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传薪 | 桂枝汤还能这么用?看儿科泰斗巧治小儿厌食症

 369蓝田书院 2019-07-08

董廷瑶(1903—2000),字德斌,号幼幼庐主。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等职。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小儿厌食症,目前临床上比较多见。以其独生子女,溺爱逾垣,家长希求其健康发育,凡事百依百顺,惟恐其饿,又虑营养不够,漫进滋补。久之阻碍摄纳,反令食欲不振。不食则强喂,越喂胃越呆,有的还要打骂,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养素乱,形体更弱,腠虚多汗,面色不华;大多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多秘;容易感冒,时常发热。于是焦急不安,奔走求医。凡此种种,都因食养不当,营养过剩之故。所以此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

我在临床实践中,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着手,仅用数剂就能使患儿知饥思食,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桂枝汤是一个体质改善剂、强壮剂、神经安定剂,或里虚里寒、中焦化源不足、潜在虚的一面的调节剂。所以尤在泾说:“此汤外症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虛调阴阳。”由于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ー身之气血。小儿因营卫不和,能影响脾胃的气机。又因本病消既不宜,补又不合,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醒胃气,使之思食,故谓之“倒治法”。从药理配伍上来说:生姜助桂枝以和表寒,大枣助白芍以调营阴,甘草合桂枝、生姜可辛甘化阳,具少火生气之意,甘草合白芍又能酸甘化阴,甘草合大枣则养脾胃资汗源,阴阳并调,乃有苏醒胃气之效。药虽仅五味,毎作调味之用,与脾胃之气天然相应。桂枝汤又善能通心气,而心气和调,则舌能知五味。经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厌食小儿常有其心理情态因素,故食入无味。本方能使舌知五味,又何愁食欲不开耶。但它们之间,这种内在复杂的联系,形成了本方的多面性,及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尤以小儿稚质,随拨随应,药宜清灵。本病疗法,是遵古法。

当然,如有不同的兼症,须加减酌处。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者,选加养胃生津之品,如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鼻衄加茅根、藕节;便秘加生首乌润之,切忌泻剂;寝汗淋滴加麻黄根、糯稻根以止汗;舌淡阳虚,可入附子;虚寒腹痛,倍芍药加饴糖。若遇新邪感袭,须辨其重轻,另作化裁。

中国民间疗法 【包邮】董氏儿科(儿科泰斗董廷瑶经验集成) 小程序

点击购买>>>【包邮】董氏儿科(儿科泰斗董廷瑶经验集成)

病例一

脾弱表虚 何某 男 2岁 门诊号:14645

1985年5月30日初诊;患儿纳少厌食,面色㿠白,易汗腠弱,形瘦质薄,大便不实,腹部尚软,舌苔薄润,两脉虚弱。方拟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太子参6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生扁豆9克,炒谷芽9克,益气健脾,和卫实表。

7剂后纳开汗少,大便已实;原法去扁豆、茯苓,加黄芪6克、陈皮3克,再服6剂后形体渐丰,纳食日进矣。

病例二

胃弱里热 尹某 男 2岁 门诊号:9191

1983年6月5日初诊,患儿体质虚弱,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出汗。近来胃口不开,舌苔薄润,大便间隔,时有鼻衄。治宜桂枝汤加味主之:桂枝3克,炒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陈皮3克,赤芍9克,炒藕节9克,黑山栀9克,炒谷芽9克,6剂。

二诊时见营卫已和,胃气已动,鼻细亦止,汗出减少,二便均通。宜原法为主:桂枝3克,炒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陈皮3克,川石斛9克,炒谷芽9克,炒藕节9克,佛手6克。服6剂后胃和便调,汗出已和,面告痊愈。

病例三

脾虚阳弱 周某 男 4岁 门诊号:48671

1984年9月26日初诊。厌食三年,经常感冒,发热咳嗽,形体羸瘦,腹满便艰或秘,舌苔薄滑,脉浮细缓(针四缝穴三指液多〉。脾失健运,表虚易感。先拟调和营卫,扶脾化痰。桂枝汤出入:桂枝3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生姜三片,红枣四枚,陈皮6克,半夏9克,杏仁6克,蒌仁10克,炒莱菔子9克,连翘9克。7剂。

二诊:药后咳差纳增,寝汗淋多,上方加浮小麦、糯稻根各15克续服。

三诊:服药一个月,疳化腹软,汗敛便调,苔化薄白,惟久咳不愈,夜常遗尿。肺肾同病,治拟温肺滋肾。细辛2克,干姜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陈皮5克,半夏9克,紫菀6克,百部6克,桑白皮9克,缩泉丸(包)9克

药后胃纳健旺,厌食遗尿亦和。1986年10月15日复查,面润体胖,身长、体重已合标准(针四缝穴无液)。

中国民间疗法 【包邮】董氏儿科(儿科泰斗董廷瑶经验集成) 小程序

点击购买>>>【包邮】董氏儿科(儿科泰斗董廷瑶经验集成)

董氏中医儿科源远流长,已有几百年历史,至今已有七代相传。董氏儿科的发展,既反映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也反映了随时代的进步,董氏儿科的学术经验亦得到了发展与提高,特别是到了第四代传人董廷瑶,更是把董氏儿科的宝贵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辨证思路、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董廷瑶被称国内屈指可数的真正中医临床家。为了使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给广大儿科同道有所借鉴,并能使之造福婴童,特整理编写了《董氏儿科》一书,本书分家学渊源、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汤药应用、温故求新、诊治心得、医话絮语七个部分,并在推理论病,推理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对一些新的病种也作了辩证与治疗的分析,充分体现了董氏学术思想,代代相传,不断发扬。临床经验篇在对每个病种的论述基础上,作辨证分型治疗,并附医案说明,目的在于使医者能一目了然。全书以学术思想为纲,结合其对儿科30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论治心得,就当前中医儿科领域一些难点,如四诊、脾胃等临床研究,以及古今名家学说的运用一一阐述,可谓撷取儿科之精华。运用临床之实践,条理分明,说理透彻,用药独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实乃中医学之宝笺,后学者之津梁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