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几个名字很怪的东西都是些什么玩艺呢?东汉的贾逵在注《左传》时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郑玄也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孔安国的《尚书序》说得更详细一些: “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按孔安国的说法,《三坟》就应当分别是有关伏牺、神农、黄帝的书,这三个人被后人称之为“三皇”。《五典》就应当是有关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书,这五个人被后人称之为“五帝”。《八索》就是《易》,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由八个抽象的符号(卦)表现某种规律或演义出某种哲理来。《九丘》就是《禹贡》、《山海经》之类的读物了,依据当时的行政区划记录其各自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等内容。 如果孔安国说得不错,它们干嘛要取这么些怪名字呢?吓唬人啊?你听《三坟》这名字多怪,整个一乱坟岗,令人毛骨悚然,很不舒服,瘮得慌。其实不是名字取得怪,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字义的内涵有了变化。 “坟”的繁体写作“墳”,从“土”,从“十”,从“廾”,从“贝”。“十”是太阳的运行轨迹。“廾”即草。“十”加“廾”为“卉”,指阳光充足的植物,后被借用来做了百草的总称。“贝”是古代的钱。因此,“坟”这个字的本义就应当是:“因阳光充足而可以取得较好经济收入的土地。” 这类地往往具有通风向阳及不怕洪涝的特点,所以后来又将相对高处一点的地称之为坟。古代的贵族死后,怕墓穴积水也往往会选择这种“风水好”的高处安葬,并最终使“坟”这个字成了坟墓的专用名词。所谓平则为墓,高则为坟。在古代,平民死后是不准堆土起坟的,挖个坑埋掉算了,而贵族的坟往往很高很大。 由此看来,“坟”这个字其实原本是很不错的,指向阳的肥沃土地。如果《三坟》为三皇之书不虚的话,那么也可以这么理解:《三坟》是记载伏牺、神农及黄帝这三个先祖事迹的书,内容可能与如何开发土地,种植百谷以发展经济有关。从我们后面将要解释的《尧典》中可以看到,这正是当时领袖们的主要任务。 “典”字的甲骨文写作“ ”。从“册”,从“二”,从“爻”。“册”字是契刻在木牍或竹简上的古书象形。在文字形成之初的远古,书是很少的,只在上层管理者中流传。所以《说文》说:“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或者说,“册”是古代的符命,是中央政权与诸侯的一种约定,也就是一种中央与地方都认同的章程。“典”字中的“二”是一式二份的意思,王与侯各持一份以为凭据。“爻”应当是指其中的内容。“典”字的下半部后来变为展示台形状,则成了将准则公布于众之义。所以,“典”字的意思就是:记有准则、规范、制度的文本。 “索”字的帛书写作“ ”。象两手搓绳形,本义为制作绳索。法律制度可以将本来散乱的民众团结在一起,与制作绳索时将本来散乱无力的草变成结实的器物一样,所以“索”字又引申出了制定法律等义。《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指的正是这一档子事。搓草为绳,结绳为网啊。“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中所说的“法网”两字可以为之作注。《系辞》是《周易》的“系辞”,所以,孔安国说:“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是可信的。有意思的是,八卦相重而生六十四卦的卦变原理也很象搓绳,所以《八索》以“索”为名也应当有这方面的因素。 “丘”字的甲骨文写作“ ”。《说文》说:“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国的地理条件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流的大方向是向东流,而冬季北风多,夏季起南风。为了适应此规律,住房一般也是选择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的格局,这是中国风水学的基本点。这个“丘”字中的“北”字正是指住宅后为人挡风寒的那个所依的山。古代分界往往以高山大川为标志,禹划分中国为“九洲”就是如此。《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指的正是这一档子事。或者说,《九丘》的内容应当与《禹贡》及《山海经》所记有关。 这几本书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而且全是讲治国之道的,是不同王朝的治国术,也自然是那个时期的王室教材。教材上一定还打有“绝密”两字,连诸侯这一级的地方领导都是不让看的,所以才有了楚灵王把能讲这几本书的左史倚相当宝贝一样对待的事。但孔子很幸运,有机会全面接触到了这些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