚,脉沉弦。方证:大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2g、大黄12g、枳实12g、黄芩12g、制半夏15g、白芍0g、竹茹20g、郁金15g,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二诊:2015年9月17日。脉证:服药1剂后,眩晕减轻,呕吐止;2剂尽眩晕停,头清,精神好转,舌淡红,苔薄黄,药证合拍,要求再服中药治疗,原方减大黄、枳实为10g,两剂病愈。《门氏中医经方传承实录》 论;舌红脉弦,不是痰饮水气之眩晕,就是甲木不降之眩晕。没有痰喘水肿之症,即是胆胃不降,甲木失根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