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经典名方解」五苓散,化气行水代表方,水湿痰饮内停之要方

 光头爸爸zv4kt9 2019-07-08

五苓散

组成:泽泻15g,猪苓9g ,茯苓12g,白术9g , 桂枝6g。做散剂每服3~6克。或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外用表症,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症见头痛微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霍乱吐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五苓散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伤寒,汗出而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

本方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府,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至太阳经府同病之蓄水症。治宜外散表邪,内行水湿,急利其小便,兼解外邪,水气一去,清阳自升,水津四布,则小便通利,烦渴自止。方中重用泽泻,味咸入肾,培水之本,甘淡渗湿利水,为君药;猪苓通淋消肿满, 除湿利小便, 助阳利窍,功专于利水。茯苓药性轻淡,淡渗利水。猪苓、茯苓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为臣药;白术扶土制水,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使得水液从源头得以控制枝不但行经而发表,还助肾蒸腾之气,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且能降气冲,使水不上犯而下行,还温阳化气以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白术、桂枝健脾运湿,温阳化气,外散风寒,为佐药。诸药合用,以淡渗为主,辅助以温通,兼能健脾、淡渗以利水湿,温通以助气化,健脾以运湿布津。可以表里同解,但侧重于治里,邪正兼顾而侧重于祛邪。表里同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本方为化气行水之代表方剂,治疗水湿痰饮内停之要方,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名方,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为治脾肾气虚、水饮内蓄证之方,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为水肿、泄泻病症的常用方剂,凡属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者都可以使用。以水肿或泄泻,小便不利,烦渴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等症为辨治要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尿储留、尿崩症、透析失衡综合征、营养不良性水肿、夏秋季的呕吐水泻、慢性功能性腹泻、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心衰、心悸、肺心病、脑积水、眩晕、胃癌晚期恶性腹水、顽固性湿疹、滑膜炎、关节腔积液、减肥调脂等属于水湿内盛者。若表邪未解,恶寒头痛较甚者,可加麻黄、苏叶以助解表宣肺之功;若水湿壅盛而水肿腹胀者,可加大腹皮、桑皮以增强利水消肿之效;若肾阳不足,水肿而见腰痛脚弱、畏寒者,可将桂枝换位肉桂,再加附子以温肾暖脾;形体肥胖, 痰湿甚者加厚朴, 半夏;情志不舒者加郁金, 白芍;冬季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者加菟丝子, 仙灵脾;瘀阻之象者加桃仁, 红花。

做散剂服用时须米汤冲服或多饮暖水,做汤剂不宜久煎。湿热者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