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在近现代总被笼罩着悲情与不甘。是因为效法了明粉,还是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反正,小橋不想苟同。 蒙古铁蹄下的南人,曾经经历过的,是官窑里的南宋。那是祥和富足、风花雪月,是美学巅峰,是古朴低调的不完美。 南宋官窑烧造的150年,工艺自然有着渐进的改变。如今各大博物馆和两地故宫的传世器,几乎以粉青为主釉色,而片纹也以中大开片为多,这些是从修内司窑或郊坛下窑的成品中,由内侍官千挑万选的精品,小橋个人以为,它们大多是中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 然而南宋晚期,又显动荡。一路南下的蒙古人,不远千里即将绕过云贵而来,官家们也许再无心思细赏官窑,禁中的百花宴也不如从前的繁锦。修内司营中的官窑匠师们呢?或许再无心思钻研如何烧制极品官窑了;内侍官呢?也不再严苛如前了吧? 于是,片纹细碎了起来,一如他们复杂不安的心思: 上图是内面。此标本,是南宋官窑小盘底。灰青釉色,圈足直径4厘米,矮直,轮廓感觉偏硬: 厚胎厚釉,釉面乳浊,虽不似粉青般明亮,仍可见其油润的玉质感,典型的凤凰山紫金胎土与瓷石之二元配方。 之所以敢说它是南宋晚期作品,是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圈足中心的细小圆形突起,非常小,却无法忽略(小花的左边)。这是南宋至元的典型特征。 南宋晚期官窑,釉色、形制、片纹均与早中期有明显区别。 同为紫金胎土,那又如何区别南宋晚期(或者叫过渡期)与元代哥窑呢? 看看它的片纹吧,暧昧。碎而暧昧,可见中间片纹若隐若现,不像哥窑的一碎到底。 毕竟,宋室与金人曾经结束了战争,划江而治。一百多年后,对蒙古人即将而来的入侵,也许匠师们还抱有一些希望。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暧昧。 南宋官窑,里面全是南宋。它的气质,根据其生产的不同时期而传递着各自的特征。 古董,小橋理解就是知古而懂今。这些古代的顶级艺术品,不只是古董。学其形而知其意,方为上乘收获。 在这个梅雨季节,和充斥着无聊之艰辛的职场,唯有南宋官窑,悠悠我心。 于小橋拙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