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怀天下苏东坡

 wps0321 2019-07-08

♣ 叶剑秀

郏县的三苏园,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的墓地陵园,如今已是颇具规模的人文景观了。我已不知去过几次了,或与文友同行,或独自一人游走于墓园深处。

大凡喜欢文字的人,皆崇尚于先贤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在恰当的时机,试图走近圣贤安葬的栖息地,透过若隐若现的冥冥幽径,沿着先人的来去归途,去找寻文学的真谛。似乎读懂了,就打开了自己的思维脉络,笔下的文字自然就有了灵性和光辉。这种灵魂的膜拜,是真实自然的渴求情结。

苏东坡无疑是神圣的,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厚重而深奥的大书。

一个小雨缠绵的午后,三苏园里难得的静谧,早已不见了游人的踪影。我独坐于东坡墓前,虔诚地拜谒,静静地与之对话,倾心聆听一段尘封久远的追忆和诉说。

苏东坡自幼受父苏洵熏陶,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公元1057年,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初任河南福昌(今伊川西)主簿,后经制科考试,进策二十五篇,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初入仕途,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心怀远大抱负。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诬为"谤讪朝廷",贬谪黄州,后移汝州。从此,苏东坡在宋朝政坛上几起几落,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也曾遭贬徒惠州、儋州,可谓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八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苏东坡曾与弟苏辙多次游览郏县,登临黄帝钧天台,北望莲花山,嵩山余脉下延,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四川的峨眉山,便议定此处为归宿地。兄弟二人先后亡故,均葬于此,后迁其父衣冠,即为今日的三苏园。

苏东坡一生为后世留下上百万的文集,或诗词,或杂论,似乎诗词的成就更为人敬慕,尤其那首气势磅礴、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摄人心魄,便是他才情盖世的释放与佐证。

但我更喜欢他不加雕饰、颇含意蕴的随笔文字。

苏东坡和古代大多文人贤士一样,信奉恃才居官,仿佛做了官,才有更为广阔的施展平台,才能辅佐朝政,才能护佑苍生。官确实做了,并做得不小,却发现仕途的复杂远不是他想象的美好。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怒放的天才,必是有几分文人的性情与孤傲,无论如何难以做好左右逢源、谄媚奉承的政客。虽然他满怀天下意识、为民情怀,也必是注定了他孤独失意、旷世寂寞的人生结局。

官场是暗流涌动的巨大漩涡,处处暗藏卑鄙的伎俩与阴谋,也是最能扼杀人性的,而人性又恰恰是文学的命脉。苏东坡是天赐大智的骄子,虽然被仕途遗弃,但终归是文学和艺术的绝代之神。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能够看透世相也只有苏东坡。许多曾经辉煌的人,一旦抹去官职的符号,大权旁落后,就沉沦抑郁,甚至忧虑发疯。可苏东坡仿佛一下子大彻大悟,寻到了生命行走的光亮通途。

苏东坡一生与佛家交往甚密,恍若从中参悟到了人生的玄妙和禅意。他在高山上行走,能走得奔放飘逸;在谷底行走,能走得潇洒自如。这是一种自我的超越,飞越羁绊行走的鸿沟,这就是一种人生美学的至高境界。

苏东坡最终回归了民间,融入大自然。恢复本来的感知,复原自己的天性,在天地间洒脱行走。以质朴的真诚与热情,纵横驰骋,诉说情怀,把对万物苍生的挚爱,凝结笔端,喷涌而发,成就了他诗词的千古典范,文学的终极雕塑。

告别东坡的时候,雨逐渐稠密了,淋湿了我肤浅的思绪。先贤以智慧构建的高度,是我等凡夫俗子永远无法抵达的巅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