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负每一份生命的托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包括房颤、脑卒中、高血压和帕金森病在内的多种心血管与神经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攀升,卒中更是一跃成为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 [1-4]。与高发病率相对的是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与低控制率,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现状不容乐观[4]。 秉持“治心”与“护脑”需兼顾的理念,值此仲夏时节,万木葱郁,2019年7月6日,由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 BI)主办的第四届“达济天下论坛”于镌刻着华夏璀璨文明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市隆重揭幕。本届论坛力树全新高度,围绕房颤抗凝治疗变革、高血压诊治新方向、帕金森病(PD)的非运动亚型及卒中康复德国模式等重点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并对2019国际卒中大会/欧洲卒中组织大会(ISC/ESOC)的热点内容进行速递,竭力提供专业、前沿的学术分享。现将现场精彩内容撷英集萃,以飨读者。 图:达济天下论坛 来自加拿大汉密尔顿总医院的血液学家John Eikelboom教授讲述了口服抗凝药(OAC)的演变。他指出,中国约有1500万房颤患者因未接受正规的抗凝治疗而遭受心源性卒中侵害。而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是,由于卒中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许多患者而言,发生中等及以上程度的脑卒中即等同于死亡。因此,安全、有效的抗凝措施尤为重要。 图:John Eikelboom 教授 1940年,以华法林为代表的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发现正式揭开房颤抗凝治疗1.0时代序幕。华法林的应用使卒中发生率下降2/3,死亡率下降1/4。然而,其所导致的颅内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迫使人们在新型抗凝药发掘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问世推动房颤抗凝治疗跃进至2.0时代,代表药物如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进一步降低脑卒中风险25%、死亡风险14%、主要出血事件15%,其中颅内出血风险降低高达70%,为医患提供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然而,服用OAC的房颤患者跟正常人一样,可能发生意外或其它情况而需要接受紧急手术[如发生骨折、颅内出血、需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这时就需要迅速逆转OAC的抗凝作用,让患者能及时接受手术。 3年前,以依达赛珠单抗为代表的NOAC逆转剂问世,为解决上述难题实现重大突破,宣告房颤抗凝治疗3.0时代来临。依达赛珠单抗是达比加群的特异性逆转剂,能迅速而完全地逆转达比加群的作用,且半衰期较短:数分钟内即可起效,作用于24小时内消失。研究表明,高达93%的患者在使用依达赛珠单抗后达到临床止血要求。NOAC逆转剂的问世提升医患信心、使房颤所致卒中得到更好的管理、防治工作得到更为彻底的贯彻。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的冼颖教授为我们带来了2019年度ISC & ESOC的热点内容,现将8个热点研究的结果与诸君分享。 图:冼颖 教授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是伴随患者终身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危害不容小觑。只有做好血压管理,才能有效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陈源源教授围绕美国与欧洲高血压指南更新,畅谈我国高血压管理新方向与具体策略。 图:陈源源 教授 2017版美国指南变更高血压定义,将收缩压130~139或舒张压80~89划为1级高血压,而2018版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欧洲高血压学会(ESH/ESC)指南仍沿用140/90 mmHg的诊断界值。陈教授指出,定义的改变不只是概念上的更新,获益的落脚点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我们应参照美国指南关于“风险评估”指导治疗策略的原则,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进行筛查并管理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一刀切”的靶目标值并不可取。 高血压的检出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第一步,提倡易患人群家庭测量血压。而全面评估血压是平稳持久控制血压的关键,正确测量血压则是以上所有环节的根基。此外,面对全球血压控制率不足50%的现状,起始联合单片复方降压制剂因执行度高、依从性好,是值得推荐的剂型选择。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发病率呈现日益攀升的趋势,预计在未来的20到30年内,印度和中国会成为PD患者最多的两个国家。PD可预见的疾病负担不容乐观,来自伦敦国王学院帕金森基金会卓越中心的K Ray Chaudhuri教授介绍了PD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证据更新。 图:K Ray Chaudhuri教授 PD作为一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表现的综合征,除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引起的典型的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僵硬等运动表现外,还可以引起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抑郁、便秘和疼痛等在内的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异质性较强,甚至在PD运动症状发生前即可出现。Chaudhuri教授表示,需将治疗策略从仅关注“多巴胺能”和“异动症”,扩展到更多非运动症状,因为这些症状可以反映PD的多种神经退行性进展,作为预测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度。在未来,对非运动症状的评估可以帮助实现PD治疗策略的个体化。 鉴于非运动症状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改善非运动症状”已和“控制运动症状”、“预防运动并发症”一同,成为公认的PD三大治疗目标。在病程早期,临床医生就应将对非运动症状的管理和对运动并发症的控制纳入考量,选择能够有效控制非运动症状、并显著降低或延缓运动并发症发生的抗PD药物。只有做到多方面覆盖,才能切实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生活品质。 在卒中康复领域,德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模式体系。德国神经康复专家、BI旗下霁达康复医学总监Paul Schönle教授围绕卒中康复的总框架、卒中神经康复的阶段模型、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标准和质控管理四个方面,展示卒中康复德国模式。 图:Paul Schönle 教授 卒中康复具有丰富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政府、社会法律和保险公司等社会层面,也为流行病学提供大量的数据,帮助质量管理和卫生系统完善。神经康复包括A、B、C、D、E、F 6个阶段模型,A阶段为患者急性期住院(重症监护或卒中单元);B阶段为患者转出ICU, 但需要进行强化康复治疗;C阶段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完全自由活动;D/E阶段为能独立活动但仍需认知与专业康复治疗(住院/门诊病人);F阶段为仅残留部分症状。 预防卒中复发是康复的最重要标准。此外,统计表明康复训练可以帮助30%的失语者恢复语言能力,有效实现从病患身份到正常社会人的转变。在质控管理方面,Schönle教授指出,康复中心需接受全国范围的严格质控,质控评分过低的中心会受到警告,第二年仍无提升则会直接取消患者收纳资格。预后研究表明,每在医疗康复中心投入1欧元将回报社会5欧元。 精确的设计、可靠的依据、严格的质控和卫生经济效益有效维持并促进体系良好运行,德国卒中康复领域成绩斐然不令人意外,值得借鉴。 作为会议的主办方,BI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业务总经理冯耐德先生表示: 我们非常荣幸能为卒中、帕金森病、房颤和高血压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在这些疾病领域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多年来,我们一直与中国的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推动提高中国在这些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的医生和患者提供好的疾病治疗、教育、关爱和服务,减轻这些疾病给家庭及社会造成的负担。 图:冯耐德 先生 参考文献: [1] Guo Y, Tian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lifetim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new insights into the global burde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hest. 2015; 1: 109-119. [2] Sun GZ, Guo L, Wang XZ, et al.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rural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5: 13-7. [3] Li Q, Wang C, Tang H, et al. Strok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re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Le journal canadien des sciences neurologiques. 2018; 5: 559-565. [4] Wang Y, Peng X, Nie X, et 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s: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6; 8: 792-800. 看过,请点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