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饮

 图书 馆员 2019-07-09

黄芪饮
  生黄芪30—120克   丹参10克  三棱3克  莪术3克 
  治气虚之各种疼痛,诸如胸痛,胃痛,腹痛,头痛,臂痛,腰腿痛以及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等。在治疗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有“一方黄芪饮,功同还五汤”之妙。
  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别名:绵芪,绵黄芪(《本草图经》),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药性论》),戴芪,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百药棉,百药绵(侯宁极《药谱》),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大抽,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本经疏证》)。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义》)。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某女,60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所致疼痛半年余,经西医静滴甘露醇,口服芬必得无效,经某名老中医治疗月余亦无效,经省中医院针灸理疗月余亦罔效,故经人介绍到愚处就诊。愚观其有气无力,右侧腿部隐疼半夜可醒,脉沉细,观其之前之病历,名老中医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并无太大错误,然愚治疗此病已达万余例,经总结,愚以为凡疼痛无外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大类,气虚所致之疼痛,无论痛在何处,亦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当以补气为治疗大则,遂拟黄芪饮一方,因气虚之程度酌情调节黄芪之用量,无论胸痛,胃痛,腹痛,头痛,臂痛,亦或腰腿痛,即便老病顽疾,亦屡起沉疴于须臾之间也,此临床一得,不敢私藏也!遂拟方生黄芪60克,丹参10克,三棱3克,莪术3克,川牛膝10克,三剂而好转,减黄芪用量为45克,又三剂,减黄芪为30克,又三剂,精神如常,脉如常,疼痛消失,痊愈。临证根据不同情况加减黄芪饮,治疗因气虚所致之疼痛不胜枚举。

【黄芪:我才不是味没有故事的中药】

相传,古时有位善良的老医生,名戴糁,他擅长针灸之术,为人谦和厚道,终因救人坠崖而死。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为了纪念他,人们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的草药称为“黄芪”。

【黄芪知多少】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脱毒生肌。

【各家之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甘微温,性平,无毒。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经逢原》:黄芪性专实卫,温补下元,而当归补血汤,曷不用地黄之属,反用此三倍于归,其义何居?盖阴血之虚而发热,明系阳从阴亢,自必峻用阴中之阳药为君,兼当归引入血分,自然阳生阴长,阴邪退听而亢热除矣。若用纯阴滋腻,徒资胶滞,热无由而散也。是须黄芪固护其营,不使重夺其汗,而阴自守、热自除矣。昔人言无汗不得用黄芪,服之令人胸满。皆指表实形瘦色苍,胸中气盛者而言。若卫气虚衰之人感寒,虽用表药,多不能作汗,须用黄芪建中之属,始得汗解,不可拘于俗见而废圣法也。

【药各有志】       

 黄芪与人参

上周讲到人参,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对参芪的区别有所阐述: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芪兼补卫气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

如患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芪减轻为臣。

若系表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落全浆,一切阴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芪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

《得配本草》则有更为深入的解释:黄芪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芪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不谙其道而混治之,是犹盲人之不见黑白也。

黄芪与桂枝

也有人将黄芪与桂枝进行比较,海藏老人录东垣之言: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芪为实气也。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黄芪升降说】

通俗版的认识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阖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但《本经疏证》提出“黄芪非能升降”、“能通营卫二气”的观点:黄芪非能降也,亦非能升也,营卫者,水谷之气,三焦受气于水谷,四支禀气于三焦,营卫微则三焦无气,四属失养,由是精微不化于上,阴浊独注于下。金匮云,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若不发热,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身疼重,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历节,乌头汤主之,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两者病皆在下,并治以黄芪,则似黄芪能降,乃其汗出并在上,又似黄芪能升,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升即降之源,降即升之根,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惟此能使不滞于一偏,此即非升非降之谓也。

此与桂枝有相通之妙,其鉴别见上文。

黄芪一药,于排兵布阵之中堪称大将,亦有以小量轻取而克敌制胜之用。若有妙用黄芪之经历,欢迎后台分享经验!

【参考题答案】

1、b。我猜有人选a,233333。

2、a。

3、a。

饮片鉴别:

a黄芪饮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皮部乳白色或淡黄白色,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部淡黄色至黄色,中心淡黄色,具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黄色至黄棕色,整个切面呈菊花心状。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b甘草饮片:

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质坚,有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

c白芍饮片: 

 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 周边淡棕红色或粉白色,有皱纹。表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片面平滑角质样,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质坚脆。气微,味微苦酸。

d北沙参饮片:

表面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棕黄色,略粗糙,有纵皱纹及棕黄色点状细根痕。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淡黄色,形成层环深褐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有时有裂隙。质脆。气特异,味微甘。

黄芪在慢性肾病中的运用

慢性肾病是临床常见病,以中医药疗法对慢性肾病早期积极地干预,对于保护肾功能、延缓残存肾单位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所见,相当一部分慢性肾病患者,在疾病的慢性迁延过程中,表现出肺脾肾气虚的证候。因此,运用补气药治疗是对这类患者非常重要的治法。益气升阳、益气化湿、益气固表及益气摄精之法,对不同患者,或对同一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可择宜运用。

黄芪是重要的补益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运用黄芪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原文曰:“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中医以黄芪治疗虚损性病症一直沿用至今。古代文献、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表明,黄芪对于慢性肾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现从中医临床实际出发,总结黄芪在慢性肾病中的运用特点。

一、慢性肾病需补气者首选黄芪何以补气首选黄芪?生黄芪较之参类(如生晒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更具有升提、固表、摄精、补气、托毒、利尿的作用。参类肉厚质韧,益精微而补心肺脾,可鼓舞正气从内达表而抗邪外出。参类犹如宅中贵人,君临天下,邪不可干也,故气虚外感用参苏饮,而不用生芪;生黄芪犹如庭院之藩篱,需得参术之内助,鼓舞正气之力方卓,然其走表、通阳、利水是其所长。慢性肾病患者(如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脾肾气化不足,肝肾精血亏损,虚阳不能潜降,痰浊瘀血内停。较之诸多其他补气药,生黄芪能补上、中、下三焦之气,配合填肾精、助脾运的药物,能使肾气从下焦而达卫表,起到补气、固表、摄精的作用,如张元素论黄芪:“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裘沛然教授治疗慢性肾炎之经验方[1],由黄芪、生牡蛎、巴戟天、黄柏、泽泻、土茯苓、黑大豆、大枣组成。裘教授认为,黄芪若运用恰当,能起到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功,从而正复邪去,一般常用剂量15~60g。岳美中教授提倡以陆以湉《冷庐医话》所载“黄芪粥”进行食养配合药养。二、黄芪治疗慢性肾病之特点1、轻用升压,重用降压 黄芪少量运用有升压作用,大量运用则有降压作用。邓铁涛认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低血压时,生黄芪不宜超过15g;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时,黄芪必重用30g以上。慢性肾病合并血压升高的患者很常见,故以黄芪补气,且能降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水肿、高血压并见者,若酌情配伍重坠潜阳之品,降压的效果会更明显。 2、能上能下,可达全身 黄芪得柴胡、升麻之助,则升提之性大增;大剂黄芪得介石重坠之引,则趋入下焦。如邓铁涛曾运用王清任治难产之加味开骨散,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当归1两,川芎5钱,血余炭3钱,龟板8钱),加味开骨散为开骨散加黄芪4两,故重用亦有重用之理也。 3、补益三焦,固密卫气 如李东垣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也,“实卫”就是“固表”。后《丹溪心法》有治自汗名方“玉屏风散”之创立,原方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药散三钱加姜三片,水煎服。总之,应重用白术,即“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也。慢性肾病患者易于感受外邪,使病情加重迁延。黄芪固密卫气,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减少患者感受外邪的机率,对防止病情发展,保护肾功能有积极意义。 4、补而兼通,性不壅腻 《神农本草经》着重指出了黄芪能补虚和治疗疔疮。《名医别录》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提出黄芪能“驱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金元张元素认为,黄芪“去肌热及诸经之痛”,从而将黄芪运用在风湿关节疼痛和筋骨痿废之证。从药材质地分析,黄芪药用部位为干燥根茎,质地疏松,不若其他补益药物滋腻多汁。因此,结合历代诸家运用黄芪的经验来看,黄芪虽为补气升提、补气固表、补气摄精、补气托毒之品,但性通利,补而不壅腻是其特征。由此可见,轻用升压,重用降压;能上能下,可达全身;补益三焦,固密卫气;补而兼通,性不壅腻是黄芪在慢性肾病中的药性特点。黄芪之功不独补气之特征,可以王好古之语概之——“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洲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三、对黄芪作适当配伍则左右逢源 1、黄芪配伍附子、干姜 ;黄芪配伍附子、干姜,则益气而升阳,温阳而化水。慢性肾病患者,如出现阳虚水停之证,症见浮肿、小便少、心悸,尿蛋白持续升高,舌胖、苔水滑,脉沉迟者,须在补益正气之同时,运用温阳散寒、助气化之药。温阳散寒者,首推附子、干姜,一以温肾阳,一以暖脾阳。黄芪与附子、干姜相配伍,则益气而温阳。且黄芪甘温之性,可缓和姜、附燥烈之偏。 2、黄芪配伍苍术、白术、杜仲 黄芪配伍苍术、白术、杜仲,则益气而化湿。慢性肾病患者如出现气虚湿困之证,症见气短乏力、四肢困倦、大便稀溏或粘腻不爽、小便浑浊或泡沫增多,舌胖、苔白黄腻或润,脉沉滑或濡者,须益气而化湿。苍术、白术、杜仲、黄芪配伍,则以黄芪、白术、杜仲补肺脾肾之气,展布肺气以利水道,补益脾气以杜生湿之源,助肾之气化而湿有去路;更以苍术之辛苦温,化湿浊之内停。故四药之合和,为匡扶后天而达湿邪之良剂。 3、黄芪配伍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 黄芪配伍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则益气而摄精,敛精不留邪。在慢性肾病发展过程中,脾肾气化不足,肝肾精血亏损,虚阳不能潜降,痰浊瘀血内停,是其基本特点。且脾肾益虚,痰浊益甚,饮食精微不能转输化赤为血变精,故精血益损,虚阳更升。治以补益精血,秘藏真元,条达气血,则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对控制和延缓疾病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山茱萸质地柔润,味酸入肝,大能补益精血,秘藏精微,且得木气之养,兼能调达气血。诚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山茱萸“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龙骨、牡蛎皆生用,亦取其性沉降,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意。若取煅品,则纯敛而无调达之性矣。四、小结综上所述,黄芪对于慢性肾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黄芪的功效不独补气之一端,其既能扶正,且能调达气血,补而兼通,性不壅腻。在临证中,根据患者所处之病机状态,对黄芪做适宜的配伍,则可左右逢源,对控制和延缓慢性肾病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黄芪那么受欢迎,到底有哪些妙用?

黄芪是一种很常见的补气中药,有人甚至将黄芪称为中草药中的十大养生上品!之前在《女医明妃传》中,于夫人小产,允贤开具的药方中,就有黄芪!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习惯地泡上一杯黄芪水,排毒又补气。若是给黄芪搭配上一两味其他的中药,又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且看正文!

黄芪与防己

黄芪补气运湿,升阳固表。防己通经络水湿,泄降行水。二药合伍,益气升提与降泄通行并用,外宣内达,通行诸经,降泄不耗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固表祛湿之功。临床用于肌表气虚,肌腠风水逗留,肌肤浮肿,周身困重麻木,关节痹痛,汗出恶风等症。为治疗肾炎肾病气虚湿滞浮肿之要药。防己对消除局部黑斑,尤以目眶周围黑斑有效。

2.黄芪、麻黄与细辛

细辛散风寒,激发肾气,以化水饮。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麻黄宣通肺气。三药合用,一宣肺开上源,一下通肾气,一补脾运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肾,扶正祛邪并施,相辅相成,共奏补脾宣肺激发肾气化水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复发属肺脾气虚,外邪犯表内侵少阴肾经者,较为适宜。细辛能激发肾气,对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在方中加入细辛激发肾气,能使虚弱阳气获得生机。

3.黄芪与肉桂、车前子

三药补气、温阳、利水,合用则升清与降泄并施,温阳与渗利并行,补气与利水并顾,相辅相成,更增淡渗利水之功。临床实践证明,温阳益气与渗利合用的利尿作用,较单用益气,或纯用温阳,或仅用渗利均较好。临床三药合用的消肿利尿效果较好。用治肾炎水肿属脾肾阳虚者,疗效满意。浮肿小便不利者用肉桂,小便多者用附子。

4.黄芪与金银花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托毒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能透达,为治疗疮疡肿毒要药。二药补清合伍,补不助热,清不伤正,托毒清解之功显著。疮疡肿毒,疮口久不愈合收口;糖尿病易生疮疖,时发时愈,用治颇宜。慢性肾病,久病气虚,热毒蕴结,肾功能损害,蛋白尿不得消除,二药合用益气扶正,托毒解毒,不伤正不助湿热。慢性肝炎,久病气虚,余热未净,肝功能损害,也宜选用,有益气解毒护肝之效。

5.黄芪与合欢皮

黄芪益气托毒解毒。合欢皮解郁结,活血消痈肿。合用相得益彰,增益气扶正活血、解毒消痈、祛腐生新之功。临床对肺痈、肝痈等内痈,久病气虚,邪毒不盛,痈疡久不收口者较宜。

6.黄芪与白术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健脾利水,主肌表之水湿,主在里之水气。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有保护肝肾功能,促进代谢等作用。白术健脾运湿,补脾益气。药理研究证明,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肌力增强,防止肝糖原减少,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血球蛋白倒置等作用。二药合用,能鼓舞脾胃气化,振奋生机,补脾气以化水,运脾气以行水,升脾气以降水,彻表彻里,表里水湿均主。临床用于气虚水湿停滞之肌痹重着、关节痹痛、水肿、假性肢体肥大等的治疗。肾炎肾病水肿属肺脾气虚的常用对药。对消除水肿,消蛋白尿,改善肌体营养状况,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均有重要作用。用治肝硬化腹水,应大剂量。

7.黄芪与山药

黄芪补益脾气。山药益脾气养脾阴固精。二药合用,补不滞气,养不腻滞,共奏益脾气养脾阴之效。此为施金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配伍,可降低血糖。治疗溃疡病,辨证选用二药,有补气止血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8.黄芪与防风

黄芪补气益气升阳而固表。防风疏风而解表。二药合用,补中兼疏,不恋邪不散邪伤正,相辅相成,更增益气固表御外风之功。临床用于气虚易感,表虚自汗,产后畏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也可选用,治疗和预防用药均有效验。二药配枳壳为“三奇散”,治虚坐努责、脱肛不收疗效满意。

9.黄芪与薏苡仁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运毒托毒。薏苡仁清利湿热,解毒排脓,兼能健脾扶正。二药合伍,一以补气扶正为长,一以渗利通行为主,补运托毒,相辅相成,共成益气行水,运毒托毒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水肿、肝性水肿属脾虚不运者,有消肿、减少蛋白尿功效。肿瘤化疗放疗期间用之扶正解毒,恢复体力,减轻毒副作用。衰弱性疾病用之有振痿起沉疴之效,但须坚持服用才有较好疗效。

10.黄芪与升麻

黄芪补气升阳,托毒解毒。升麻升中气,透解邪毒。二药合用,补托透解并行,托透邪毒之力愈增。气虚低热,顽固性口腔溃疡久不愈合,随症选用,有较好益气升阳、降阴、火托毒解毒、愈溃疡之功效。若又配伍桔梗治疮口久不收敛尤宜。气虚眩晕,可随症选用。黄芪含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利于增强体质,抗肿瘤。

11.黄芪与桑寄生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清。桑寄生补益肝肾。二药合用,脾肺肝肾并调,相得益彰,更增填补大气之功。张锡纯称二药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

12.黄芪与当归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鼓舞气化。当归养血,和血活血。气旺血生。二药合用,补气以生血,气血双调。气血调和,使阴火可敛可降。

13.黄芪与益母草

黄芪益气行水,托毒运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解毒。二药合用补通兼施,补不壅滞,通不伤正。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气虚水血瘀滞者,随证配伍二药,有较好消水肿、消蛋白尿、降血压、改善肾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属气虚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较好疗效。

14.黄芪与地龙

黄芪补脾肺元气。地龙通经活络。二药合用,益气助通络,活络而致新,共奏益气通经活络,促进组织复新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肾炎、肾病属气虚血瘀者。对无明显血瘀者也可辨病选用。二药含有丰富的硒,可增强肾功能,改善体质。配伍运用可获水肿消退,血压归于正常,蛋白尿转阴,肾功能改善等效果。中风偏瘫,口眼斜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必备之配伍。又配钩藤,有益气平肝息风之功。三药均有扩张血管作用,合用治疗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半身不遂颇有效果。

15.黄芪与大黄

大黄荡涤胃肠之积滞,凉血解毒,活血解毒。临床研究认为,大黄用于治疗尿毒症有通腑泄毒排毒,改善血行,增强肾脏排浊,促进肾脏代谢,补益人体某些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方面作用。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阳,托毒运毒。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抗肾炎样、促进代谢等作用。二药合用,攻补兼施,共奏振奋肾气,益气摄精,升清降浊之功。

16.黄芪与丹参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丹参活血化瘀,养血。二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活血之功。中风后遗症、胸痹心悸、肢体麻木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肾炎肾病水肿,癥瘕积聚属气虚血瘀者均宜选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消渴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为要药。

17.黄芪与刘寄奴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益气运毒托毒。刘寄奴活血祛瘀,敛疮消肿,利水。二药合用,益气助行血,补气助利水浊,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祛瘀浊解毒之功。

18.黄芪与川芎

黄芪补脾肺之气。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血,祛风止痛之功。临床用于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用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

19.黄芪与莪术

黄芪补脾肺,益气升阳,生肌敛疮。莪术行气活血,消积止痛。二药合用,破中有补,补中有行,补消兼施,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气活血,祛瘀生新,开胃健脾之功。张锡纯谓“参芪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动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的消癥瘕”。

20.黄芪与泽兰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振奋气化。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加肝糖原,护肝,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泽兰活血利水,疏肝和营。二药合用,益气助血行,补气以利水,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效。临床治黄必用泽兰,能促进肝脾血行和胆红素的排泄。黄芪益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二药合用对门静脉循环障碍确有通达作用,用治肝硬化之肝脾肿大、腹水有较好改善门静脉循环,改善肝功能,消腹水消肿等作用。

21.黄芪与葛根

黄芪补肺脾,升清阳。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对抗肾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阳,鼓舞胃气上行,生津。药理研究证明,葛根能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应有抑制作用。二药合物,一补气升阳,一升清活血,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升清,通血脉止眩晕之功。

22.黄芪与桑叶

黄芪甘温益气,固表止汗,补气摄血。桑叶甘寒清宣,疏解肺卫风邪,清热而宣燥气。《丹溪心法》称之“焙干为末,空心半饮调服,止盗汗”。《本草从新》谓之“止血……止盗汗”。二药甘寒甘温并用,补固清宣并施,补不壅滞,清宣不耗散,相辅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气轻清止血之功。用于各种虚证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虚所致汗证均可选用。

23.黄芪与石韦

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石韦清利湿热。二药合伍,补气行水与清利湿热并用,则补不壅滞,利不伤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清利湿热消肿之功。石韦有利湿热消蛋白尿、降血中尿素氮的作用,与有抗肾炎样作用的黄芪配伍,为治疗肾炎肾病脾肺气虚、湿热未净而致水肿、蛋白尿的有效配伍。

24.黄芪与知母

黄芪益脾肺之气,升举阳气。知母质润,养肺胃之阴,润肾燥。知母得黄芪使药性分毫不觉凉热,黄芪得知母使阳上升而阴液滋润。温补凉润相辅相成,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共奏益气养阴、养阴升阳之功。

25.黄芪与菟丝子

菟丝子益肾助阳固精。黄芪补脾肺,升清气提胎元。二药合伍,脾肾先后天兼顾,补固升提并用,相辅相成,共奏补气益肾固胎元、生精血之功。

黄芪茶 黄芪怎么泡水喝?

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我们平时可以将黄芪泡水喝,就像泡花茶一样,在白开水中放入几片黄芪就可以了。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将黄芪放热水中煮一下,这样药性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患了口腔溃疡,嘴巴疼得厉害,这时单用黄芪泡水喝就能起效。口腔溃疡患者如果伴有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多汗、反复感冒等症状时,最好选择炙黄芪来泡水喝,常用量为10-15克;患者若无上述气虚症状,则最好选择生黄芪泡水喝,常用量为6-9克,当天见效。

黄芪泡水也是有讲究的,最好选择那些刚刚烧开的开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浸泡出黄芪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不过,泡水也仅仅只能够浸泡出黄芪大约十分之四左右的药效,想要利益最大化,那么放入干净的锅中熬煮才是最好的选择。具体的黄芪服用方法如下:

1.将黄芪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煎煮,然后代茶水饮用,能够很好的提高体质。

2.将黄芪和枸杞子按照2比1的比例准备好,然后用水煎服,非常的适合一些气血虚的患者服用。

3.将黄芪放入锅中煎汤,然后用药液进行熬粥,这样制作成为的黄芪粥不仅味道好,同时滋补身体的作用也是非常大。

4.在炖肉时加入少量黄芪,如鸭肉、鸡肉及猪肉等,这样也能够增加滋补功效。

黄芪药对

以下药对除标明出处外,皆录自《朱良春医集》。

1、黄芪15、知母20(单位克,下同)。

【功效】补气滋阴。

【主治】阴虚胃痛。

2、黄芪30、三七30、红人参15。

【功效】补气化瘀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有出血征象,证属脾虚气弱者。

3、黄芪30、莪术10。

【功效】益气化瘀,扶正消积。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脾肿大及肝或胰腺癌肿,证属气虚血瘀证者。

4、黄芪30、附子10、仙灵脾15。

【功效】温补脾肾。

【主治】慢性肾炎,脾肾阳虚者。

5、黄芪30-60、地龙10-15。

【功效】益气化瘀。

【主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中风瘫痪,证属气虚血瘀者。

6、黄芪30、肉桂8、车前子20。

【功效】益气温通,利水消肿。

【主治】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属阳虚水停者。

7、黄芪30、益母草60-120。

【功效】益气活血利水。

【主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肝硬化腹水,证属气虚血瘀水停者。

8、黄芪30、刘寄奴20。

【功效】益气化瘀利水。

【主治】前列腺肥大之溺癃,证属气虚瘀浊阻遏者。

9、黄芪30、生地60。

【功效】滋阴凉血,益气扶正。

【主治】风湿热、类风关、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白塞氏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证属气阴两伤,热入营血者。

10、黄芪30、升麻10。

【功效】益气升提,透解邪毒。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顽固性口腔溃疡;低血压症(黄芪18、升麻8)。

11、黄芪30、当归10。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各种气血虚损证。

12、黄芪20、防风8。

【功效】益气御风,固表止汗。

【主治】气血易感,表虚自汗。

13、黄芪30、桑叶30。

【功效】益气固表,轻清虚热。

【主治】虚热汗出。

14、黄芪30、山药30。

【功效】益脾气、养脾阴。

【主治】糖尿病。

15、黄芪20、菟丝子10。

【功效】补气益肾,固系胎元。安胎。

【主治】肝肾亏虚之习惯性流产。

16、黄芪15、牡蛎25。(《施今墨对药》)

【功效】益气敛阴,固表止汗。

【主治】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或阴虚自汗。

17、黄芪60、金樱子30、芡实30(《重剂起沉疴》-仝小林)

【功效】益气缩泉,秘涩精气。

【主治】蛋白尿。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怎样吃治老年性尿失禁?

黄芪30克,桑螵蛸15克,糯米100克。先将黄芪、桑螵蛸分别择洗干净,黄芪切成片,桑螵蛸切碎,同放入纱布袋中,扎口,与淘洗干净的糯米同放入沙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继续用小火煨煮至糯米酥烂,即成。早晚2次分服。本食疗方对肺脾气虚型老年性尿失禁尤为适宜。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产于我国华北诸省。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怎样吃治老年性尿失禁?
以下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2.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补气利水
气虚脾弱、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可有补气利水之功,现用本品治疗慢性肾炎的蛋白尿很有效。此外可治气虚血换之偏瘫,常与当归、川芍、地龙配合.取其补气活血之功,如《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又用于消渴证,多与山药、天冬、麦冬、花粉同用。>>>黄芪红枣茶补益气血
4.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5.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6.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7.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和改善心功能。
8.有降压的作用,调节血糖,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辅助用药,黄芪同时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9.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
10.病弱体虚的人服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抵抗力,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11.增效作用
黄茂在临床应用上还有增效作用,配补血药,益气生血;配活血药,益气活血;配止血药,益气止血;配解毒药,益气解毒;配解表药.益气解表;配润下药,益气通便;配收涩药,益气收涩,固汗止表;配治燥药,益气生津润燥;配痈疮药,益气托毒生肌。
12.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黄芪的食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类方

按黄芪功效分类:

一、补虚

1、黄芪建中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饴糖(30克) 桂枝(15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黄芪(30克) 炙甘草(6克)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叶天士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征:(1)久病消瘦;(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3)脉虚无力:(4)有操劳过度史:(5)阴虚内热者忌用。

2、补中益气汤(小补中汤:黄芪、枳实、白术)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歌诀】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或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3、当归补血汤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30克) 当归(6克)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4、归脾汤

【来源】《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9克,获神 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5、保元汤

【来源】《博爱心鉴》。

【组成】人参3克 黄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功效】益气补虚培元。

【主治】痘疮气虚顶陷者。

【歌诀】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6、通脉汤

【来源】《沈氏经验方》。

【组成】生黄耆30克 当归15克 白芷3克 通草6克。

【用法】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煎至300毫升,热服,药后须以厚被覆面而睡,使药力运行通体,即有乳,如未效,再二服无不通矣。

【功效】益气通乳。

【主治】 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

7、玉屏风散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功效】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二、通络

1、黄芪桂枝五物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通络,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2、桂枝加黄芪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效】调和营卫,逐湿走表,助阳散邪。

【主治】(1)寒湿黄汗证。症见胫冷,身体肿重,汗出色黄,舌淡苔薄润,脉沉迟或脉浮。(2)营卫不和表虚证。症见汗出,或发热,恶风寒甚,或肌肤微肿,或嗜卧懒动,或动则汗出尤甚,脉浮无力。(3)太阳在风证兼寒湿发黄证。症见发热,恶风,汗出,身目黄而晦暗,小便黄,腹满,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3、当归四逆加黄芪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黄芪 30-60克、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血,温经通脉。

【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更见气虚乏力者。

4、乌头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耆 甘草各9克(炙) 川乌6克

【功效】益气蠲痹,祛风通络。

【主治】脚部疼痛,不可屈伸。寒湿痹证。治疗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5、补阳还五汤

【来源】·卷下·瘫痿论》。

【组成】 黄芪生,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歌诀】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6、黄芪桃红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桃仁、红花。

【功效】益气活血止搐。

【主治】产后抽风。

三、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1、托里消毒散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功效】消肿,溃脓,生肌。

【主治】疮疽元气虚弱,或行攻伐,不能溃散。现用于脓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证属气血不足者。

2、透脓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一

【组成】黄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当归6克 皂角针4.5克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透脓。

【主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主治正虚不能托毒、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之痈疡)。

【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或透脓散内用黄芪,山甲芎归总得宜,加上角针头自破,何妨脓毒隔千皮。

3、五味消毒饮加黄芪

【来源】五味消毒饮来源于《医宗金鉴》,加黄芪乃邓铁涛前辈经验。

【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黄芪15克。

【功效】益气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五味消毒饮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如见疔疮瘪陷,体虚气弱者则加黄芪。

4、二生汤

【来源】《青囊秘诀》

【组成】黄芪3两、土茯苓3两、甘草3钱。

【功效】益气解毒。

【主治】杨梅疮。

5、土茯苓汤

【来源】《青囊秘诀》

【组成】黄芪3两、土茯苓3两、甘草3钱、黄柏3钱。

【功效】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杨梅疮。

6、涌泉神应散

【来源】《德生堂方》

【组成】金银花3两半,黄耆3两半,当归2两,甘草(切)2两。

【功效】益气解毒消痈。

【主治】妇人吹乳,或两乳肿痛,即为乳痈。

四、利尿

《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善利小便”。现代研究指出:黄芪用量在15-30g时,利尿作用明显。当用量达到50g时,尿量反而减少。

1、防己黄芪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 一两[12g] 黄芪 一两一分[15g]去芦 甘草 半两[6g]炒 白术 七钱半[9g]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歌诀】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三两[9g] 黄芪三两[9g] 桂枝三两[9g] 茯苓六两[18g] 甘草二两[6g]

【功效】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3、黄芪五苓散

【来源】《伤寒论》

【组成】黄芪、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功效】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气虚,小便不利。春泽汤变方。

4、黄芪四妙散

【来源】四妙散来源于《丹溪心法》

【组成】黄芪、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通筋利痹。

【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筋骨酸痛等更见气虚征象者。

5、黄芪甘草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4两、甘草8钱。

【功效】益气通淋。

【主治】老年溺尿茎痛,气虚淋证。

6、缩泉丸加黄芪

【来源】

【组成】黄芪、益智仁、山药、乌药

【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症。以尿频,遗尿,舌淡,脉沉弱为证治要点。

五、疗痔

三奇散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三。

【组成】枳壳 黄耆 防风各等分

【功效】

【主治】痢疾后虚坐努责,或痔疾脱肛不收。

六、调节血压(轻用15-30g升压,重用30g以上降压)

1、温胆汤加黄芪

【来源】邓铁涛经验

【组成】黄芪、 半夏、 竹茹 、枳实 、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涤痰降压。

【主治】气虚痰阻型高血压。

2、补中益气汤:升压。

七、其他

1、三味黄芪丸

【来源】

【组成】黄芪3两、苍耳子1两、防风3钱。

【功效】

【主治】紫白癜风。

2、四神煎

【来源】《验方新编》原著清·鲍相璈 

【组成】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

【功效】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主治】鹤膝风。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痛而无脓,颜色不变,成败症矣。

3、散膝汤

【来源】《辨证录》

【组成】黄芪5两、防风3钱、茯苓1两、肉桂5钱。

【功效】

【主治】鹤膝风。

4、蒸膝汤

【来源】《辨证录》

【组成】黄芪8两、石斛2两、薏苡仁2两、肉桂3钱。

【功效】

【主治】鹤膝风。

5、古开骨散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120g、当归30g、川芎15g、龟板24g、血余炭1团。

【功效】催产。

【主治】难产。

6、黄芪赤风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赤芍、防风。

【功效】益气止痫。

【主治】癫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