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

 爬虫爱书 2019-07-06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随即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发展新理念与发展最终目标之间的逻辑关联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

一、生活: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基石

  马克思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述了生活、实践和理念之间的三条原理。第一,生活和实践具有相同的本质,即生活等于实践或实践等于生活。第二,生活、实践决定意识和观念,一个时代具有什么样的生活和实践,这个时代也应具有相应的意识和观念;时代生活和实践改变了,时代的意识和观念也应随之发生改变。第三,理论、理念和意识的本质需要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去诠释。理念和理论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们的本质和神秘的面纱都可以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揭示。根据马克思得出的上述三条原理不难证明,生活或实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价值基石,生活和实践的改变必定会推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进入“新时代”、历史进入“新起点”,它们的变化均会带来人在价值理念、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会产生几个大的变化;社会进入“新时代”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人民对公平、公正、共享的生活有了新期待。历史进入“新起点”后,中国同世界的深度开放、互动进入“新起点”,人民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也进入“新起点”。

  新生活、新实践和新时代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又引来了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比如,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国际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及差距加大、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从不同视角回答并致力于解决上述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创新发展致力于破解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协调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绿色发展直接解答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开放发展致力于破解国际困境、破除发展内外联动不畅问题。共享发展致力于解决发展差距加大、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以保障人民共同富裕。

二、人民: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主体

  五大发展理念传承马克思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克服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发扬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倡导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奉行以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发展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那么五大发展理念就必然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强调社会发展依靠的主体是人民,只有依靠人民我们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创造并实现人们自己的美好生活。总之,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均来源于人民。

  (二)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各项事业的积极性

  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理念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马克思唯物主义指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奉行人民群众满意的评价标准

  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以人民的需要为我们的工作方向,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幸福不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是否称职的评价标准。

  (四)增进人民福祉

  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偏重“物的积累”的发展理念存在诸多弊端。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从根本上纠正了偏重“物的积累”的发展理念的弊端,最终增进人民福祉,特别是“协调”和“共享”发展理念,旨在消除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实现共享、公平、幸福的生活。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协调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开放理念提倡“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在这种互动和开放过程中,培育和锻造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全面性和全民性。

  概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时刻坚持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坚持一切发展都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共享一切发展成果。

三、美好: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标准

  从近年来的政治讲话以及学术文献的检索可知,诸如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文明、和谐、美丽、自信、幸福等理念或者概念均与“美好”生活有关,它们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充当美好生活的评价标准。

  富裕、民主、和谐、文明、美丽五个基本理念分别对应着美好生活的五个方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因而,美好生活就是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方面美好的生活,也就是说,(经济)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文明、(生态)美丽是构成美好生活的具体内容及美好生活的评价标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积极回应并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四、人民美好生活: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与人民美好生活之间具有相互推动、互为前提的关系。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动力和保障;另一方面,美好生活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价值目标。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价值目标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一)人民美好生活的三个特性

  美好生活并不是一个静态和固定的目标,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会不断提高。因而,美好生活具有全面性、可持续性、飞跃性等特点。只有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创造更加丰富的、高品质的物质财富和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作品,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加美好的需求,最终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二)人民美好生活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五大发展理念及其他因素的推动下,人民美好生活将经历三个节节升高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现社会民生的完善和发展。第二个阶段应实现人民全面小康。人民美好生活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美好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美好生活就是人民的全面小康生活。第三个阶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新党章均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比前两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更艰巨、更长久。人民美好生活的最高阶段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文章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韩卓吾/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