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很优秀,但你被开除了

 blackhappy 2019-07-12

周一、副总经理的热门候选人、软件部经理辞职了,据消息人士说,他是因为听说竞选失败去找老板理论,老板只是说了一句'你是很优秀,但你被开除了!',消息一出,大家都沉默了,因为老板最终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后勤主管李剑。

他不像软件部经理那样带着弟兄们在项目上拼杀,又不像销售部经理那样为了中标陪甲方喝酒到住院,也不像工程部经理那样各种大假几乎没有休息的在现场安装调试,凭什么?

好在周二,公司正式任命时,老板道出了玄机:'大家以为李副总的这次提拔是因为有关系吗?,你们都错了,之所以提拔他,不是因为他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更不是他取得了多么好的业绩,关键是因为李副总能够站在公司的立场、从全局来思考问题,李副总年初做的战略规划,正是以一个副总经理的角度来思考公司的未来,我想你们一定会问为什么没选择软件部经理小杨吧'。

'其实,很简单,小杨的格局达不到副总的要求,他做事总是考虑部门的小九九,和其他部门协作时总是算计自己的得失,这样的人,怎么做副总,怎么独挡一面?'

的确,每个中层领导都希望有朝一日进入公司的决策层,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可毕竟一家公司高层就那么几个,要从中层做到高层,没有几把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角色定位不同

中层领导的定位是执行层面,核心是执行力、成本控制,中层领导的重点是团队建设和贯彻执行公司意图,由于定位的原因,大部分中层领导随时想到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承担的业务,可能只是一个过渡业务或辅助业务,这些业务,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被砍掉。

公司高层的定位是战略层面,核心是决策力和战略思考能力,所以,能做到高层的人,做事的格局和思考问题都往往会从大方向出发,这种格局和思考方式,在基层员工看来要么是烧钱、要么是不切实际,但作为高层,他们这样思考无可厚非,中层领导如果也这样思考或这样做事,很多时候会被质疑和批评,所以,中层领导想晋升高层,就需要能够承受这种不断的质疑和批评,并在质疑和批评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中层领导能够升职加薪的关键能力。这

你很优秀,但你被开除了

二、心态、忠诚度不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绝大部分基层员工或是中层领导,往往是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手段,抱着讨生活的态度,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忠诚度可想而知,他们想的是'如果今年干不好,年底没有年终奖,还可能被要求走人',因此,这种凡事优先考虑短期利益的思想,是不会愿意去做开拓性业务或烧钱业务的。

比如我们咨询部曾经有一个大项目机会,但项目的前期比较长,客户要求我们先免费做半年规划,而且项目要在规划报告获得一把手同意后才能启动,这就意味着这个项目要落地至少要等1年半,因此,当时的项目经理不感兴趣,轻描淡写的和项目总监说了下情况,项目总监也需要业绩往上升,不愿意投入,所以这个项目拖了3、4 个月,直到我们的行业总监来拜访客户,无意中才知道这个事情,好在行业总监了解情况后,不仅说要投入,还拉上了一个SAP团队,前后投入了5、6个人,差不多做了5个多月的时间,最后才启动了这个项目。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站在经理、项目总监的角度,他们并没有什么过错,在埃森哲,经理级以上的人都是需要背指标的,完不成任务,不说升职加薪,能不能保住职位都还不一定,所以,中层领导和高层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心态,前者是打工者心态,后者是'公司就是自己的'的心态,心态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三、人脉资源

中层领导那么多,凭什么就是某几个人进入高层呢?除了战略思考能力、决策力、忠诚度等因素外,要进入高层,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毕竟公司要做大做强,往往需要一些大客户、战略客户的支持,在很多上市公司里,大客户的业绩贡献比例都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80%。

当然,人脉资源不是想有就有的,谁都希望和马云、王健林是亲戚,但现实却是我们认识马云、王健林,可马云、王健林不认识我们。

总结一下,以上分享了大部分中层领导做不到高层的原因,可能是(1)决策力和战略思考能力不够,(2)把当前职业作为了谋生手段,抱着职业经理人心态(3)没有强大的人脉资源和背景支撑,那么,怎么做机会才会大一些呢?

四、改变心态、迎接挑战

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高层有高层的烦恼、中层有中层的乐趣,做不了高层,做个中层不也挺好么?做人首先要阿Q一点。

你很优秀,但你被开除了

你要知道,高层未必能做好中层的活,虽然大部分高层都是从中层提拔起来的,因为高层更多强调战略层面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执行,未必有一个中层领导来的更有效。

分享一个2017年的案例,我们的一个客户要做一个战略咨询,我们团队负责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车间主任人缘非常好,每次开会只要他来组织,到的人就会比较多,而且大家都会比较积极的发言,而且他还经常会组织项目组一起吃饭、K歌,但他有个缺点,会议上经常吐槽公司的一些制度、吐槽其他部门如何如何不懂业务,尤其是谈到他最擅长的FMEA时,往往把别人鄙视的一地鸡毛。

而企管部的高主任,感觉大家都很怕他,人缘也不怎么好,但他开会时,往往高瞻远瞩,谈指标体系、流程体系,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而且还逻辑清晰、有条有理,他比较追求一些新技术、新思想,喜欢工具、模板,他还比较擅长整合资源,跟他做事,我们压力很大,但效果也很明显。

去年,这家公司组织机构大调整,一下子调整了20多个中高层领导,企管部的高主任升为副总,而车间主任在是原地踏步,再见到他时,感觉他还是一点儿也没变,依然认真一边认真的抓生产做调度,一边继续我行我素的吐槽公司的新战略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两位主任的故事,每天都会在不同的地方上演,所以,要想获得成功,首先需要改变心态,能上去不必沾沾自喜,上不去也不必灰心,关键是要坚持'那是自己的事业'而不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

五、后记

最后,献给所有人一个心法:刻意训练。

很多人都知道1万小时理论,可很多人所做的1万小时,不是刻意训练的1万小时,而是重复的做1万小时。

1万小时理论,强调的是刻意训练,就好比专业球员那样,需要换不同的姿势、在不同的位置、更换不同的队友、采取不同的投篮方法进行训练。

让我们以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交流,老王在工地搬砖三年,每天12小时,三年一万小时后,打造出了核心竞争力,搬砖速度又快又稳,搬砖效率是别人的2倍以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