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秋月圆夜,黛玉湘云妙玉三个孤女在孤独中团圆

 漫话红楼 2023-09-29 发布于北京
读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月下联诗,脑子里涌现出一句话:上天有好生之德!
         
突然就被感动了。
         
感动之余,悲凉漫延。
         
这是贾府史上最为凄凉的中秋节,难得的全家团圆,一个都不缺,却毫无热闹之感。无论贾母多么舍不得,多么想支撑得更久一点,终究免不了曲终人散:各怀心事的人聚在一起,热闹都是假的,孤独才是真的。
         
每个人都在人群里感受着孤独。
         
但是,在大观园的另一个角落,却上演着另类的团圆:贾府三大孤女的团圆。
         
这三大孤女都不姓贾,都属于寄居贾府之人,却都拥有着超越贾府中人的才华。
         
本应惺惺相惜的三个人,因为拥有着不同的个性,且都迷失在红尘中,所以从未交过心,直到这个晚上。
         
在这个孤独的中秋之夜,她们有机会从凡俗的困扰中脱离出来,看清自己的内心,从而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彼此。

打开心结,接纳湘云的黛玉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追求人群的热闹,容易让人变得庸俗,因为需要去从众,比如王熙凤最会搞气氛,但从她嘴里冒出来的,都是庸俗言论,可搏一笑,但笑过之后,什么都留不下。
         
如果内心的境界高过众人,那就注定孤独,因为融不进庸俗的热闹。
         
作为贾母心尖上的宝贝,除了病倒,黛玉在每个热闹的场合都不曾缺席,感受着贾母发起的庸俗热闹。
         
         
         
在这样的热闹里呆久了,容易迷失自己,让自己也往庸俗的路上走,从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这个中秋,黛玉被迫孤独了。
         
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宝玉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王夫人再四遣他去睡,他也便去了。探春又因近日家事着恼,无暇游玩。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
         
黛玉本是容易感怀之人,中秋夜原该大家一起热闹,像往年一样喝酒赏月做诗,但每个人都有心事,就连宝玉也只顾晴雯而丢下黛玉了。
         
漫漫长夜,无心睡眠,放眼四周,只剩下一个湘云了。
         
这两个人,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
         
都是和宝玉有过青梅竹马经历的人,都曾是贾母钟爱的对象,都是孤女入贾府,却因为个性上相差太远而彼此伤害,导致她们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湘云的粗线条且口无遮拦,与黛玉的敏感多疑,正好处在两个极端,想要这样的两个人交心,实在太难。
         
但就在这个孤独的月圆之夜,她们走到了一起,交心了。
         
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
         
湘云还是那么心直口快,“自苦”、“心窄”,直指黛玉的烦恼都是自找的。这话如果换到以前,黛玉即使不当场翻脸,也会默默地走开,远离湘云。
         
         
         
此时的黛玉,却懂得湘云是一片好心,而且她也肯为湘云着想了:“不肯负他的豪兴。
         
这一次,黛玉迁就了湘云,听从了湘云的安排,“两个竟联起句来”。
         
只要放下防备,打开心结,就会发现,她们在文才上和心境上何等相似,是最应该成为知己的人。她们的相处,能彼此成就,互相促进对方的才思,于是才有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样的绝美佳句。

离开对宝钗的依赖,是湘云成长的开始

         
湘云的孤独,也是被迫的。
         
自从黛玉来到贾府,不但抢走了湘云曾经拥有过的一切:宝玉的陪伴,贾母的疼爱,而且因为黛玉嘴不饶人,她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个依赖。
         
同为孤女,黛玉的孤苦是外向的,每个人都看得到;湘云的孤苦却是内敛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用她的开朗活泼来掩盖,让人以为她从来就无忧无虑。
         
         
其实,她的内心也很脆弱,也需要被呵护,出于本能,她找到了宝钗,把宝钗当成了依赖:“但凡有这么一个亲姐姐,便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的”,可见宝钗带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
         
但是,这种依赖也是有负作用的,有依赖的人无法独立成长。
         
在这个月圆之外,机缘巧合,湘云有了一个远离依赖独立成长的机会。
         
往年的中秋,宝钗都是在贾府过的,今年因有贾政兄弟的参与,薛家母女因要避嫌,在家另过了,这便打破了姐妹们中秋起社联句的计划。
         
对于湘云来说,这是深深的遗憾。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她遗憾的不是不能和宝钗一起起社联诗,而是终于发现,她不能永远依赖宝钗。
         
这便是她成长的开始。
         
说起来,湘云比黛玉更早走近宝钗,却比黛玉成长得更晚。
         
对宝钗的依赖,让湘云的精神无法独立,也没有主动谋求独立的理由。
         
         
宝钗无心之下的失约,正说明人生无常,但无常的不仅仅是负面,还有正面。
         
即使有多么遗憾,这也是湘云必然要经历的,宝姐姐不能呵护她一辈子,她终究要学着独自行走,终究要学着独自面对
         
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遗憾,才使得湘云和黛玉走到了一起,在共同的心境下打开心结,彼此交心了。
         
这一夜的孤独,于湘云来说,也是极为难得的。

久居槛外的妙玉,踏进了槛内的红尘

         
妙玉自称槛外人,即不沾染红尘,不受槛内之苦。因此,她一直把自己关在栊翠庵,可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繁华热闹之地,却独守清静。
         
         
但是,在这样一个月圆之夜,她却被月色和笛声吸引,走出了栊翠庵,“玩赏这清池皓月”。
         
这一夜,她也许想起了逝去的亲人,也被团圆月勾起了思念之情,于是踏槛而出。
         
槛内和槛外有什么区别?槛内有人情味!
         
久居槛外的妙玉,没有朋友,或者从表面上看来,她不需要朋友,“万人不入他目”,就连自认超凡脱俗的黛玉,都被她认定为“大俗人”。
         
凡事极则反,越是孤高到极致,越说明内心需要朋友,渴望融入世俗
         
这一夜,孤高的妙玉主动走向了黛玉和湘云,与其说是被她们的诗所吸引,不如说是被她们的少女情怀所打动。
         
黛玉和湘云联诗,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不为输赢,只求尽兴。没有暗地里的较劲,只有互相衬托,彼此激发。
         
这是多美的一幅场景啊,妙玉当是为此而陶醉,于是藏了良久,直到听到“颓败凄楚”之句,才出来阻止。
         
         
这一刻,妙玉才真正踏入了槛内红尘。
         
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气数之有无,是天命,哪是人力所能阻止的?
         
这一刻,妙玉忘了自己是槛外人,管起了红尘俗事,不但阻止黛玉湘云联诗,而且把两位诗情少女请进了她的庵堂,为联诗续了个岁月静好的结尾:“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第一次看到妙玉作诗,黛玉和湘云说出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三位孤女,在月圆之夜,团圆于庵堂,在这里寻回了最本真的少女心,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这是孤独之功,远离了世间的繁华,远离了世间的喧嚣,所有的隔阂和芥蒂都消失无踪,只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纯净,与彼此的美好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在庸俗中颓废,在孤独中成长!
         
这正是最令人震撼的悲剧:沉迷于繁华梦时,她们都浑浑噩噩看不清自己,一朝清醒开始成长,等待着她们的,却是大厦将倾。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当新相知和生别离前后脚到来,乐兮?悲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