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270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11-25
第十五章 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9克),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15克) 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 桂枝半两(6克),去皮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 - 10克;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心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五苓散是个一类方,是个名方,是《伤寒论》上一个代表方。

   主治证候呢,
   五苓散主治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这是它主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来在《伤寒论》提到的,蓄水证的造成,它是由太阳表邪未解,伤寒,风寒之邪侵犯人体的体表,病邪就要由表入里,由表入里,表证没有得到很好彻底的解除,它可以循经传腑,顺太阳经进入太阳之腑,太阳之腑就是膀胱,外邪入里过程当中,往往会化热,一定程度的化热,传到膀胱,膀胱水腑。
   本身“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贮藏津液和外邪入里循经传腑之热相合,就成水热互结,这里的水热互结,这个水主要是气化不利造成的,热程度不重,所以虽叫水热互结,但主要强调了气化不利。
* 蓄水的标志是
 @ 小便不利。
   水蓄膀胱,不得出路,
 @ 往往小腹、少腹有胀满的感觉,所以五苓散证的临床表现,第一个是蓄水证。
   由于它表邪未解,入里循经传腑,
& 如果表邪还没有解的话,还可以有
 @ 头痛、发热,微微头痛、发热这类表证,可以微有表证。
& 如果全部入里了呢,
 @ 可以没有表证。
   用这个方外邪全部入里,或者表邪还在,有没有表邪都可以使用,关键在你灵活运用。

   水蓄膀胱的特点: 表现在小便不利,上面讲了这是个蓄水证,五苓散证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复杂。
* 除了蓄水证之外,传统上这个方子还擅长于治疗水逆证。
   什么叫水逆证呢?
   水蓄在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不能正常的布散,这会造成某些地方缺乏津液濡润,产生水蓄下焦,反而上部口渴,口渴想喝水,但是水入即吐,因为下焦本身有蓄水了,有蓄水,小便不利,不得出路,水气上逆,造成了水入即吐,所以这个既有蓄水证 ,又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种水逆证。

   这里要说明,
* 五苓散证那个蓄水证,这蓄水证三个字,是五苓散证的一个专有名词。
* 水逆证也是指五苓散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专有的。
   因为蓄水和蓄水证不同,蓄水可以在各种病证当中,水湿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它蓄水。
   但你当提到蓄水证,那必然是指的五苓散证,就象我们前面在理血剂,活血祛瘀证里边讲到的桃核承气汤证,桃核承气汤证我们把它叫蓄血证,外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到膀胱,热和血结造成蓄血证,蓄血就要瘀血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蓄血,但叫蓄血证,那就专指的桃核承气汤证,这个五苓散证所说的蓄水证也是这样,
 * 一提到蓄水证那就是专指五苓散证,
 * 一提到水逆证那就是专指五苓散证里边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证候。
   因为一般的水逆,水湿停留在
 @ 中焦,比如说以后我们讲到苓桂术甘汤,水停在中焦,它也可以引起水气上逆。
 @ 这里水是停蓄在膀胱,在下焦,造成水气上逆。
   而这种水气上逆的表现,
 # 除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之外,
   还可以反映在下面所讲的
 # 吐涎沫而头眩、气短而咳。
   这都是水蓄下焦,水逆向上,可以引起吐涎沫,这个咳吐涎沫,一阵阵水气上逆,头眩了。
 # 水气上逆脐下动悸。
   这水蓄下焦,水邪要泛滥,以水逆的形式出现,脐下,注意这个部位是下焦,脐下水气上逆造成动悸,悸动不止了,吐涎沫而头眩也是水气上逆所造成,水气上逆上干清阳,头眩,水气上逆可以咳吐涎沫。短气而咳,水迫上焦,水气上逆可以短气而咳。
 # 水邪泛滥也可以造成水肿、泄泻。水邪泛滥泛溢体表为水肿,水走肠间成泄。
   这都是一种水蓄下焦以后,水邪泛动以后的各种可能性表现。

   对于五苓散的主治,看起来比较复杂了,要把握它的病机,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膀胱气化不利,造成水蓄下焦,是个基本的病机。
   水蓄下焦之后,它的主症是小便不利,如果小便利的话,水邪有出路,就不会蓄积于下焦了,不会上逆了。由于水邪停聚下焦,水邪上逆泛滥,就出现这么多可能性的变化,这是五苓散证的病机分析。

   从这个分析来看,非常重要的是膀胱气化不利,同时有水气上逆,这个方里,体现了利水渗湿和温阳化气相结合。
* 利水渗湿,
   就是说水蓄下焦,水邪程度较重,所以要用较集中的利水渗湿的药物,治其表,解决当务之急了。
* 温阳化气,
   是考虑到之所以水邪停蓄在下焦,由于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实际上这个方从内因来讲,这个体质往往还有脾失健运,还有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这个内因,有这个原因,这个基础。
   
   所以五苓散体现的功用,或者说治法呢,是利水渗湿和温阳化气相结合。

   这个方的那个要是君药呢?
   可以说历来的争论、讨论很多,五苓散,
 @ 有的说这个方里泽泻为君,这个说的比较多,包括《医宗金鉴》和我们好几本教材。
 @ 也有说以茯苓为君。
 @ 当然也有些局部地区的教材说以白术为君。
 @ 也有说到以桂枝为君的,因为它温阳化气了。

* 我们认为呢,泽泻为君。
  五苓散里边用量最大的药是泽泻,而且全方的功用突出在利水渗湿,泽泻偏寒,因为这个证候形成,既有阳不化气的一面,又有水热互结的标证,所以泽泻可以作为君药,治标为主,全方利水渗湿,治标为主,它用量最大,用泽泻起到利水渗湿,排出蓄水,解决小便不利。

* 臣药
   用猪苓、茯苓这二苓,来协助泽泻渗湿利水。猪苓、茯苓都有较好的渗湿利水作用,和泽泻联用,也是后世经常模仿使用的,利水的一个基本结构。
   当然茯苓它本身还有健脾作用,茯苓和白术相配,是健脾祛湿的,属于治本,缓治法,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前面我们讲象四君子汤这些里边,遇到很多的这类结构。

*佐药,白术、桂枝
 @ 白术这个药健脾燥湿,属于治本,考虑到水湿形成,都和脾不健运有一定关系,所以健脾燥湿。白术和桂枝相配,有时候温阳健脾的一种基本结构,温阳气、化津液、健脾运、燥脾湿,这一种基本结构。

 @ 桂枝在这个方里虽然是佐药,它要起到以下作用:
 # 一个有表邪的情况下,桂枝能够解表,从这个方原来是外感寒邪,由表入里,循经传腑,所以前面提到那有可能表证还未解,还有一定表证的时候,桂枝能够发散寒邪、能够解表。
 # 同时桂枝能够温阳化气,有助于温化水湿。
 # 第三个方面,桂枝还可以平冲降逆,特别是桂枝和茯苓同用,擅长于治疗水气上逆,茯苓这个药,下可以淡渗利水,同时它擅长于平水气的上逆,桂枝也擅长于平冲,但是它和茯苓相配以后,针对水气上逆这个作用就更好,这是一种常用的配伍组合。

   这样这五味药相配,
 @ 以利水渗湿为主,
 @ 兼顾了温阳化气治本,
 @ 同时还有较好的平冲降逆作用,治疗水逆证。

   在临床运用方面,
   五苓散有很好的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疗水蓄下焦的一张常用方、基础方,它还带有基础方的特点。
   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常用的配伍组合,比如
 @ 泽泻、猪苓的组合,
 @ 猪苓、茯苓的组合,
   和这个方里比如说
 @ 茯苓、白术的组合,
 @ 桂枝、白术的组合,
 @ 桂枝、茯苓的组合。、
   都是后世常常根据张仲景用方启发以后,形成一种常见配伍组合。

   在临床运用当中,辩证的要点,
 * 小便不利是第一位的,
 * 舌苔白,脉浮或缓,这个反映了苔白是整个证偏寒,偏阳气不足,脉浮可以有表证,如果脉缓,反映出水不化气,阳气不足,所以有没有表证这个方都能用。如果有表证,桂枝量可以增大。

   在临床运用当中,这个方随证加减:
* 如果用于水肿,水肿又兼有表证的,可以和越婢汤合起来用。
   越婢汤本身是用麻黄、石膏相配,我们在前面的麻杏石甘汤后面的附方里有越婢汤,那是治疗风水证,外邪化热引起的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泛滥成风水,配了五苓散,实际上宣肺行水方法,和利水渗湿方法相结合,宣肺行水同时还能够解表,利水渗湿呢,消水肿力量较大。
   我们经常说“肺为水之上源”,通过宣肺来行水,是开源倒流,而这个五苓散不呢是利水力量又较强,和越婢汤相合以后,应该说开源倒流相结合,宣肺行水、利水渗湿力量都较强,所以
 @ 治疗水肿而且兼有一定表证的,用五苓散和越婢汤相结合,效果较好。

* 如果说水肿,水湿很壅盛,水肿水邪很重,有时肿得皮肤发亮,要增加这种利水作用,还可以用五苓散和五皮散相结合。
   五皮散在后面,这一节的后面最后一个方五皮散,淡渗利水和行气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

* 如果用于泄泻,本身白术就可以健脾,白术、茯苓常用于健脾,通过健脾祛湿来达到止泻的目的,那泄泻偏热呢,因为纯用象五苓散治泄泻,它是通过“利小便实大便”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

!如果泄泻偏热的呢,五苓散里桂枝辛温就不适合。
* 五苓散去掉桂枝叫四苓散,利水力量还是利水健脾,这个力量保持着,加车前子、木通,增加利水力量,通过“利小便实大便”,车前子、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有清热作用,适合用于泄泻又偏于热证的。
   这是五苓散的一个临床运用,随证加减的情况。

   这个方即是常用方,单独使用临床也有,但是也可以和其它方合方,或者加减使用作为附方的一部分,所以也是治法的一种基础,它有一种温阳健脾,和利水渗湿这个治法相结合,以利水渗湿为主来治疗水湿病变,在临床运用范围很宽,也是一个人们很喜欢用的常用方,祛除水湿力量也较大,当然还侧重是一种阳不化气,气化不利,阳气不足的,这个原方比较适用。

(笔记者,可以参见:
《伤寒论》学习笔记46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伤寒论》学习笔记47
我们现在对五苓散证做一个小结(太阳蓄水证小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