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曾国藩与龙山|贺菊红

 谦谦书生 2019-07-09

文|贺菊红

作者:贺菊红,冬树丫文友,男,一介林夫,从业三十余年,业余翻翻文学等书。

冬树丫上几期推出李双红先生的曾国藩三上龙山的故事》(点击可阅读),拜读之后,特别是看完所有的留言,笔者敬仰我国近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曾文正公之余,也敬佩乡人将其引以为傲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曾文正公在一个内忧外患频仍的动荡年代,既无家学、又无家族背景的境况下,以一己学问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以一介儒生、有职无权的在籍侍郎身份,帮办团练,平定内乱。誉之者称“中兴第一名臣”、“旷代圣相”、“古今第一完人”等;毁之者言“曾剃头”、“曾屠户”、“汉奸”、“卖国贼”、“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

曾公功过虽由历史评说,但也折射其人是有历史争议而又复杂的大人物。二百多年后的家乡人摒除所有成见,大胆热情拥戴先贤的精神,难能可贵,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笔者愚见,文学故事也须以史为据。所以,不揣冒昧,笔者将所看到的材料不厌其烦地摘抄,生恐引喻失义,又虑权将琐叙作为引玉之砖,聊表心虔志诚,方谨记如下。

关于曾公科考,实在是淡化了曾公汲汲于功名,被科举入仕制度深深吸引,顽强坚韧、努力不懈地为备战应试而学习的艰辛历程。三考进士中,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初次会试中,名落孙山;道光十六年(1836年),因皇太后的六十大寿之年,按例增加恩科考试一次。于是,曾公在京城又苦读一年,仍未搏取功名;道光十八年(1838年),再逢三年一次的会试,这次会试中“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四月,正大光明殿复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进呈宣宗(道光帝),拔置第二名。五月初二日引见,改翰林院庶吉士。”(引文见:黎庶昌《曾国藩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6. 5)

曾公从五岁识字发蒙,受学于庭,经过十八年的寒窗苦读,辗转多地求学,共花去了二十三载光阴,才在道光十八年得中进士,神助大概不用如此费力。

关于穆彰阿拔擢。据《清史稿·穆彰阿传》记载:

“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覆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碟、实录诸馆,皆为总裁。”

所以,当时在仕途上意欲一路顺风的士子们,多攀附于穆彰阿,曾公可能也不例外。后来曾公仕途春风得意,与皇帝宠臣穆彰阿的识拔与推举无疑有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国藩参加翰詹大考时,总考官正是穆彰阿。考试后,穆彰阿向曾国藩索要考卷底稿,曾国藩马上将底稿抄好送往穆府。

这次拜访,使寒门出身的曾国藩有了政治上的“靠山”。自从成为穆彰阿的党僚之后,曾国藩处处受到穆彰阿的关照,年年高升,岁岁加衔,五年内竟从七品小官跃为二品大员,这在当时的政界是少有的现象。换言之,穆识曾在1843年。

关于上奏。1850年,道光帝龙驾归天。咸丰帝登基,便将先皇的宠臣穆彰阿革职查办。一时朝廷为之震动,凡与其关系密切的大小官员都惶恐不安,曾国藩尤甚。咸丰帝面对列强环伺,洪杨起义,要求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责者,于行政一切事宜上,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曾国藩为此先后十四次上疏,针对朝廷的弊政提出了一系列补救的措施,表现了不失政治清流的书生本色,而上疏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根本没有得到实施。

相反,他在上疏过程中激烈的言词却引起咸丰帝的不满与恼怒,几次要罢他的官,治他的罪,幸亏一些朝廷大臣共同求情,咸丰帝最后才不了了之。此后,曾国藩顺从圣意,极力迎合新主。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曾国藩奉旨兼署刑部左侍郎,第二年又兼署吏部左侍郎。

关于为母奔丧。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曾国藩奉旨兼署刑部左侍郎,第二年又兼署吏部左侍郎。曾公可谓仕途一帆风顺,并准备于咸丰二年(1852年)在履行完江西乡试主考职责回家省亲时,突然得到了母丧的凶信。黎庶昌的《曾国藩年谱》中记载道:

“二十五日,行抵安徽太和县境小池驿闻讣:江太夫人于六月十二日薨逝。公大恸,改服奔丧,取道黄梅县,觅舟未得,乃乘小舟渡江,至九江府城,雇舟溯江西上。”于1852年8月23日抵家。

关于帮办团练和为父奔丧。为母丁忧的曾国藩知悉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惶恐不安。恰在此际,湖南巡抚张亮基转来咸丰帝上谕:“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时任湖南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物。伊必尽力,不负委任。”(引文见: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一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长沙:岳麓书社,1995. 39)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曾国藩奉命“团练乡民”,将汇集在长沙的各种团练进行改编。随后与太平军作战,武昌一役后,困守江西、进退维谷时,曾公突然收到父丧的凶信,在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十一日,他不待上谕的到来便委军而去,再次回籍奔丧,使他暂时远离了江西战场这个是非之地。

这次为父回乡守制,曾公一住就是一年多。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咸丰帝的疑忌,加上江西战事有所好转,曾国藩似乎已被清政府忽略了。这让功名心极重的曾国藩感到无名的抑郁,心情十分苦闷。为了寻找精神出口,开始不断地对自己前半生的人生经历进行回忆、咀嚼和审视。

在此,笔者也认为让龙山的风景与今日之曾公的风光联姻,未为不可。只是在一些史实细节方面,不露斧凿之痕就更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