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学理性辨析总是枯燥乏味的,读来令人无趣。我们现在轻松一下,通过几个小故事,来看一看孔子究竟如何具体解读他的君臣关系的。 卫国的蘧伯玉贤德,可是卫灵公不用他。弥子瑕不肖,却得到卫灵公的任用。史鱼多次劝谏根本没有作用。史鱼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边说,“我身为朝廷命官,不能举贤罢劣,是我失职。活着不能匡正君主,死了就不能成礼。在我死后,你把我的尸体停放在窗下,就算我完成责任了。”儿子听从了父亲的遗嘱,在史鱼死后,将他的尸体停放在窗下。卫灵公去吊唁时见史鱼的尸体停放在窗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就把父亲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听后大为感动,马上命令将史鱼的尸体停放在房子的正堂。随即,重用蘧伯玉,并罢免了弥子瑕。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古时勇于劝谏的人,死了也就算了,还没有像史鱼这样在死后还用尸体进行劝谏的。是他的忠心感动了他的君王。这才是真正的忠直。” 史鱼在死后巧妙地用自己尸体劝谏君主,真可谓用心良苦。这就是孔子心目中既忠于道,又忠于君,又劝谏得当的一个范例。 也是以死来谏,但泄冶的死谏却换来孔子不同的评价。 一次,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评价泄冶的死谏。子贡说:“陈灵公在朝堂上抖搂自己的淫荡事,泄冶听不下去,就正言劝谏,结果陈灵公杀了他。这跟比干劝谏纣王而死一样,都可以算是仁德吧?” 孔子说:“比干对商纣王来说,论血缘是叔父,论官职是少师,忠诚报答之心是为祖宗、为国家。所以以死劝谏,希望自己死后纣王会悔悟。他的本意当然是仁德。泄冶对于灵公来说,官位是大夫,没有亲戚之情。在混乱的朝中做官,想用无足轻重的一人之死,来纠正君主的淫乱昏庸,只能算是洁身自好而已。”[6] 在这里,即使是以死来劝谏君王,也分出了等级:孔子肯定了比干而否定了泄冶。在孔子看来,对于没有资格以生命来劝谏君王的大夫们来说,死谏不仅不是忠于君王、忠于道的表现,反而是沽名钓誉、洁身自好的行为。泄冶的一片忠心竟换来孔子的如此评价,泄冶的死实在是太不值了。 无独有偶的是,孟子也碰到了几乎同样的问题,仅仅是角度有些差异而已。在被齐宣王问到,君王“无道”时臣下应该怎么办时,孟子的回答几乎与孔子如出一辙,只是更明确了。 孟子说:“王问的是哪一种公卿呢?” 齐宣王说:“公卿还有不同的吗?” 孟子说:“当然不一样。有与王室同宗的公卿,也有不属于王室的公卿。” 齐宣王说:“那属于王室的公卿呢?” 孟子说:“对于王室的公卿来说,如果君王有了重大的过错,他就劝谏君王;如果反复劝谏也不起作用,君王仍一意孤行,那就把君王废了,另立他人。” 宣王的脸色立刻变了。 孟子马上解释说:“王不要奇怪。王问我,我不敢不老实回答。” 宣王的脸色平静下来之后,又问不属于王室的公卿该怎么办。这时,孟子说:“对于这些人,君王有过错也应该劝谏君王;但如果反复劝谏仍不起作用,那就应该离开君王,另谋他就。” 在孟子这里,臣下劝谏君王的方式也是有等级的,并不是谁都可以“易其位”的。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政治实践也说明,因为国家的一家一姓的私有性质和“君臣父子”间的人伦大义是确定无疑的,所以他们否定君王“无道”的行为方式,只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最终一事无成。想仅凭孔子的所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篇),“勿欺也,而犯之”(宪问篇),就认为孔子暗示了人民具有推翻君主专制国家的权利的观点,实在是荒唐得天真可笑。孔子的“不可则止”和“而犯之”,是在遵循君臣之道或君臣大义前提下的有明确约束的行为,不可以凭空随意推演。 下面这则记载于《左传》中的故事,更清晰明确地表明了孔子关于君臣大义的理解。 晋灵公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到公元前607年在位,是个昏庸残暴的君王。他重收赋税,生活奢侈荒淫,无聊时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有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给杀了。还把厨师的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抬着筐从朝堂前经过。晋国正卿赵盾和大夫士季看见筐里露出死人的手,便找人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他们为晋灵公的无道感到担忧,决定劝谏晋灵公。 晋灵公口头上答应改,实际上却根本不改。为此,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终于憎恶赵盾了,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家,只见赵盾家卧室的门开着,因时间还早,赵盾穿戴好朝服正坐在床边打盹。鉏麑悄然退了出来,感慨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个好官啊。杀这样的好官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信。与其不忠不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自杀了。 鉏麑以死抗命,并没有使晋灵公醒悟自己的错误,反而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几个月后,晋灵公请赵盾喝酒,暗地里埋伏下武士,准备趁赵盾酒醉杀死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大堂,说:“臣下陪君王饮酒,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随即,他扶起赵盾就往外走。晋灵公马上放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打死了狗。晋灵公又命令埋伏在两侧的武士出击。赵盾与提弥明且战且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在围攻赵盾的武士中,有一个叫灵辄的人,多年前,灵辄遇难,几乎饿死,是赵盾救了他一命。在提弥明战死,赵盾一人面对众多武士的危机关头,灵辄掉转枪头,帮助赵盾挡住了其他武士的进攻,使赵盾最终得以逃命。 没过几天,晋国大夫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当时,赵盾逃亡还没有走出国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回来了。为此,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公开了他的记述。赵盾否认史官的记述。董狐说:“你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贼,不是你杀了国君又是谁杀了国君呢?” 听到这个故事后,孔子说:“董狐真是个好史官,按原则记事而不隐瞒;赵盾真是个好官,只是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背了黑锅。可惜呀,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不会替人背上弑君的恶名了!” 像晋灵公这样昏庸残暴的君王,难道不该人人得而诛之?本是为民除害的善举,为何还要背上弑君的恶名?孔子替赵盾惋惜,表明孔子具有非常明确的善恶观;但他称赞董狐,又说明他更注重他的政治理念、政治伦理、政治秩序,他将君臣父子式的政治关系看作是至高无上、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于善恶观的政治原则。他并不因为具体某个君主的无道,而放弃或怀疑他的君臣之道。 至此,孔子关于君臣大义的内涵已经坦露无遗了。 |
|
来自: liuhuirong > 《聖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