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姿势 标准姿势象立正,身体直立两眼平 掌心足尖都向前,上肢下垂下肢并 【注释】解剖学姿势又称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足尖向前。 1、运动系统组成、功能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 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 【注释】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借骨连结构成整体的支架即骨骼,肌附着于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枢纽,骨骼肌为动力。共同完成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及运动的功能。 2、各部骨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记住位置就容易 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注释】成人骨共206块,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按在体内所处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分脑颅骨和面颅骨,共23块,躯干骨共51块,四肢骨共126块,另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 3、骨的构造 骨质表现密和松,骨内位置有不同 骨髓分为黄和红,骨髓腔隙它填充 红髓造血保生命,髂胸椎内留终生 骨膜在外包整骨,生长修复立大功 【注释】骨主要由骨质、骨髓、骨膜构成。 (1)骨质:即骨组织,又分骨密质和骨松质。①骨密质,主要分布于长骨干和其它骨的表面。②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 (2)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腔隙内。又分黄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能造血。成人髂骨、胸骨、椎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3)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骨的最外边,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在骨的生长、发生、修复和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4、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内软骨藏 韧带加强稳固性,基本构造都一样 【注释】关节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基本构造都一样。 (1)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2)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和关节内软骨等。 5、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 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 胸椎连肋关节面,棘突叠瓦下斜尖 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 【注释】各部椎骨的特点: (1)颈椎特点:①椎体较小。②横突有孔称横突孔。③棘突末端分叉。④特化颈椎有: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寰椎。第二颈椎,有齿突,又称枢椎。第七颈椎,棘突特长,又称隆椎。其棘突是计数椎骨的重要体表标志。 (2)胸椎特点:①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关节面。②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 (3)腰椎特点:①椎体大。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6、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胶状髓核在中间 后外薄弱易脱出,压迫神经致痛瘫 【注释】 (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 (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冻状,位于中央。 (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7、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注释】脊柱的韧带,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 (1)三条长韧带:①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②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③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 (2)两条短韧带:①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②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 (3)临床意义: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8、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承受压力密相关 后观棘突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扁 侧观生理四个弯,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 【注释】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后伸。 (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后。 9、胸骨形态意义 胸骨形似一匕首,上柄中体下剑突 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向前凸 【注释】 (1)形态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胸骨柄上方凹陷为颈静脉切迹,柄、体交界处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 (2)临床意义: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的标志。 10、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二肋对角标志明 三至七肋与体连,八至十肋成肋弓 十一十二称浮肋,前端游离肌肉中 【注释】 (1)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 (2)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同。①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②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③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④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⑤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称浮肋。 11、颅骨名称 脑颅八块颅前起,额筛蝶枕各有一 顶骨颞骨各两块,构成颅盖和颅底 面颅总共有十五,构成颜面骨根基 形单影只下颌舌,独来独往一张犁 其余都要成双对,泪颧腭甲上颌鼻 【注释】颅骨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 (1)脑颅:包括顶骨2、颞骨2、额骨1、枕骨1、蝶骨1、筛骨1。 (2)面颅:包括泪骨2 、颧骨2、腭骨2 、下鼻甲骨2、上颌骨2 、鼻骨2、犁骨1、舌骨1、下颌骨1。另有三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部的中耳鼓室内。 12、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三缝名为冠矢人 婴颅骨化未完成,缝间膜闭叫颅囟 【注释】成人颅顶借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紧密连结,新生儿颅缝交界处由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 13、翼点位置、意义 翼点位于太阳穴,额顶颞蝶会颞窝 内有脑膜中动脉,骨折皆因骨质薄 【注释】翼点,位于颞窝,是额、顶、颞、蝶四骨相交汇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外力打击易引起骨折而发生颅内出血。 14、颞下颌关节构成及特点 下颌头,下颌窝,构成关节功能多 关节腔有关节盘,关节囊壁前薄弱 咀嚼语言做表情,张口过大向前脱 【注释】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髁突(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特点为:①关节腔内含有关节盘。②关节囊松弛,易向前脱位。 15、肩胛骨形态特点 肩胛三角形,上冈登高峰 外侧关节盂,上下二七平 【注释】肩胛骨,呈三角形,分两面、三缘、三角。后面有肩胛冈,末端延为肩峰,是肩部最高点。外侧角形成关节盂,参与肩关节构成。上角、下角分别平对第二、第七肋,是计数肋骨的标志。 16、肱骨主要结构 上大下小两个头,小头推着滑车走 解剖外科两个颈,骨折快往外科走 尺桡两个神经沟,同名神经沟内走 【注释】 (1)二头:上端为膨大的半圆形肱骨头,参与肩关节的构成。下端有肱骨小头和滑车,参与肘关节的构成。 (2)二颈:肱骨头外下缩细称解剖颈,肱骨上端与干交汇处为外科颈,因此处最易发生骨折需去外科治疗而得名。 (3)二沟:肱骨干后方有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下端内上方后面有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 17、腕骨名称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注释】腕骨,8块,排成远近两列。近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18、肩关节构成特点 肩关节,很灵活,关节囊松下薄弱 肱骨头大盂浅小,运动不当向下脱 【注释】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较浅小。②关节囊松弛、易向前下脱位。③运动灵活、稳固性较差。 19、髋骨主要结构 髂耻坐骨三合一,一面一孔一个嵴 二窝二线二切迹,三节三支三个棘 【注释】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骨在髋臼处汇合而成。髋骨的结构可归纳为三个一、三个二、三个三。三个一:一面—耳状面;一孔—闭孔;一个嵴—髂嵴;三个二:二窝—髂窝、髋臼;二线—弓状线、耻骨梳;二切迹—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三个三:三节—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三支—坐骨支、耻骨上支、耻骨下支;三个棘—髂前上嵴、髂后上嵴、坐骨棘。 20、跗骨名称 距下有跟前接舟 舟前三楔跟前骰 【注释】跗骨,共七块。最上方的是距骨,距骨下为跟骨,距骨前有足舟骨。跟骨前接骰(音tou)骨,足舟骨前接内、中、外侧三块楔(音xie)骨。 21、骨盆构成、分界及男女骨盆比较 骶骨尾骨两髋骨,构成骨盆起保护 界线以下小骨盆,男窄女宽很清楚 男腔漏斗女腔桶,男小女大看角度 【注释】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借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及韧带而构成。 (1)骨盆界线:由后向前依次为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联合上沿。 (2)大小骨盆的划分: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大、小骨盆。界线以下为小骨盆。 (3)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见下表
22、膝关节特点 膝关节,最复杂,承受压力也最大 关节囊松韧带补,髌下韧带最发达 内C外O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 【注释】膝关节: (1)构成: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构成。 (2)主要特点:①是最大最复杂的关节。②关节囊松弛但韧带发达,囊外有髌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③关节腔内有呈“C”形的内侧半月板和呈“O”的外侧半月板,以加强稳固性和适应性。髌下韧带—指髌骨下方的韧带,即髌韧带。 23、肌的分类构造辅助结构 长短扁肌轮匝肌,肌腹肌腱两相依 筋膜腱鞘滑膜囊,辅助减少摩擦力 【注释】 (1)肌的分类: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2)肌的基本构造:肌腹、肌腱。 (3)肌的辅助结构:筋膜、滑膜囊、腱鞘。 24、膈 膈顶向上似穹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周围膈肌中心腱,三个裂孔上下通 收缩下降主动吸,舒张呼气向上升 【注释】膈,位于胸腹之间。包括周围的膈肌和中央的中心腱。膈肌收缩胸腔扩大,引起吸气,膈肌舒张胸腔缩小,助呼气。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和腔静脉孔,三者分别有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通过。 25、腹肌 腹外斜肌插口袋儿,腹内斜肌扇子面儿 腹横肌,裤腰带儿,前部贴着一直板儿 【注释】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和腹外侧壁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1)腹直肌:腹正中线两侧,上宽下窄的长板状。 (2)腹外斜肌:腹前外侧壁扁肌,肌束由外下斜向内下(类似手插口袋)。 (3)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深面,肌束由外下呈扇形向内上。 (4)腹横肌: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呈水平方向。插口袋—指腹外斜肌肌束方向。扇子面—指腹内斜肌肌束方向。裤腰带—指腹横肌肌束方向。一直板—指腹直肌。 26、前臂前群肌名称 前臂前群桡向尺,肱桡旋前桡腕屈 掌长指浅尺屈腕,拇长指深深方居 【注释】前臂肌前群共9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深层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 27、前臂后群肌名称 桡侧腕长与腕短,指伸小指尺伸腕 深层旋后拇长展,拇短拇长示指完 【注释】前臂肌后群共10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深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28、小腿肌名称作用 小腿前群肌有三拇,趾长伸胫骨前 外侧腓骨长短肌,主要作用是外翻 后群浅层三头肌,止于跟骨成跟腱 足拇趾长屈能屈足,胫骨后肌可内翻 【注释】小腿肌,比较复杂,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前群多为足的伸肌和内翻肌,后群多为足的屈肌和内翻肌,外侧群为足的外翻肌。 (1)前群:包括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等。 (2)外侧群: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 (3)后群:浅层为小腿三头肌,以跟腱止于跟骨。深层有趾长屈肌、拇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内翻足的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外翻足的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