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六经辨证(上)

 xyf4345 2019-07-07

作者:郭子龙

各位学员,大家好:

(作者授课中)

     今天咱们学习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在高教中医五版教材中,不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但在大家学习《伤寒论》时,则是所要必须掌握的内容了。在讲六经辨证之前,咱们先说说《伤寒论》这本书,《伤寒论》大家都知道了,学中医的人哪有不知道《伤寒论》的呢,对吧?可以这样说,《伤寒论》虽出自咱们中国,可这本著作却是响彻世界的!那么,《伤寒论》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这部著作是由东汉建安年间的张仲景,在当时兵荒马乱,缺医少药的年代,根据自己给人治病的实践,再加上学习前贤治病的医案经验,博采众方,尤其是伊尹的《汤液经》,伊尹大家知道吗?就是《史记》记载的曾耕于莘、即现在咱们的莘县、后来做了商朝宫内的厨子,再做到商朝宰相的伊尹,这是咱们聊城人的光荣。

(作者正在应诊)

     张仲景自己独立自成体系,著成了可治当时伤于寒的一系列疾病及内科杂病的《伤寒杂病论》,当然这个“寒”字是包涵了狭义的风寒与广义的病邪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200年前后,著作写成后,当时未必流行甚广,由于用竹简写成,时间长了多有散失,三国归晋后,后经晋代的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才得以广泛传播。到了宋代,文化兴盛,重刻该书时,已被人为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二本著作。《金匮要略方论》即后世的《金匮要略》,当然我们现在学习看到的是明代赵开美等翻刻的宋版《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至于伤寒又分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广义伤寒即指一切发热疾病,狭义伤寒即指仅伤于风寒所导致的发热疾病,这些不是今天所讨论的内容,不再赘述。

(伤寒论)

     所谓六经辨证和六经,这二个词语,也是后人给《伤寒论》这部著作戴上的帽子,张仲景本人在《伤寒论》中即未明言六经之词,更未明说六经辨证之语,但确实在著作中明言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语,那么到底什么是六经及六经辨证呢?六经,即六经病的简称,也即六类疾病证候群。它既不同于经络学说,也未完全脱离十二正经的经络理论,六经中也有经络学说的影子。六经辨证呢,这就好比仲景发明了六个定理,依次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定理、辩阳明病脉证并治定理、辩少阳病脉证并治定理、辩太阴病脉证并治定理、辩少阴病脉证并治定理、辩厥阴病脉证并治定理,有哪个病的证状,仲景就把它归入哪条定理,所以后世人们在六经辨证时要想辨病,只要依证按照定理往里套即可,这就像解题一样,根据已知条件,便可求证出结果。如果非要钻牛角尖,你能推翻定理、跟定理讲理吗?所以说,六经辨证它是一种辩证的方法,是一种辩证的程式,通过这种方法,辨别出某病处于什么证候阶段,然后根据已列出的方药治疗就可以了,这就是方证相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对证治疗。仲景当年写《伤寒论》就像我现在整理这篇文章时一样,也许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学习别人的某些观点再参以自己的见解,自成一体而已,这样说大家明白了吗?成文后,也许别人看到了文章中的某些不足,提出各种看法及建议,那是别人的理解,已经不是本人的意愿了。

(作者教学中)

     上面说了六经辨证,即辩六类病证的定理纲领,那么这六种纲领在《伤寒论》原文中怎么说的呢?它是这样说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26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如果非要在《伤寒论》原文中找出六经病的提纲,这就是后世冠以《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提纲原文。当然在原文中,某些病也可以找出小分类提纲,比如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后世医家正是根据这二条条文,把太阳病分成了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至于阳明病呢,原文虽未明言分类,后人根据原文证状的描述,也分成了二个证型:一个是大热,大渴,大汗,大脉四大证为代表的白虎加参汤证,即阳明气分热盛证-----阳明经证;一个是为腹满、燥、实、坚为主证的阳明腑证-----阳明腑实。少阳病,后人根据对《伤寒论》条文的理解,认为只把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列为少阳病提纲意犹未尽,故又根据太阳病第96条的理解,加上“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字眼,与第263条合在一起,重新排列出少阳病的提纲,更加趋于完善,更易于认证,应当说这是一件好事,更利于辩少阳病,这也是仲景的本意,并不为错。太阴病原文证状所述已比较全面,后世未再分型,到了少阴病,又分成了少阴寒化证----虚寒,与少阴热化证----虚热二个证型。厥阴病呢,也未再分型。以上所说的即为六经辨证《伤寒论》中的依据,说到这里,知道了出处,大家对《中医诊断学》里六经辨证的内容就好理解了,是吧?只不过它把文言文变成了现代语言,多加了点文字,目的是把证状说的更清楚明白了一点,也就好理解了《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了。

接下来会列出

辩六经病的一些主要方剂!

中医|互联网|医疗|APP|疗养

溯中医源流、承中医经典!

发中医声音、讲中医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