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

 秦岭之尖 2019-07-08

时间:7月9-11日(9日报道)

地点:北京

导读

药不暝眩,厥疾弗瘳”,伤寒论中多有言及病邪与正气交争,出现排病反应,本文董洪涛老师详述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知晓祛邪途径各不同,了然于胸,方能在病前不失方寸。

但是各人经络畅通程序不同,经络内正邪相争激化,元气不断冲击病气,并使病人驱逐出体外,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排出邪气,恢复健康的反应。有时服用疏通气血、排除阻滞的方子时也会出现明显的排邪反应。

以下列出数种情况,患者要有一个定见,如果是排邪反应,就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

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如果不是排邪反应,医生千万不要执着,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帮助病人及时改方或者停药。

邪气性质亦决定排邪方式

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热燥火等不同性质的邪气,因于不同的病患体质,其排出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风邪:

单纯的风邪致病,多导致感冒、头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喷涕、发烧、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痒麻胀等方式排出。

但一般多是风邪夹着寒邪以及湿邪等一起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其排邪方式亦因所夹邪气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寒邪:

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如四肢痿痹不用等病,服药后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浑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且有冷气从身体里面向外透出的感觉。这是体内阳气渐充,祛除阴邪于外的表现。

常见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

此时阳气得药助而盛,邪气欲退未退,暂时停在肺及肌肤、皮毛等部位。当加大扶阳药剂量,以完全把邪气驱除于体外。

湿邪:

湿邪多胶滞于全身的经络、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沉重,甚至于水肿、畏寒、痰多等。排出时,湿邪移至手足,手足除有上述的痛、酸、麻、胀、痒等感觉外,还可能起水泡、发湿疹、蜕皮等。

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粘汗。

这是因为阳气盛了,湿邪从内排出于外,表现为太阳气化不利的情况。此时正是攻邪治病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停药。

火邪:

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

这些都属于火毒所致的疾病,阳气得到补充,血脉末梢被疏通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

这是服药的自然反应,不是补阳多了,相反是阳气还不足,当继续服药,这些反应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

有时火邪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客于体内的寒气郁久而化成火热邪气了,其排出的反应也与上类似。

痰邪:

一般痰湿邪气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

这是脾肾阳气得到补充,把冰伏的阴邪化开了,邪化为水自然排出体外,应继续服药到大便不黑不臭不泻为止。切不可服止泻药,以免留邪于内。

瘀邪:

因为瘀血内伏所致的疾病,在阳气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

瘀滞于经络的血瘀证,病人会忽然腰部酸痛如折;或体表发麻,或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

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的经络时所出现的必然反应,这也是阳气祛邪透出机体肌肤时的反应,只需继续服药,等邪气彻底散出去了,这些情况就会消除。

燥邪:

燥邪为阳邪,其重者会影响心神,导致狂躁症,这类患者近于康复时则可能出现手指干裂。

另外,象秋季的燥咳亦是燥邪所致,燥邪排出机体时往往会出现面红、舌红、小便黄、大便黑臭而稀等反应。

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

风性轻,易动,极易排出;湿性粘,排出较慢;寒散入肌肉,又较湿慢;痰性滞,需体内津液溶化,排出最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