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自然的事物现象把太极推手的原理、方法都告诉了我们,只不过是你没留心罢了。学太极推手与做其他事情一样, “处处留心皆学问,自然物象是老师”。现将笔者在生活实践中,从自然物象中所受到的对太极推手的启示和感悟讲述如 一、悬垂布帘的启示——柔处则无着力点 【物象】 有一次我们组织了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我负责舞台布置工作,由于舞台上的布幕出现了问题,我情急之下用手去推之,当手触及布幕时,布幕随掌一凹,所用的力一点也没了,我却被幕布诓了下(没预料到),感到有些诧异(图1)。 看到幕后有个靠在墙上的破木板屏风,我便用同样的力量推去,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屏风被掌推出了一个大洞(图2)。 【结论】 这一事物现象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 “柔处则无着力点。”这时使我联想起了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时,要想使对方推来之力消失,我被推部位就必须像悬垂的布帘一样松柔。只有松柔了,对方推来之掌才没有着力点;没有了着力点,我被推部位就不会受力。这也就是太极推手里一再强调身体要松柔的道理,太极推手的柔化原理就来源于此。 【启迪】 由上述事物现象可以看出,在太极推手时,身体若放松不下来,很僵硬,当对方的手掌推来时,就会像那块靠着墙的破屏风一样,使对方的掌有了着力点,被推的身体就会受力,一旦受力就会出现像靠墙的屏风被推一样的结果,不是被推伤就是被推倒或被推出。因此进行太极推手时,身体定要保持松柔。 【运用】之一 当对方用右手推住我左胸部时,我先用力承住对方推来之力(图3)。随着对方继续推来之力,我左胸向后、向上柔化卸对方推来之力(图4)。随着我之柔化向后上之劲,对方会有推空、身体有被上提的感觉,失去了着力点,断掉了脚下之根,站立不稳,失去身体平衡(图5)。 【分析】 对方用大力推来,我左胸的柔化使对方右掌失掉了着力点。这与掌推悬挂布帘道理一样,自然会使对方右掌有落空的感觉。假若左胸不化劲,硬是承接来劲,定会出现掌推屏风的结果。 【运用】之二 对方用右掌按住我左胸,向左前加力推之;我先用左胸部承住对方推来之力(图6)。当对方继续加力推我左胸时,我随其来劲向后、向右吞旋吸化之(图7)。对方右掌向我身体右外侧偏去,而失去着力点,使脚下根断,身体失去平衡(图8)。 【分析】 对方用大力从我左胸向我中线加力,欲将我推出。我先是承住其劲,然后随其劲吞旋吸化其来力。对方之劲没地方使了,着力点失去,则破坏了身体平衡。这与掌推垂悬的布帘之理没有两样。同一道理,假若左胸不旋转吸化对方推来之劲,硬是承接的话,定会出现掌推屏风的结果。 二、立木与面袋的启示——柔则稳固硬易倾 【物象】 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平整的地面上立一圆木和放一面袋,面袋与圆木同粗同高,圆木和面袋形状与大小一样,只是面袋比圆木柔软些。我用同样大小的力量向两个同样的部位推去,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当手掌轻轻推到圆木上时,站立的圆木应掌而倾倒(图9);当手掌推到面袋上时,站立的面袋却仍然稳固地站立在那里,没有倾倒,只是应手之处凹了过去,面袋变了形(图10)。 【结论】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那就是: “柔则稳固硬易倾。”用手推站立的圆木,圆木应掌立即倾跌,这是由于圆木比较僵硬,推在站立圆木之上的力,则作用于圆木的整体,也就是说,力作用在僵硬的圆木上,整个圆木都在受力,这样就会使圆木产生拔根(与地面的接触面)倾倒的结果;用手推站立的面袋,面袋只是变形,而不倾倒,这就是由于面袋松软,应掌随力而变,消化了外来的力量,只是变化了局部,而根部(与地面的接触面)却不受力,所以它仍能稳立于地面,而不易倾跌。 【启迪】 上述结论启发我们:在太极推手时,身体要松柔似面袋,而不能僵硬像圆木。只有这样才能化除对方的来力,才能不跌不倒,而取得胜利。 【运用】之一 我前上右脚一大步,用两手控住对方两手,向其胸部推去;当对方感到我的推力时,对方用力向前抵抗我之推去之力(图11)。我承住对方之抗力继续加力,冲突其力的阻挡,使推去之力作用于对方之身(图12)。我继续加力,将对方推出,使之跌倒与地(图13)。 【分析】 当我向对方推出时,对方用力阻挡我力,这时对方用力的身体则出现僵硬,使我两手有了着力点,推力完全作用于对方身上。这与推击在竖立的圆木上一样,自然会被推倒了。假若我掌推击对方,其随我之劲放松身体吞身吸化我之推力,我自然与推在面袋上不会有两样了。 【运用】之二 我于对方身体右侧,右手从其腋内穿出控住其右大臂,左手控住其右前臂向其后反拧,将对方整体控住;对方用力反我之劲,想解脱我的控制(图14)。对方反抗之劲,使其身僵硬;我趁其身体僵硬之际,两手用力向前推对方身体右侧部,使力作用于其身(图15)。 对方身体受我力的冲击,脚下之根被断,身位被夺,向左侧飞出倒地(图16)。 【分析】 对方在反抗时,身体产生僵劲,使我之力有了着力点,推去的力全部作用于其身,对方自然就像竖立的圆木一样,应力而倾了。假若对方随我之劲,突然放松身体,把我推去之力卸掉,那我的推力就会与推在面袋上一样,很难发挥作用,很难出现推倒对方的效果。 三、撬棒拔棉材的启示——柔根固硬根易拔 【物象】 苏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产棉区,每到秋末种麦季节,这里的农民就忙着把棉材拔了腾出地来种麦子,他们拔棉材有种自制的工具,叫“撬棒”。这种撬棒很简单,就是在一米左右长、一把粗的木棒的前端1/3处安装上一铁钩即成。使用时用钩子勾住棉材的主干部,撬棒的前头抵着地,手向上提抬把端,棉材即可连根拔出,很省力。其原理是利用了杠杆原理,加长了动力臂,由于棉材的干是木质的,较硬,钩子一勾,即可别挂住,提拉撬棒时,整个棉材受力,所以可连根拔出(图17)。有时候也出现拔不出的情况,什么情况下拔不出呢?若遇到较嫩的棉材(即还没长成,干部没能形成木质的),或者棉材木质部断了皮连着的,就很难用撬棒拔出,这样的棉材一拔,它就会顺着钩子滑脱,而无法上撬(图18)。这是因为这样的两种棉材太软,撬棒无着力处,棉材不受力,不受上撬力的棉材根,自然就无法拔出。 【结论】 这种拔棉材的现象,又给我们太极推手一个很大的启发。太极推手时,若想把对方推出或推倒,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把对方的根去掉,这样才能实现把对方推出或推倒的目的。什么情况下才能去掉对方的根呢?拔棉材的现象告诉了我们,当对方身体僵硬时,对方的根最容易被拔掉。当我两臂插入对方两腋下时,若对方身体僵硬,两臂用力夹我两臂,而我臂这时就成了拔棉材的撬棒,两脚蹬地,身体向上撑,上抬大臂,即可将对方之根拔掉,这时再偏打对方必倒。这种方法就是撬棒的原理。在太极推手中,若要让撬棒原理无法运用生效,只有一法。那就是,当对方两臂伸我两腋下时,我两臂及全身放松,使对方之臂无法别我的臂腋,他就没了着力点,对方之臂即使伸入我的腋下,也不能形成撬棒,我身就不会受力,脚下的根部就稳,就不会被摔倒,这与撬棒拔嫩棉材或木质断了的棉材一样,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这就说明:“柔根固,硬根易拔。” 【启迪】 在推手中拔对方之根,要在对方僵硬时,充分运用撬棒原理才能奏效;若是对方运用撬棒原理时,我应尽量放松,否则必然受制。 【运用】之一 我从对方正面,用两手臂从对方两腋下穿进,控制住对方:这时对方两臂紧夹,身体下坠,阻抗我两臂上提(图19)。 我两脚蹬地,身体上撑,两臂上提,拔起对方两足之根,将对方提起,向右侧偏摔(图20)。对方悬于空中,失去自控,只能任我所摔,进而摔于我右侧后方(图21)。 【分析】 对方为了阻抗我两臂的上提,一边紧夹我两臂,一边向下坠身,这样使整个身体就僵硬了起来,使我两臂有了着力点,我上提之力全部作用于其身,自然像拔棉材似地将对方连根拔起了。假如对方随我上提之劲两臂扬起放松,使我两臂上提失去了上提之把,没了着力点,这就会使我像拔断了木质、只连皮的棉材没了区别,很难将对方提起摔出了。 【运用】之二 我由对方正面,两腿稍屈,蹲身用两臂将对方两臂及两腰侧夹抱住;对方为了解脱我的夹抱,两臂用力向上抽提(图22)。我趁对方两臂向上抽提之劲,借力两脚蹬地,两腿上撑,身体上引,将对方两足连根拔起(图23),向右侧偏身摔击对方,将对方摔于地面(图24)。 【分析】】 当我两臂夹控住对方时,对方想解脱,两臂用力向上抽提,这时其两臂用力则使身体僵硬,并有向上的力。这正是我所想要的,因对方僵硬,我就像拔棉材似地极易将对方连根拔起,同时还可借其上提之力。假若对方两臂外撑,突然放松,向下向前从我两腋下穿出,反而可反控于我。对方放松我两臂则无着点,想向上提对方就很难实现了。这就如拔无木质只连皮的棉材无异样了。 四、弓箭弓绷现象的启示——蓄劲身绷五张弓 〔物象〕我们都知道要使弓箭射得远,就必须使弓拉开使弦绷紧,弓拉得越开,弦的反弹力就越强,箭就射得越远(图25、26)。 〔结论〕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人体发劲也要像弓箭之弓一样,发劲之前,身体就必蓄力。怎样才能蓄力呢?从弓箭之弓现象可知,身体也要像弓那样收缩,将身体收缩得越小,身体向外发放的劲就越大。怎样将身体“缩小”呢?这里要求身体要具备五张弓,即两腿弯成两张弓,躯干(即腰)要弯成一张弓,两臂要弯成两张弓,这样全身就具备了五张弓。这五张弓收缩得越紧,也就是身体收缩得越小,向外发放的劲就会越大,将身体五弓收缩紧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 〔启迪〕在太极推手过程中,身体始终要具备五张弓,要做到能随时发放;练功过程中,要注重低桩(缩小身体)的训练,因而在拙著《太极推手秘传》与《太极推手绝技》两书中,都将低桩训练放在首位,其道理就源于此。 〔运用〕之一 我右脚前上一步,两腿屈膝稍下蹲,腰背稍弓,两手屈肘向前按住对方腹部,尽量贴近对方,使劲储足(图27)。两脚蹬地,两腿挺撑,腰背向前挺倾,两掌前推(图28)。两掌继续加力,两掌向前上推送,将对方推送飞出(图29)。 〔分析〕欲推击对方时,两腿屈、腰屈、两臂屈,使身体形成五张弓,将劲储足,然后两脚蹬地,使两腿、腰、两臂挺伸,使力由两足到两腿、腰、两臂至两手,将力像放箭一样放出,作用在对方身上。身体五张弓收缩得越紧,身体缩得越小,越贴紧对方,所产生的势能就越大,发出的力则越大。假若直身站与对方的距离也远,这样产生的势能就不会大,作用在对方身上的力就小。就像开弓开得小一样,射出的箭就没力,射得也近。 〔运用〕之二 我右脚前上一步,两腿屈膝稍下蹲,腰背稍弓,两手屈肘向前按住对方胸部,尽量贴近对方(图30)。不停,两脚蹬地,两腿挺撑,腰背向前倾挺,两掌前推(图31)。两掌继续加力,两掌向前上推送,将对方发放飞出(图32)。 〔分析〕推对方时身体要形成五张弓,将劲储足,然后两脚蹬地,使两腿、腰、两臂挺伸,使力由两足发到两手,将力像放箭一样放出,作用在对方身上,将对方发放出去。假若直身站于对方前面,离对方也远,这样就不会产生大的势能。就像弓末开开一样,射出的箭就无力,也难将对方发远。 五、弹簧缩张现象的启示——发劲如弹簧绷弹 〔物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将弹簧用力压紧,去掉外力后,弹簧就会舒张绷弹而开。把弹簧压缩得越紧,弹簧反弹的力量就越大(图33、34)。 〔结论〕弹簧弹开的过程,是弹簧由缩小到扩张的过程。弹簧的这一绷弹扩张的现象,给太极推手发劲一个很大的启示。在太极推手中,发劲前身体要尽量缩小,站成低桩,将身体五弓收紧。发劲时身体就要像弹簧绷弹扩张一样,要尽量地舒张,使身体由小变大,由低桩势变为高桩势,也就是将身体由紧变松。这样才能将蓄的劲发放出来,从而产生一定的势能。这样发出的劲才像弹簧绷弹扩张、像射出的满弦之箭一样,力大无比,无坚不摧,才能将对方推倒或发放出去。 〔启迪〕在太极推手中要发劲如绷簧扩张,似射箭离弦。 〔运用〕之一 我右脚前上一步,贴近对方,屈腿、弓腰、屈臂,将身体收紧蓄劲,两手向前按住对方腹部(图35)。两脚蹬地,展身放大,使力爆发,力由两脚顺畅达于两手前推对方(图36)。两掌继续加力,两掌向前上推送,将对方推送飞出(图37)。 〔分析〕欲推击对方时,要屈腿、弓腰、屈臂,尽量缩小身体,发力推击对方时要尽量展身,将力吐尽作用于对方,将对方推飞。正如弹簧压得越紧,弹力就越大。假若推对方前不屈腿、弓身、屈臂,就像压缩不紧的弹簧弹力就小一样,产生的爆发力就小,就难将对方推出。 〔运用〕之二 我右脚前上一步,贴近对方,屈腿、弓腰、屈臂,将身体收紧蓄劲,两手向前按住对方胸部(图38)。两脚蹬地,放大身体,使力爆发,力由两脚顺畅达于两手前推对方(图39)。两掌继续加力,两掌向前上推送,将对方推送飞出(图40)。 〔分析〕推对方前要尽量将身体缩小,这样才能像弹簧似的产生更大的弹力,才能将对方发得更远。假若不缩小身体,势能就小,像没用力压的弹簧,就没大的弹力,就难将对方发远。 六、顶门杠的启示——倾斜力在推手中的应用 〔物象〕在平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使门能够关得牢固,往往会拿一根杠子,在门后斜撑抵住。这种用与地平面构成45度角的斜撑顶门杠顶住的门就是牢固,从外面很难推开(图41)。 我们再做个实验,若改变顶门杠的顶门角度,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将顶门杠竖直靠在门后,这时的顶门杠没有一点支撑力,所以门轻轻一推就开了;若我们再改变一下顶门杠的角度,使顶门杠与地面平行抵住门,从外面推门,也是轻轻一推就会被推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只是竖直靠在门后的顶门杠,两端都没有支撑点,没有一点支撑力,所以不用费力就可把门推开;与地面平行抵住门的顶门杠,只是一端低住了门,另一端并没有支撑点,这样顶门仍没有支撑力,只是靠顶门杠自身的重量和杠子与地的摩擦力顶住门,只要用上大于顶门杠重量及其与地面的摩擦力的劲,就可很容易地把门推开。 〔结论〕通过物象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用斜撑45度角的顶门杠顶门最牢固的结论。 〔启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太极推手时,只有在身体向前倾斜(身体倾斜角度与地面夹角成45度)时,撑力(太极推手里称“掤劲”)最大,这与顶门杠顶门的原理是一致的。将身体向前倾斜站立,这样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掤劲大,对方推我困难;身体若是直立的,则不然,一推就动,掤劲极小。二是不易被对方推得向后超出身体重心。在推手时,即使对方将我推动,根据对方两臂的长度,我向后的距离大,身体不会超过身体重心;这时身体若不是向前倾斜站立,而是正直站立的,对方稍推我身体就会向后而超过身体重心,超出身体重心身体就会摔倒。当身体向前倾斜站立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三是我的身体重量就会向前搭落在对方身上,使对方承载我的上身体重,加大对方承受负担,从而无力从事其他活动和施展技法,只能被动地受我所致。由以上看来,在太极推手双方搭手或互推中,应将身体前倾站立,不应直立,更不可后仰身站立。 有人对这种要求提出了质疑,认为太极推手时,身体向前倾斜站立,有失太极拳对“身体中正,不偏不倚”的要领要求;还有人认为,太极推手时,身体向前倾斜站立,对方后退而引之,自己容易向前跌倒。实际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要知道,人的运动向前总比向后的多,人向前运动要比向后运动方便得多,快捷得多。若对方想利用我前倾的力而后退引摔我,他无论怎么向后退,也不会有我向前进得快。他不但引不倒我,我反而要向前顺劲靠撞他,将他撞倒后摔倒地。我说的这段话你若不信,你可立马试一试,看看是他退得快还是你进得快,是你倒还是他倒。你试过立马就会明白的,立马就会认为我说的是对的。因为这是我多次实践证明过了的。因此,在太极推手时,你可尽管大胆地向前倾斜站立就是了,只要你这样做了,就决定你已赢大半了。 〔运用〕当对方前上右脚一步,用两手向我胸部推来时(图42),我两手固住对方两腕,身体迅速向前倾(图43)。对方两手向我继续用力推击;我上体继续向前倾压,使对方无法将我推动(图44)。 〔分析〕对方推我时,我身体向前倾压,就像顶门杠似的运用倾斜力顶住了对方,所以对方很难将我推动。 七、重物推移的启示——发放需斜上45度推 〔物象〕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如下现象:当需要搬动一重物时,若我们对一个重物,只向上用力搬提,这一重物只会离开地面,而位置不会改变(图45);当我们从重物的一侧,用大于重物本身的重量和其与地面的摩擦力的力,向前或向前下推这一重物时,重物不会离开地面,但能改变重物的位置(即移动重物)(图46、47); 当我们从重物的一侧,用等于重物本身重量的力,向前上(用力方向与地平面的夹角45度角)推这一重物时,重物不仅能离开地面,而且还能改变重物的位置(即使重物飞出原来的位置)(图48、49)。 〔结论〕由以上这三种情况可以看出,用力方向不同,对重物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前二种情况都不是太极推手所需要的效果。在太极推手中,若是运用第一种情况,只能将对方提起,只能起到断对方之根的作用,而不能将对方推出,也不能将对方打倒;若是运用第二种情况,就不能断掉对方之根,虽能将对方推出,但也比较费力,这时必须用大于克服对方体重的力量才能出现一定的效果,往往效果也不会太好;若是运用第三种情况,就会出现奇特的效果,这样不仅能断掉对方的根,还能将对方推出或推飞(即发放出去),且省力,还不用费大劲。事实告诉我们发放需要斜上45度角推送。 〔启迪〕在太极推手中,若要发放对方,推对方的力向必须掌握好,就是要向前上(推力的方向与地平面的夹角要成45度)发劲推送,这样才能出现“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发人如弹丸,打人如挂画”的效果。 〔运用〕之一 我右脚前上一步,由对方正前方,两手臂从对方两腋下穿过(图50)。两脚蹬地,两腿上撑,两臂上提,将对方连根拔起(图51),不停,我向左偏身,将对方向左侧摔于地(图52)。 〔分析〕向上用力可将对方提起,离开地面。假若不偏身,向下放,对方仍然会站回原地。所以在推手时不能像提桶一样,只有将对方提起并偏身摔,才能将对方摔倒。 〔运用〕之二 我右脚前上一步,两手推住对方腹部(图53),不停,我两手向前继续用力推击对方(图54),将对方推倒后摔于地(图55)。 〔分析〕两手向前用力推对方腹部,这是一种向前的推力,所以只能将对方推倒,而不能将其推飞。 〔运用〕之三 我右脚前上一步,两手固住对方两大臂(图56),不停,我两手继续向前、向上斜向用力推击对方(图57),使对方两脚根断,身体腾空向后飞出(图58)。 〔分析〕两手推对方大臂时给对方以向前、向上的斜力,因此,不仅能将对方掀起,还可将对方推向远方,产生被发放飞出的效果。 以上仅仅是举的几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还有很多自然现象,能启发、帮助我们理解和感悟太极推手,使技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提高。我们学习太极推手不仅要向书本学习(间接学习别人的经验),还应向大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直接学习,个人亲身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太极推手感悟得更深,才能使自己的太极推手技艺更精、更高。 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