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自诞生以来,被赋予太多生命的意义。 在商代,人们将自己崇尚的巫术和鬼神寄托于文字,产生美化性极强的象形装饰文字。 在秦朝,为了彰显秦一统天下的气魄和君王的威严,选择了极其规整、庄严肃穆的小篆作为官用书体。 在汉代,书法蔚然成形,隶书风格多种多样,有雄强大气的张迁碑,有婀娜飘逸的曹全碑。 此后,书家笔下,风格迥异。 评论家更是文采斐然。 后人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张怀灌《书断》评价欧阳询书法:“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 孙过庭《书谱》有言:“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屋漏痕”、“千里阵云”、“石压蛤蟆”、“死蛇挂树”。 ······ 可见,人们对书法的评说是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说出来,这种现象可以称为移情,即将自己感受转移到书法中,使书法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移情审美现象的本质中国书法的审美总是带着人类的感受和想法,其本质是想象或联想,要么想象到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要么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实物,并将自己的感受转移这些事物,借以表达观赏者的内心活动。 人类为了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感受,为了述说文字造型的美感,不得不通过其他相同事物来解释,将自身情感转移到这些事物中。 例如我们解析这个句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以上这些元素连串起来:王羲之的书法流美飘逸至极,鸿与龙的美与书法的美是相通。 移情现象分析书法本身就是一堆线条画在纸上,但却被古人赋予情感和生命的意义。我们从笔法、结构、章法等几个角度全面分析古人移情的几种重要现象。 1、笔法的移情 在笔法上,为广大书友所知的移情现象就是“屋漏痕”、“印印泥”、“锥画沙”等。我们以“印印泥”为例来说明一下。 印印泥实际上是在强调书法的中锋用笔。
什么样的中锋线条受古人的青睐呢?那就是像印印泥一样,那么,印印泥又是什么样的呢?
印印泥
笔法上还有很多移情名词,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等,更有古朴、苍劲、飘逸等等。 2、结构的移情 如下图所示,我用一个例子解释结构的美。左边的“华”字是王羲之圣教序的字,他的结构不是常规的横平竖直,也不是倾斜的,而是弯曲的,但弯曲的竖并没有让整体失去稳定。 这种弯曲的写法使得此字活了起来。就像右边曼妙的舞女,有了动感。 这种审美活动就是联想,甚至还可以想象出一群舞女跳舞的鲜活景象。
结构上的移情现象也有很多,如苏轼的石压蛤蟆、黄庭坚的死蛇挂树等。 3、章法的移情 章法的移情现象就很多了,我们举一例,如下图所示: 左边是张旭的《古诗四帖》,我们选取其中一部分来进行移情赏析,图中的连绵不断的笔势和连贯的行气就如同右边的彩带一样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当然,章法上的移情现象也有很多,如邓板桥的乱石铺街、董其昌的飘渺空灵等。 移情审美优势经过以上分析,这样的移情方式有很大的优点。 1、对书法如痴如醉,提升自己对书法的兴趣。 这样的想象和联想或许有点夸张,但只要自己喜欢,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仅没有害处,反而能增强自己对书法的喜爱程度。 2、让他人容易理解和感受,让别人也喜欢上书法 移情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让原本枯燥的线条有了生命的活力,让纸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若将这种活力能够生动而又通俗易懂传达给他人,能让身边的人更容易懂,也许你的巧妙移情说法就能让别人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况且,能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所以,学会移情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