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 72 讲

 湘韵斋 2014-07-05

上节课我们讲到清热祛湿这一节里边的当归拈痛汤,下面的方是二妙散。

二妙散 二类方 《丹溪心法》

二妙散是个基础方,二类方。二妙散是由苍朮、黄柏两味药组成。是一个基本的配伍组合。它针对湿热下注这个证候。

主证分析

湿热下注证。

湿热下注可以导致很多方面的病变。我们这个主治里,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

· 湿热痺证,由于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痺证,多属于下部。脚、膝、踝关节这些方面红肿疼痛。筋骨疼痛。同时有湿热下注,形成红肿疼痛。

· 痿证。湿热可以引起痿证。导致两脚痿软。包括一些中风后遗症,这些痿软当中也有这种湿热型的。

· 妇科方面,可以造成湿热带下。带下黄稠,腥臭。

· 皮肤科方面,可以形成下部的湿疹、湿疮。

这些病虽然说病种不同,但从病机来说,都以湿热下注为基础。所以它这个舌苔黄腻,反映了湿热的一些舌像上的共性。这是二妙散的主证病机分析。

功用(治法)

燥湿。(侧重在清热燥湿)

我们前面谈到,在整个清热祛湿这一章里边,绝大多数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这个方和前面所讲的王氏连朴饮,突出燥湿问题。尤其这个方,它作为二妙散,是以燥湿为主的。

方义分析

黄柏

清热燥湿,苦寒

苍朮

辛苦温,增强燥湿作用,同时健脾

药引子

姜汁

使整个方清热燥湿,同时舒畅气机(因姜汁辛散),也有一定的散水作用

苍朮健脾,湿邪产生往往和脾失健运有关。

应用

二妙散是个基础方,很少就用这两味药。往往作为一个小的组合。配合在其他的相应方剂之中。

辨证要点

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都属于下部,湿热下注引起的一些最基本的临床表现。)

随证加减

要针对湿热下注发生的不同病种,加减不同的药物。

· 湿热痿证,多加祛风渗湿除痺的豨莶草,木瓜,萆薢。

· 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

· 下部湿疮、湿疹,可以加土茯苓、赤小豆。增加利湿解毒。

这是二妙散,是治疗湿热下注,以燥湿为主的一个基础方。我们就作一些重点提示。

附方:四妙丸

组成

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

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

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现在临床上一般四妙丸运用要多一些。因为二妙散里边加上川牛膝和苡仁以后,就成了四妙丸,加药以后的变化,在利湿方面增强了,牛膝可以活血通经舒络,所以清热利湿,舒筋壮骨,这个力量增强了。它可以用来治疗虚热的痿证。有常配伍治疗湿热痺证,两脚麻木、痠软、肿痛,由湿热下注导致的。二妙散变成四妙丸。四妙丸适应性更强一些。

祛湿剂的第二节我们讨论完了,很大一部分是一类方,包括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这些都是一类方,重点方。期它一些二类方,包括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我们都做了一些重点提示。


第三节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就是利小便。使水师从利小便给条出路。这个方法是在治湿病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直接以利小便为主的方法治疗湿病。一些名方就放在这一节里。

适用病证

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共同特点是水湿壅盛,水湿壅滞比较重,反应在水湿壅盛,泛滥体表,产生水肿。水湿壅滞,下走肠间,形成泄泻。水湿阻滞在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导致小便淋浊,严重的可以癃闭不通。都是水湿影响气化所造成。)

配伍药物

利水渗湿药((为主) + 健脾药 + 温阳化气药或养阴药

考虑到水湿之所以壅滞,往往跟脾不运湿有关,所以同时配合健脾药,而且水液的壅滞不得气化,也有和阳气不足不能化气有关,而利水药的使用,以利水为主这种方法,要考虑到不要伤阴,所以也要配温阳化气药,或者养阴药。

五苓散 《伤寒论》 一类方

主证分析

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

太阳表邪未解 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 蓄水证。

五苓散是一个名方。是《伤寒论》上一张代表方。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是它主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原来在《伤寒论》提到的蓄水证的造成,它是有太阳表邪未解,伤寒的寒邪,风寒之邪侵犯人体体表,病邪就要由表入里,表证没有得到很好的彻底解除,它可以循经传腑,顺太阳经脉进入太阳之腑,太阳之腑就是膀胱。外邪入里过程当中,往往会化热,一定程度的化热,传到膀胱,膀胱水腑,本身是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贮藏津液,那和外邪入里,循经传腑之热相结合,就成水热互结。这里的水热互结,这个水主要是气化不利造成。热程度不重,所以虽叫水热互结,但主要强调了气化不利。蓄水的标志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水蓄膀胱,不得出路。往往小腹、少腹有满胀的感觉。

临床表现

第一个是蓄水证,

·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微有表证,如全部入里,可以没有表证)
用五苓散外邪全部入里,或者表邪还在,有没有表邪都可以使用,关键在你灵活运用。

·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 气化不利:渴欲饮水

· 水气上逆:水入即吐(*水逆证*)

·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脐下动悸,吐涎末而头眩;短气而咳。

五苓散证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复杂,除了蓄水证以外,传统上这个方还擅长于治疗水逆证。什么叫水逆证呢?水蓄在下焦,气化不利,水不能正常布散,会造成某些地方缺乏津液濡润,产生水蓄下焦,反而上部口渴。口渴想喝水,但是水入即吐,因为下焦本身有蓄水,有蓄水下小便不利,不得出路。水气上逆,造成了水入即吐。所以它这个既有蓄水证,又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种叫水逆证。

这里要说明,五苓散证这个蓄水证三个字,是五苓散证的一个专有名词,水逆证指的也是五苓散证,这个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专有的。因为蓄水蓄水证不同,蓄水可以在各种病证当中,水湿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它蓄水,但你提到蓄水证,那必然是指的五苓散证。必然指的是五苓散证。就像我们前面在理血剂,活血祛瘀证里边讲到的桃核承气汤证,桃核承气汤证我们把它叫蓄血证,外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到膀胱,热和血结造成蓄血症。而蓄血只要瘀血停留在某个局部都可以叫蓄血。但是叫蓄血证,那就是专指桃核承气汤证。五苓散证所说的蓄水证也是这样。你提到蓄水证那就是专指五苓散证。提到水逆证,就是专指五苓散证里边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这个证候。

因为一般的水气上逆,水湿停留在,比如说以后我们讲到苓桂朮甘汤,停在中焦,它也可以引起水气上逆,这里水是停留在膀胱,在下焦。造成了水气上逆,而这种水气上逆的表现,除了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以外,还可以反应在下面所讲的吐涎末而头眩、短气而咳,都是水蓄下焦,水逆向上。可以引起吐涎末,一阵阵水气上逆,头眩,水气上逆,脐下动悸。这水蓄下焦,水邪要泛滥,以水逆的形式出现。脐下,注意这个部位是下焦,脐下水气上逆造成动悸。悸动不止。吐涎末而头眩也是水气上逆所造成。水气上逆,上干清阳,头眩,水气上逆可以咳吐涎末,短气而咳,水迫上焦,水气上逆可以短气而咳,水邪泛滥也可以造成水肿、泄泻;水邪泛滥,泛于体表为水肿,水走肠间成泄泻。这都是一种水蓄下焦以后,水邪泛动以后的各种可能性表现。

所以对于五苓散的主治,看起来比较复杂,要把握它的病机,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膀胱气化不利,造成水蓄下焦,是个基本的病机。水蓄下焦以后,它的主症小便不利,如果小便利的话,水邪有出路,就不会蓄于下焦,不会上逆了。由于停蓄下焦,水邪上逆泛滥,就出现这么多可能性的变化。这是五苓散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从这个分析来看,非常重要的是膀胱气化不利,同时有水气上逆。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利水渗湿就是说水蓄下焦,水邪程度较重,所以要较集中的利水渗湿的药物,治其标,解决它当务之急。温阳化气是考虑到之所以水邪停蓄下焦,由于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以实际上这个方从内因来讲,这个体质往往还有脾失健运,还有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这个内因,还有这个原因,这个基础。所以五苓散体现的功用,或者说治法,是利水渗湿和温阳化气相结合。

方解

泽泻

利水渗湿,排出蓄水,解决小便不利

猪苓

协助泽泻渗湿利水

茯苓

协助泽泻渗湿利水,健脾

白朮

健脾燥湿

桂枝

温阳健脾

五苓散里哪个是君药,可以说历来的争论讨论很多。有的说泽泻是君药,这个说的比较多,包括《医宗金鉴》和我们好几版教材:也有的以茯苓为君。也有些局部地区教材以白朮为君。也有说到以桂枝为君的,因为它温阳化气。在这里我们认为,五苓散里用量最大的药是泽泻,而且全方的功用突出在利水渗湿,泽泻偏寒,因为这个证候形成,既有阳不化气的一面,又有水热互结的标证,所以泽泻可以做为君药。治标,全方利水渗湿,治标为主。它用量最大。猪苓茯苓都有良好的渗湿利水作用,和泽泻联用,也是后世经常模仿使用的,利水的一个基本结构。茯苓本身还有健脾作用,茯苓和白朮相配,是健脾祛湿的。属于治本,缓治法。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像四君子汤这些里边,遇到很多这类的结构。白朮,健脾燥湿,属于治本,考虑到水湿形成,都和脾不健运有一定关系。所以健脾燥湿。白朮和桂枝相配,又是温阳健脾的一种基本结构,温阳气,化津液,健脾运,燥脾湿,这一种基本结构。桂枝在方中虽然是佐药,它药起到两个作用。(1)有表邪的情况下,桂枝能够解表。这个方原来是外感寒邪,由表入里,循经传腑,所以前面提到有可能表证还未解。还有一定表证的时候,桂枝能够发散寒邪,能够解表。(2) 桂枝能够温阳化气,温阳化气有助于温化水湿。(3)桂枝还可以平冲降逆。特别是桂枝和茯苓同用。擅长于治疗水气上逆。茯苓,下可以淡渗利水,同时它擅长于平水气的上逆。桂枝也擅长于平冲,但是它和茯苓相配以后,针对水气上逆这个作用就更好。这是一种常用的配伍组合。

这样五味药相配,以利水渗湿为主,兼顾了温阳化气治本,同时治疗水逆证,有较好的平冲降逆作用。

五苓散是很好的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疗水蓄下焦的一张常用方,基础方。它还是带有基础方的特点,它包含了很多常用的配伍组合,比如泽泻、猪苓的组合,猪苓、茯苓的组合,茯苓、白朮的组合,桂枝、白朮的组合,都是后世常常根据张仲景用方,启发以后,形成的一种常用配伍组合。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是第一位,舌苔白,脉浮或缓。苔白反映整个证偏寒,偏于阳气不足,脉浮可以有表证,如果脉缓,那反映出水不化气,阳气不足。所以有没有表证,五苓散都能用。如果有表证,桂枝量可以增大。

随证加减

· 水肿兼表证,和越婢汤;

越婢汤本身是用麻黄、石膏相配,我们在前面的麻杏石甘汤后面,这个附方里有越婢汤,是治疗风水证的。外邪化热引起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泛滥成风水,配了五苓散,实际上宣肺行水方法,和利水渗湿方法相结合。宣肺行水同时还能解表。利水渗湿呢,消水肿力量较大,我们经常说肺为水之上源,通过宣肺来行水,是开源来导流,而五苓散本身利水力量又较强,和越婢汤相合以后,应该说开源导流相结合。宣肺行水、利水渗湿力量都较强。所以治疗水肿而且兼有一定表证的,用五苓散和越婢汤相结合。效果较好。

· 水湿壅盛,和五皮散:

如果水肿,水湿很壅盛,水邪很重,有时肿得皮肤发亮,要增加这种利水作用,还可以用五苓散和五皮饮相结合。五皮饮在后面,这一节的后面,最后一个方,五皮散。有较好的,利水结合行气,淡渗利水和行气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

· 泄泻偏于热者,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

如果用于泄泻,这方也常用于泄泻,本身白朮就可以健脾,白朮茯苓常用于健脾,通过健脾祛湿来达到止泻的目的。泄泻偏热者,因为纯用五苓散治泄泻,它是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泄泻偏热的,五苓散里桂枝辛温就不适合,五苓散去掉桂枝叫四苓散,利水力量还是利水健脾,这个力量保持着,加车前子、木通,增加利水力量。通过利小便实大便,车前子、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有清热作用,适用于湿热泄泻,偏于热证。

五苓散既是常用方,单独使用临床也有。但是也可以和其他方合方,或者加减使用。作为复方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一种治法的一种基础。它有一种温阳健脾,和利水渗湿这种治法相结合。以利水渗湿为主来治疗水湿病变。在临床运用很宽,范围很宽,也是一个人们很喜欢用的常用方。祛除水湿力量也较大。当然还侧重是一种阳不化气,气化不利,阳气不足的这个原方比较适用。

附方:胃苓汤

组成

五苓散合平胃散,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砂仁、白朮、丁香煎服。

胃苓汤是个常用方,我们说五苓散还包括平胃散,这些都有基础方的特点。胃苓汤是用这两个基础方合并。胃苓汤组成主要是五苓散加平胃散。用少量一点苏子、乌梅,煎汤送服这两个药。运用当中,如果治疗泄泻,它主要用于暑湿泄泻,泄泻还不好,可以加木香、砂仁、白朮、丁香这一类,增加化湿健脾这类作用。

功用

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夏秋之间很多是水湿较重,容易伤湿了。脾胃如果受到寒湿之气,伤了脾胃,湿走肠间,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也就是说水泻,泄泻水分较多。湿浊较重的这一类。以泄泻为主,临床用于泄泻为主。同时也能用于水湿泛滥引起的水肿。如果水肿腹胀,一般都小便不利,小便(水湿)不得出路,而胃苓汤在临床运用用于泄泻更多,水肿也可以使用,当然还可以配合水肿形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加减运用了。用于泄泻,水泻,这是个主治当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因为它功用以利水,利小便可以实大便,这也是中医对于泄泻的一种治法。利水同时,五苓散里边有利水的药物,平胃散里边它有一种燥湿和胃的,同时其中厚朴这些也有行气作用。所以两方结合以后,体现了祛湿和胃,行气利水相结合。既恢复脾胃的功能,又祛除水邪,达到治泄泻的目的。这是个常用方。

猪苓汤 《伤寒论》

五苓散和猪苓汤是一对,都是治疗水蓄下焦的。可以比较的学习,通过比较的学习,来掌握这两个方的运用特点。从主治证候的病机来看,说它水热互结证,它仍然水蓄下焦,但是它比较突出的是水热互结。五苓散症的病机,是水蓄下焦影响膀胱气化不利,这两个有区别。从猪苓汤证形成原因,《伤寒论》上提到是伤寒,伤寒之邪是表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热,传到下焦,和水相搏结,形成水热互结,但由寒邪入里化热当中,热像较显著,就产生热伤阴津的特点,所以猪苓汤和五苓散在病机分析上,有这样一个显著的区别。外邪入里之后,猪苓汤证化热明显,造成水热互结,而且这个水热,这个热邪还有明显的伤阴的特点。五苓散证,外邪循经传腑,影响膀胱气化,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且从体质特点,这类病人本身有一种脾胃阳气不足,水不化气了,不能温阳化气。脾失健运,阳不化气。有一些这方面虚弱的基础。这是和猪苓汤证不同的方面。

临床表现

· 水热互结,气化不利:小便不利。

· 热灼阴津:发热,口渴欲饮。

· 热扰心神:心烦不寐

· 水邪泛滥:咳嗽、呕恶、下利

· 舌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两个方都有小便不利,为什么呢?水蓄下焦,气化不利,都会有小便不利,如果小便利了,水就不会蓄于下焦,但猪苓汤证由于入里所化之热,灼伤阴津,所以它有比较明显的发热,首先入里化热有发热,灼伤阴津,可有口渴欲饮。有口渴,要喝水。这个和五苓散证不同。口渴。当然一般喝水由于小便不利,喝水也不会多了。但是猪苓汤证不像五苓散证那样,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热扰心神是指的热邪不但伤阴,还扰乱心神。所以产生心烦失眠这些主治。心烦失眠,热像明显。水蓄下焦也会引起泛滥,水邪犯肺可以咳嗽,水邪犯胃,恶心呕吐,呕恶,水走肠间也能引起下利。所以它也有水湿泛滥特点。舌脉,两个方也不同。猪苓汤证由于它有热,外邪入里化热,它明显有热,而且伤津,所以舌苔,舌质可以红。根据热像的程度不同,苔可以白,或者微黄。脉来一般细数。细数的麦反映既有热像,又有一定的阴伤。这是猪苓汤证的一个主治证候分析。

归纳一下,猪苓汤证的主治证候,它是一种水热互结在下焦,有一定的阴伤,不像五苓散证是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蓄水证。有一定的阳不化气。这两个是比较明显不同。所以由于热像明显,猪苓汤证才会有发热,口渴欲饮,心烦不眠,这一些热像的表现。

功用

利水(为主),清热,养阴。

这和五苓散功用不同,五苓散功用也是以利水为主,但是它有温阳健脾作用。通过温阳健脾来增加水气的温阳化气。猪苓汤由于水热互结,热邪明显,同时伤阴,所以利水,清热,养阴相结合。

方解

猪苓

偏寒,利水渗湿

泽泻

利水渗湿

茯苓

利水渗湿

滑石

甘寒,既利水渗湿,又清泄热邪

阿胶

滋阴养血,止血

猪苓、泽泻相配是常用的一种组合。利水渗湿,利水力量较大。茯苓也是臣药,用它在这里以利水渗湿为主,我们一看前面的三味药,三个利水渗湿,利小便为主。这三味药和五苓散中间是一样的。而这个方里,佐药的两味药和五苓散里边,白朮、桂枝就不一样。用的是滑石和阿胶。还是要从把握这个病机特点来理解,由于这个热邪,猪苓汤明显,它水热互结,滑石利水清热力量较好,所以滑石配在这个方里,全方增加了它的寒凉程度。寒凉清热的力量,清解水热互结。既利水渗湿,又能清泄热邪。用阿胶是考虑到水热互结,又有一定的伤阴,所以整个的猪苓泽泻茯苓三味利水渗湿药,结合了滑石的甘寒清热利水,和阿胶的滋阴养血。全方体现利水,清热,养阴相结合的方法。

配伍特点

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

虽然利水力很强,比五苓散强得多,因为它配了滑石进来,但利水不伤阴,利水药多了苦其伤阴,配阿胶之后,达到利水不伤阴这个作用。这种水热互结,滋阴药会不会碍湿呢?水湿重,由于滋阴药和这种利水药同用,滋阴又不会碍湿。这是配伍特点,它实际上是邪正兼顾,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全方仍然是以利水为主。兼顾清热养阴。

因本方中阿胶有止血功效,阿胶既能滋阴养血,又能止血,故又可用于因水热互结在下焦,同时热邪灼伤膀胱血络(热伤血络),所致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体现利水通淋,清热止血功用。所以猪苓汤不但用于水热互结下焦,小便不利者,而且猪苓汤还可以用于血淋。在利水通淋的同时,兼有清热止血的功效。

关于猪苓汤的临床运用,我们下一节课再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