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初二语文文言文上下册整理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9-07-09

初二语文文言文上下册整理

考点分析

一、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二、重点字音

曦月(xī) 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 飞漱(shù) 属引(zhǔ)

三、重点词语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3.隐天蔽日:遮蔽。

4.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5.夏水襄陵:上。

6.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7.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宣,宣布,传达。

8.不以疾也:以,认为,觉得;疾,快。

9.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10.绝多生怪柏:山峰。

11.飞漱其间:急流冲荡。

12.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13.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意思为:断开。

2.哀转久绝

“转”通“啭”,意思为:婉转发声。

五、一词多义

1.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2. 绝 沿溯阻绝(隔绝、阻断)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绝多生怪柏(极)

3.清 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六、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2.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快;今义:疾病。

七、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3.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八、名句积累

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夏水水势凶险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九、文言句式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朝发”和“白帝”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十、重点句子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迅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5.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凄清,山涧显得寂静。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8.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异常凄厉,连续不断。(那叫声)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十一、成语积累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十二、朗读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三、文本研讨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答案】一是凸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凸现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3.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案】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案】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请指出两条理由,并从文中找出印证理由的语句。

【答案】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记承天寺夜游

考点分析

一、文学常识

文章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三、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4.怀民亦未寝:睡觉。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于,在。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8.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原来是。

四、古今异义

1.月色入户

古义:门;今义:窗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五、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六、名句积累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侧面写月)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文中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是:念无与为乐者。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我)解衣欲睡。(省略了主语“我”)

(2)念无与(我)为乐者。(“与”后省略了宾语“我”)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于中庭”作“步”的状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3.判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八、重点句子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翻译:(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内(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与我交谈取乐的人。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九、朗读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4.盖/竹柏影也。

十、文本研讨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描绘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3.赏析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写了月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桃花源记

考点分析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田园诗的鼻祖。

二、重点字音

浔阳(Xún)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诣(yì)

三、重点词语

1.缘溪行:沿着。

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3.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5.悉如外人:都。

6.咸来问讯:都。

7.乃不知有汉:竟然。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此中人语云:告诉。

10.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1.及郡下:到了。

12.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3.遂迷:终于。

14.欣然规往:计划。

15.未果:没有实现。

16.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四、通假字

1.具答之

“具”通“俱”,意思为:完全,详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五、一词多义

1.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

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2.为 捕鱼为(wéi)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对,向)

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对,向)

3.舍 屋舍(shè)俨然(名词,居住的屋子)

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4.闻 鸡犬相闻(听见)

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5.其 欲穷其林(这)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6.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动词,做标记)

志同道合(志向、志趣)

7. 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六、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等)味道很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好像。

3.豁然开朗

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断绝了来往,不通音信;今义:把两个地方分隔开。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七、词类活用

1.复前行

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2.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

3.渔人甚异之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

4.初极狭,才通人

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八、名句积累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6.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九、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3)(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十、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初极狭,才通人。

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十一、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5.黄发垂髫:指老人与儿童。

6.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喜悦的样子。

7.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

十二、文本研讨

1.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访问或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桃花源是作者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案】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选文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马说

一、文学常识

选自《韩愈文选》里的《杂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二、重点字音

相马(xiàng) 祇(zhǐ) 骈死(pián) 槽枥(lì) 食马者(sì) 不外见(xiàn)

三、重点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之,助词,相当于“的”。

2.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5.是马也:这,这样。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7.执策而临之:执,拿;临,面对。

四、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意思为: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意思为: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意思为: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意思为: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五、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不译)

执策而临之(代词,它,代千里马)

2.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食不饱(助词,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4.以 不以千里称也(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5.能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6.其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六、名句积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说明千里马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或: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七、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2.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了主语“饲马者”)

八、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九、朗读停顿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真无马邪?

十、文本研讨

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现实。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他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2.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怀才不遇(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嘴脸。

5.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实则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答案】第一问: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6.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初二语文文言文上下册必考整理石潭记

考点分析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

2.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二、重点字音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卷(quán)

坻(chí) 佁然(yǐ) 俶尔(chù)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

差互(cī) 悄怆(qiǎo chuànɡ)

三、重点词语

1.水尤清冽:清凉。

2.卷石底以出:弯曲。

3.日光下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4.影布石上:散布,铺开。

5.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6.俶尔远逝:忽然。

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8.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9.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代溪流;势,形状;差互:参差不齐。

10.寂寥:寂静寥落。

11.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幽静深远。

12.以其境过清:以,因为;境,环境;过,过于,太。

13.隶而从者:跟从。

四、一词多义

1.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用)

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3.然 佁然不动(……的样子)

然则北通巫峡(既然这样)

4.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水尤清冽(清澈)

5.之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

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情景)

6.为 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7.而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

五、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今义:表示应允、认可。

2.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3.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此处到彼处。

4.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六、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心乐之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因……感到高兴。

3.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4.近岸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5.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8.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9.凄神寒骨

凄、寒: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七、名句积累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八、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2.省略句

(1)日光下澈(潭水)。

(2)(小溪)斗折蛇行。

(3)坐(于)潭上。

九、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翻译: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翻译:(鱼儿)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翻译: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记录下它后离去了。

十、朗读停顿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十一、文本研讨

1.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水清鱼乐。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是侧面描写。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通过写小石潭周围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处,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4.作者抓住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感受。

5.文章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表现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6.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案】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可看出;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可看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