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是明哥,前麦肯锡战略咨询顾问,埃森哲管理咨询顾问,一个喜欢用思维导图架构PPT的老司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成为职场精英。 的确,夹心饼干的工作,谁都不希望做,可毕竟一家公司高层就那么几个,要从中层做到高层,没有3把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角色定位不同中层干部的定位是执行,执行力是主要的考核指标,中层干部的重点是团队建设和贯彻执行公司意图,因为定位的原因,大部分中层干部随时想到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承担的业务,只是一个过渡业务或辅助业务,这些业务,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被砍掉。 公司高层的定位是战略层面,核心是决策力和战略思考能力,所以,能做到高层的人,做事的格局和思考问题都往往会从大方向出发,这种思考和说话方式,在基层员工看来要么是烧钱、要么是不切实际,但作为高层,他们这样思考无可厚非,中层干部如果也这样思考或这样做事,很多时候会被质疑和批评,这也是很多中层干部很难成为高层的原因。 二、心态、忠诚度不同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是基层员工或是中层干部,往往是把工作当做一份谋生的手段,抱着讨生活的态度,大部分中层干部都是职业经理人心态,忠诚度不高,他们想到的是今年如果干不好,年底没有年终奖,还可能被要求走人,因此,凡事先考虑短期利益,对于一些需要开拓性业务或烧钱的业务,中层干部会主动规避。 比如我所在的团队,曾经有一个大项目机会,但项目的前期比较长,要求我们先免费做规划项目(半年左右,项目成本在120万以上),另外,大项目要在规划报告获得企业一把手同意才能启动,这就意味着这个项目要落地至少要等1年半,因此,当时的项目经理不感兴趣,轻描淡写的和项目总监说了下情况,项目总监也需要业绩往上升,不愿意投入,所以这个项目拖了3、4 个月,直到我们的行业总监来拜访客户,无意中吐槽我们公司,老板才直到这个事情,后来老板了解情况后,不仅愿意投入,还拉上了SAP的一个团队,前后投入了5、6个人,差不多5个月时间,最后甲方大老板才同意启动项目。 从这个案例上看,站在经理、总监的角度,他们并没有什么过错,在埃森哲,经理级以上的人都是需要背指标的,完不成任务,不说升职加薪,能不能保住职位都还不一定,所以,中层干部和高层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心态,前者是打工者心态,后者是“公司就是自己的”的心态,心态不同,忠诚度自然不同。 三、人脉资源中层干部那么多,凭什么就是某几个人进入高层呢?除了战略思考能力、决策力、忠诚度等因素外,要进入高层,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毕竟公司要做大做强,往往需要一些大客户、战略客户,很多上市公司,大客户的业绩贡献比例往往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80%。 当然,人脉资源不是想有就有的,谁都希望和马云、王健林有亲戚关系,但现实却是我们认识马云、王健林,可马云、王健林不认识我们。 总结一下,以上回答了大部分中层干部做不到高层的原因,可能是(1)决策力和战略思考能力不够,(2)把当前职业作为了谋生手段,抱着职业经理人心态(3)没有强大的人脉资源和背景支撑。 四、改变心态、迎接挑战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高层有高层的烦恼、中层有中层的快乐,做不了高层,做个中层不也挺好么?啊Q一点,基于角色定位的原因,高层未必能做好中层(虽然大部分高层都是从中层提拔起来的),因为高层更多强调战略层面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执行,未必有一个中层干部来的跟有效。 分享一个2017年的案例,我们的一个客户要做一个战略咨询,我们团队负责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车间主任人缘非常好,每次开会只要他来组织,到的人就会比较多,而且大家都会比较积极的发言,而且他还经常组织项目组一起吃饭、K歌,但他有个毛病,会议上经常吐槽公司的一些制度、吐槽其他部门如何如何的不懂业务,尤其是谈到他最擅长的FMEA时,往往把别人鄙视的一地鸡毛。 而企管部的高主任,感觉大家都很怕他,人缘也不怎么好,但他开会时,往往高瞻远瞩,谈指标体系、流程体系,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而且还逻辑清晰、有条有理,他比较追求一些新技术、新思想,喜欢工具、模板,他还比较喜欢整合各部门的人员一起做事,跟他做事,我们压力很大,但效果也很明显。 去年,公司组织机构大调整,一下子调整了20多个中高层领导,企管部的高主任升为公司副总,而车间主任还是原地踏步,再见到他,感觉他还是一定没变,依然认真一边认真的抓生产做调度,一边继续吐槽公司的新战略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高主任和车间主任的故事,每天都会持续发生,能上去不必沾沾自喜,毕竟高处不胜寒,做不了高层也不必灰心,坚持自己就是老板的做事态度,坚持“那是自己的事业”而不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最后,还需要加上点小运气,下一个高管就是你。 五、写在最后最后,献给所有中层干部一个心得:刻意训练。 很多人都知道1万小时理论,可很多中层干部所做的1万小时,不是刻意训练的1万小时,而是重复的做1万小时。 讲个故事,老王在工地搬砖三年,每天12小时,三年一万小时后,打造出了核心竞争力,搬砖速度又快又稳,搬砖效率是别人的2倍以上,然后,他升职了,。。。做了组长,^_^。 1万小时理论,强调的是刻意训练,就好比专业球员那样,需要换不同的姿势、在不同的位置、更换不同的队友、采取不同的投篮方法进行训练。 关于刻意训练,今天分享一个实例:如何通过刻意训练成为高手。 (1)确定训练目标:SMART原则
(2)制定计划并跟踪:PDCA (3)做好时间分配: (4)实例 |
|
来自: 坚持最后5分钟 > 《职业反思—1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