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是美好的事,但看到情呀爱呀的诗句,千万不要胡思乱想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之二 “思无邪”三个字,麻烦来了。 据说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305篇,这里说“《诗》三百”是取了个整数。话说孔子周游列国后返回鲁国,一边立帐讲学,一边整理古代文献。在对三千多首流传下来的民歌、诗作和祭词进行了披览取舍整理之后,终于汇编成“《诗》三百”。掩卷深思,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了个总体评价:“思无邪”。说出这三个字之后,孔老师倒是直抒了胸臆,感觉好极了,心中十分快意。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扯不清的问题,争论至今没有停息过,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 “思无邪”三字,出自《诗经·鲁颂·駉》。《诗经》中的“思”字用得非常广泛,共出现过111次,有时用作语气词,有时当实词用。“思”在诗中用作无意义的语助词时,有点类似于现在韩语中的那个“思密达”,无实义。不同的是“思密达”放在陈述句的句尾,而诗中的“思”则是放在句首。《鲁颂·駉》全诗回环往复,重章叠句,共反复出现过8个“思”字:“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斁,思马斯作”、“思无邪,思马斯徂”,听起来像是几个外国人的名字,实际上全诗纵情歌颂了各色马儿奔腾向前的雄风。马哪能有“思”?可见这里为语助词,不应作“思想”解。 但问题来了,有人说,这里看似写马,实质借助马来写鲁国的国君鲁僖公,不是歌颂马,而是歌颂养马的人——鲁僖公。这样就不是马在“思”了,而是鲁僖公在“思”了。这样解读妥吗?问题又来了,就是后边那个“邪”字。既然是鲁僖公在“思”,那么他在“思”什么呢?传统的解释是“思无邪,归于正也”。诗中的“思无邪,思马斯徂”,翻译成现代诗就是“鲁僖公的思想好纯正,激励着马儿奔远方”。就是说这位国君思想上没有邪念,充满正能量。 孔子以“思无邪”概括《诗经》主旨,如果据此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倒是可以讲得通。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孔子引用这句诗的意思是断章取义,借题发挥,与原诗无关。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是“《诗》三百”的“思无邪”,不是鲁僖公的“思无邪”,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与诗中原文无涉,而有另外的意思。 绕了一圈,原来跟鲁僖公并无关系,话说到这份上,只能再回过头来研究《论语》了。 《论语》中“思”字共出现了25次,除了《雍也篇》“原思为之宰”中“思”为人名外,其它23个“思”字均为实词,都含有思考、认识、思维判断的意思。如“学而不思则罔”、“见贤思齐”等,就是这个“思无邪”的“思”最麻烦,让人费解。历代学者对它的理解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思”是无实义的语助词,另一类则认为“思”即思想、思虑。由此,导致对“无邪”两字的不同解读。 先来看第一类。认为“思”无实义,予以忽略,后面“无邪”两字的意思为不虚假,没有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即孔子称赞《诗经》通篇都是出于诗人的真性情,是至情的流溢,千古如照,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充分体现了“《诗》言志”的主旨。所以孔子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无不出于真情。当然,也有人在这里留了条小尾巴,说这个“无邪”嘛,也不一定就是一点邪的歪的都没有。“无邪”也还有比较另类的解读,有人说“邪”通“余”。“无邪”就是“无余”,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意思是孔子整理《诗经》时把握的尺度比较宽泛,诗中说什么的都有。 再谈第二类看法。把“思”理解为思想时,就要“思无邪”三字连起来读,这样的解释就各显神通了。首先,比较中规中矩的解读就是“思想纯正”,似乎并没有跳出鲁僖公的思想框框。还有理解为“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这里的发挥就比较多了。 又有人把话锋一转,说孔子讲“思无邪”不是对《诗经》里诗的内容作评价,而是告诫人们读《诗经》时要“思无邪”。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要不然这段话放在《为政篇》里干吗?其用意不就是明摆着提醒领导干部,读到《诗经》里情呀爱呀的诗句不要胡思乱想吗?朱熹老前辈就持这种观点,他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思无邪,则《桑中》、《溱洧》之诗,果无邪也?”朱熹认为《诗经》里邪的歪的内容,确实还是有一点的。这似乎有点像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或是《红楼梦》那样,道家看到的是淫,年轻人看到的是爱情悲剧,而伟人看到的是阶级斗争。 此外,更有意思的解释,说“思无邪”就是指思索的垂直上升,即孔子感受到诗的形象和语言有一种升腾的力量,这种语言的飞翔能力,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现象事物的限界,思想不受时空的限制,思想不知疲倦,思想像插上了翅膀的马儿一样向上飞奔。那么,孔子是说要超越现实空间吗?老天啊,孔子这么深奥的思维空间,简直让人怀疑他是“来自星星的你”了。看来“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确实是有道理的。 那么,对于“思无邪”到底该如何解读呢?钱穆大师有个善意的提醒,大家不妨去体会:“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一己之心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在归本于人之性情也。此学者所当深参。”这话听起来怎么又有点像朱熹老先生的口气了? 算了,我们还是按照朱熹的解读来领会孔老师的的隐晦之义吧。但比较而言,这“思无邪”三字,还是不作硬译,让它保持原生态的本色为好。 学习本章后,随手记下这个五字成语: 一言以蔽之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读《论语》可以改变人生。文化学者乐道也推出的长篇连载《回到春秋读论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解读经典。每天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就能了解传统文化精华,明白修身养性之道,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