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阳散火汤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9-07-06
GIF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古往今来,人们都对伯牙和子期的惺惺相惜而感到羡慕不已。正所谓,“千鸟易得,一凤难求”。然而,也有很多杰出的东西最终却被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中,百转千回,也未必能找到一个“千年等一回”的知音,想想是不是觉得好遗憾。尤其是在学术界,一种优秀的思想、一个绝妙的方剂,倘若遇不到合适的人去读懂、去传承,那终将只是一段历史罢了。

在金元时期,著名的脾胃学派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了一张极其独特的方子,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这张千古名方后世传承的却很少,甚至在现代的中医内科专著里,却很少看到这个方子的影子。这个方子可以说是《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的重要代表方剂,像这样的绝世良方却深深掩埋,的确令人扼腕叹息。那么,这个方子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也有记载,在《兰室秘藏》中将本方更名为柴胡升麻汤。对于升阳散火汤的功效主治,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至于这个方子的原理,在《脾胃论》中一句话就点中要害——“火郁则发之”。

那么,升阳散火汤由哪些药物组成呢?据《内外伤辨惑论》记载,升阳散火汤由“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各五钱,炙甘草、柴胡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生甘草二钱”组成(在《脾胃论》里柴胡的用量为八钱)。煎服方法是,每次用五钱药末,用两杯水煎煮至一杯时,去药渣,趁热服用,在服药期间不要吃寒凉的食物。

从李东垣的立方来看,这个方子的主要是针对“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而导致的发热,这个发热实际上也就是内伤发热,而且是郁火导致的发热,从病机角度来看,这个主证的发热是由于内伤而不是外感,是由于内虚而不是邪实,是由于郁火而不是明火,所以李东垣以“升阳散火”立方,先升阳,再散火,只不过是这两个步骤用一个方子来解决罢了。

既然这个升阳散火汤有这些奇妙的作用,那么它的配伍奥秘又是怎样的呢?方中用柴胡发少阳之火为君药。升麻、葛根发阳明之火;羌活、防风发太阳之火;独活发少阴之火;此五味药共为臣药。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气;生甘草泻阴火;此三味药共为佐药。芍药泻脾经之火而能收敛阴气,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以免损伤阴气;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养血敛阴,健脾益气;两味药共为佐使药。

升阳散火汤之所以能够巧妙的起到升阳散火的作用,关键在于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这六味药,能够起到“助阳气之升浮,解阳气之郁滞”的妙用。正如清代名医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所说,“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当然,全方还有一味极其奇妙的中药,那就是芍药,芍药“味酸而苦,气薄味厚”(《汤液本草》),能够“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医学启源》)。

不过对于李东垣在这里提到的血虚,需要注意,并非常规理解的血虚,而是脾胃之气虚弱,导致“中焦受气取汁”的能力变差而出现的病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东垣在用药理论中曾有“血虚以人参补之”的说法。脾胃气虚,中焦受气取汁的能力变弱,无力升浮阳气,从而导致阳气郁滞于脾胃,从而抑郁而化为阴火,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内外伤辨惑论》)。

升阳散火汤与补中益气汤的原理有一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方子都能升阳、补中、泻阴火,不过升阳散火汤主要以升阳为主,补中、泻火倒在其次;而补中益气汤却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火倒在其次。从病机来看,升阳散火汤的病机是阳气郁滞而不能升浮外达;而补中益气汤的病机则是脾胃气虚下陷而不能升浮。从临床表现来看,升阳散火汤的方证表现主要在四肢和肌表;而补中益气汤的方证表现主要在周身表里。当然,不管升阳散火汤与补中益气汤有多大异同,但“升阳之药,提出肌表”的道理却是一致的。

Hello,伙伴们

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