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筋长一寸,寿长十年!筋骨问题,责之肝肾!

 没事来看看 2019-07-07

一、筋长一寸,寿长十年

筋,就是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它附着于骨骼、关节,具有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人体共有十二条经筋。筋缩就是指筋的伸缩范围减小了,原来能拉一米的筋现在只能拉半米了。

一般而言,两类人群最易筋缩:一是那些以车代步、整天久坐的朋友;二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会“越长越回去”,直至弯腰驼背。

“筋长一寸,寿长十年”,当然不是说只要筋长一寸,就真的能多活十年,而是筋长之人,筋骨柔韧,身轻体健,寿命会更长久。

这是因为:十二经筋对应十二正经,它们连缀四肢百骸,分布于眼、耳、口、鼻、舌等部位,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所以,筋好则筋肉骨节皆得濡养,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经脉易通,腰膝四肢及全身各处就很难出现痛、麻、胀等病症——《易筋经》里提出的“筋弱则懈,筋壮则强,筋和则康”,就是这个意思。

二、筋骨问题,责之肝肾

骨病,指骨,关节,滑膜,筋膜,间盘,骨所连接的肌肉、肌腱所发生的病变。说白了,就是骨和筋出了问题。

小而言之,包括落枕、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骨质疏松;大而言之,包括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筋骨出问题,多因元气败伤,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当责之于肝肾,因为肝肾为精血之源,肝肾亏虚则精血无源。

1

肾主骨

《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骨头离不开髓的充养,而骨髓是肾中精气所化生,故而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精。

肾精充足,骨髓充盈,则骨胳健壮;反之,则骨髓空虚,骨骼脆弱。

比如,中老年人常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就与肾精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说过“女子七七天癸竭”,“男子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天癸为肾精所化生,说明女人49岁男人56岁时,肾精就微乎其微了,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连濡养骨骼的基础物质都没有了,骨质疏松症自然也就出现了。

关于肾精对骨骼的作用,中医比西医提早了几千年,后者在近现代才发现: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退化以及肾功能不足引起的性激素缺乏等关系密切。

当前,有些人明明才四十出头,但由于肾脏精损不足,或房劳过度伤肾,导致精虚无以滋养,也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

肾精虚亏引起的骨问题,自然当以补益肾精为治疗方法,建议大家艾灸以下穴位:

肾俞——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关节、肌肉、韧带功能。

太溪——肾经的原穴,它是补肾的近道儿。灸之,可以滋阴降火、补益肾精、调肝理气、交通心肾。

涌泉——“肾出于涌泉”,肾经之经气从这里涌出,灸之,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舒通心肾。

此外,关于补骨,还有一个穴位切不可遗漏,就是大杼穴——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

大杼就是骨架子的结构,挑担的时候,扁担压住的位置就是大杼,它可以把重量分摊到全身的骨节,故而,艾灸大杼也能将能量扩散到全身的骨节。小孩灸了能长高,大人灸了能预防骨质疏松症。

2

肝主筋

我们都知道“肝主筋”,故而筋的营养来源于肝,肝虚血少,筋失其养,则柔弱无力而不能束骨;反之,肝血充盈,筋力强劲,则束骨有力,各骨节衔接稳定而活动自如。

那么,该如何养筋呢?一句话:调肝就是调筋。

建议艾灸3个调肝理筋的特效穴:承山、阳陵泉、三阴交。

承山——能承担如山重量的意思,能够舒筋活络,自古就是腿痛转筋的要穴。

阳陵泉——“八会穴”中的“筋会”,也就是全身筋的总汇之处,最适合用来治筋的毛病。

三阴交——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刺激它可以调动三条经的经气,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而能够气血充足、流畅,补益肝血的效果很好。

除了上述3个穴位,还有一个部位也必须灸透:膝盖。因为“膝为筋之府”,膝盖是筋的房子,当然要常灸。

其实,说到理筋,只要带有“筋”字的穴位,都可使用,比如:督脉的筋缩穴,可以伸筋;膀胱经的承筋穴,可以散筋……

三、脾与骨,不得不说的渊源

上文说了,筋骨出问题与精虚血虚有关,深究下来,这也有一部分脾的责任。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精肝血都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来充养。

脾运不足,则肝肾亏损,精血自然荣养筋骨不足。所以,在补益肝肾的同时,还要调和脾胃。

尤其中老年人多为多虚之体,常见脾肾阳虚。脾与肾,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拿脾来举例,若脾气虚弱,难以化生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无权,则肾不能正常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以致肾中精气匮乏,骨问题就出现了。

这种情况下,健脾就相当于在强肾壮骨,最佳艾灸穴位就是足三里。 

一切筋骨问题,都以肝脾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痰瘀为标,病理就是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我们可以用3个字概括:虚、邪、瘀。

由于骨病具有难治愈、病程长等特点,要想断根,必须艾灸,以达至两个目的:

一方面,滋补肝肾、补气益血、调补脾胃;另一方面,祛风燥湿、活血祛瘀、通络化痰、宣痹定痛。

长期坚持,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