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很多人读了许多书,却不知道该怎么写。我也总想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但发现自己纵使熟读唐诗三百首,也难在临场发挥时,来这么一句。
于是,让我这个在公关公司做了8年文案“老白”不禁自问:哪里有问题?
之前在一位老哥那里免费得到一本粥左罗的《学会写作》,翻看几页便决心将它读完。因为这本书开篇就说明了很多人难以做到“下笔如有神”的问题——写的少。
说是为“炫耀”也好,为总结也罢。决定每读完一章便写一份读书心得。
不过,本人是一个正八经儿天秤座,读书永远在“多”和“精”之间摇摆不定,如果读书心得更新不快,还请多多谅解。
《学会写作》第一章内容名为“写作认知:重新理解写作”。我把这章的关键词定在:“认知”、“重新”之上。
首先说明,我觉得书中所说的“认知”并不仅仅是对“写”的认知,还有“写的人”认知,这两个“认知”是相辅相成的。
开篇提到的“下笔如有神”,以往的认知是“读”,只有读过成百上千的东西,才能真正写出让人接受、让人认可的东西。
《学会写作》开篇“如何迈出写作第一步?”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别废话,直接开写。而且要发扬“臭不要脸”的精神——多写、多写、再多写。
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你只管努力去写就是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我觉得,人的大脑就像是装满不同拼图图案碎片的游戏盒,只有不断尝试拼凑,最终才能够拼出自己想要的那个图案。而高强度写作,就是拼凑心中图案的尝试,只有坚持写下去,最终才能拼出图案。
当然,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离不开读,因为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够让大脑收纳起“拼图图案”。但读应该带着预期和目标去阅读,只有这样真的能把积累下的知识转为己用。
在第一章“第三节为什么你必须公开写作”中,书中对公开写作和私密写作进行了精准区分,简单来说就是“写出来发表”和“写出来不发表”的区别,这里不做叙述。文中阐述的观点是“公开写作有力量”。
人都有惰性,真的习惯一种生活后,并不会认为这样一辈子挺好,因为一辈子实在太长,想着想着就会放弃。写作也是这样,很多人开始写时有着“一腔热血”,当遇见瓶颈无法突破时“血”就会凉到凝固,而放弃写下去。
为了让这股子“血”不断热乎着,我们需要懂得三个“借助外部”——
“公开写作”会给写作者带来多维度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写作者才能够真正明白如何表达意思与传递更多价值等等。
写作者得到了阅读人员对自身写作内容的多维度反馈后,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写的内容有哪些人受众,自己将要如何“讨好”更多人。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货币”很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写作者内心的欲望,只有当内心欲望得到满足时,才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写下去。
以上,是我在读《学会写作》第一章,对“认知”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重新”。
这里说的“重新”是因为很多时候,写作者往往处于一种“自卑”与“自嗨”的状态。
说自卑,写作者往往会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是这样么?答案“是的”。至今为止,作为一个文案写作者,以前每次提交稿件给客户,总担心听到那句“你再想一想”。实话实说,听到这句后我的心都会有一万只那个啥奔腾而过。
因为写东西时,我总后将自己放在一个“自嗨”的环境中。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被人浇了一桶桶凉水后“我见犹怜”就油然而生了。
因此,常常会问自己这是不是好的内容?
而《学会写作》第一章,第四节“到底怎么样才算好文章”里对“好文章”提炼出了五条标准。我觉得很适合能够向我这样自问的人。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操纵人的底层系统——情绪。而“新知”就像一支多巴胺,能够给阅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感。这样才能阅读者通过阅读吸收自己未曾拥有过的东西,写出来的才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在新媒体兴起之处,到处充满着“短、平、快”的论调。这种论调并没有问题,因为在快消费时代长篇大论很难让人接受。可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说话说一半会死人的”。如果没有胡适关于“恕难从命”和“干不了”的表达能力,那还是乖乖的写长文章吧。毕竟,信息量可以保证文章的价值总量,信息密度保证文章提供的价值效率。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逻辑性,写出来的东西最后只能让阅读者犹如雾里看花,不明所以然。因此,只有让文章具有高强的逻辑性,做到有理有据。让内容融会贯通,即便是短的内容,也能成为一个独立故事。
粥左罗特别举例《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北上广深?一个八年北漂的4点思考》。个人觉得这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有很强的逻辑性。比如:
30岁不结婚,你就是个“怪物”
结了婚不生孩子,你就是个“怪物”
……
我觉得,这篇内容的每一句单拎出来,都能当做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最后构成却了《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北上广深?一个八年北漂的4点思考》这篇文章的整体主旨:大城市具有更强的包容性,而小城市却少了这份包容性。
营销人员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其实一篇能够让人读懂的文章也是如此,必须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去看待与撰写,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定位和阅读人群的定位。因此,在内容之上就不可以太高冷,哪怕写出一篇大白话,也总比不说人话好。
这一条,是粥左罗最看重的一条。
就像他说的“写作是一种表达,但最有效的表达往往在于沟通姿态。”他觉得,写东西的人需要有一种服务精神,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字里行间中要让读者感受到真诚,真诚本来就是一条道路,要表达的内容够真诚,才会让阅读者感到“有意思”。
以上就是我对《学会写作》这本书第一章的内容阅读与思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