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三两(9克),甘草三两(炙)(9克),白术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 【用法】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服后喝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主治】霍乱病,呕吐泄利,寒多不饮水者。 【方解】人参、甘草和阴,白术、干姜和阳,阴阳相和,则各症自愈。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枝12克;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6克;下多者,还用白术;悸者,加茯苓6克;渴欲得水者,加白术与先前共15克;腹中痛者,加人参与先前共15克;寒者,加干姜与先前共15克;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3克。 脐上筑者,是心阳虚而肾水上逆则筑动,有水气凌心之势,故去健脾之白术,加桂枝温通心阳、化水气而降筑动。 吐者,是胃气上逆,故去白术之燥升,加生姜以止呕。 下利重者,是脾阳不升,故用白术,即原方不动。 心悸者,为水气凌心,加茯苓利水以养心气。 渴欲饮水而又下利,是脾阳不升,津不上输,故重用白术,以健脾运。 腹痛喜温喜按,是内虚,故重用人参,以补中益气。 恶寒、肢冷、脉沉细者,为寒甚,故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腹满,为阳虚寒凝,故去白术之壅补,加附子辛热,以助阳散寒,阳得助则寒凝自散。 应用 1.口多涎 口多涎是脾虚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脉上溢于口中,故涎多。治疗时,用本方加重白术量,振奋脾阳。脾阳得振,则水津四布,而无上溢之患,则多涎自愈。 2.咽痛 咽痛若伴有胃纳不佳、遇寒加重、大便溏稀等症者,用本方加桔梗,一治脾胃虚寒,二升提肺气以治咽痛取脾脉连舌本之意。 3.手心发痒、脱皮 手心发痒、脱皮,是风湿之邪为患。脾恶湿又主四肢,今脾为湿困,阳气不能充于四末,湿与风合则发痒脱皮。治疗时,用本方白术易苍术以增强燥湿之功,再加防风以驱风邪。湿去风驱,其症自愈。 4.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引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故形成虚寒。症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若见舌苔黄者,是脾不散精,不能上荣郁而成热所致,可用本方加黄连,以清热燥湿;若伴有大便干燥者是精不荣于下之故,可用本方加大黄以通之。 5.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阑尾部位之炎症。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则虚。大肠为阳明而本方为太阴之主方,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前人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若症见右下腹部隐痛,时好时愈,按之局部有硬块者,用本方加牡丹皮、桃仁,以补虚兼活血化瘀,其病可愈。 6.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腹泻缠绵不愈。若他药又无效时,用本方加赤石脂、茯苓,以理中焦、固滑脱、利小便。中焦得理,滑脱得固,清浊得分,则诸症自愈。 7.白带过多 白带,是湿邪为患。脾主湿,脾为湿困,不能散精,则湿邪下注而为白带。故治疗时,用本方加重白术量以增强燥湿之力,再加茯苓以淡渗湿邪,其带自调。 8.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中气下陷之故,中气即脾气。故用本方以补中气,再加肉桂以温肾阳。脾气得补而能举,肾阳得温而能升,则脱垂之症自愈。 9.吐血 吐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是脾气虚,脾不统血所致。症见吐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伴有胃痛等症,脉芤甚则可出现革脉,出现革脉者为重危症之脉象。治疗时,用本方干姜易炮姜,变辛温为苦温,以利止血。 10.单腹胀 单腹胀可有全腹胀、脘腹胀、脐周胀和小腹胀之不同。《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病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此处所指是气为病,中空无物,而胀在小腹者,可用本方去白术之壅滞,加肉桂、附子以温化下焦,使气机疏通,则腹胀可消。 病案举例 张某,女,68岁,河北省人,省地质局家属。 1980年4月12日初诊。患者腹泻,日四五次,已半年余。为稀便,不伴有腹痛,内无脓血,食油腻食物后腹泻尤甚。经粪便检查无异常发现。舌淡苔薄白,脉疲缓。辨证为脾阳虚兼下焦滑脱之证。 方用本方加味治疗: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甘草9克,赤石脂12克,茯苓12克。水煎分二次服,六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六剂后,腹泻止,但自感小腹发胀诊其脉缓而不疲。故改用本方加肉桂3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三诊:患者上药三剂后,腹胀消失,再无不适之感。停药观察数月,再未复发。 按 腹泻治法,仲景有三:一理中焦,二固下焦滑脱,三利小便。本方组成,为三法合用,故用之获效甚速。余子临床中,对虚证之腹泻缠绵难愈者,常屡用屡验。 《方新用:临床“一通百通”的奥秘》,权依经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