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一节 温中散寒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十一节 温中散寒法 . [概述] 温中散寒法,是根据“寒者温之”的理论而立法。 中焦虚寒是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以呕吐、泻利,脘腹疼痛,得 温稍减,苔白不渴,脉沉迟,或弦紧为主要见证。故临床常选用 干姜,吴茱萸、良姜、生姜、甘松、蜀椒等温中散寒药物与党参、 黄芪、白术、砂仁、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配伍组成温中散寒方剂, 以治脾胃虚寒证。俾使中阳复、寒邪散而病可除。 [常用方剂]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汤又名人参汤。本方由党参9克、干姜,焦白术各6克, 炙甘草3克组成。功能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所致之 腹痛、泄泻、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质淡白,脉沉细或沉 迟, 以及胸痹心胃同病之证。 本方证属于脾胃虚寒所致。治宜温中散寒,健脾胃以复升降. 故方以党参补脾胃元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甘草健脾益胃, 俾中焦得温,则寒邪自去,而腹痛除,泄泻止,升降复,腹满除。 (主治病证] 1.脾胃虚寒(消化性溃疡) 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病除脾胃虚弱、脾虚血瘀、胃阴不足, 肝胃不和等证型外,脾胃虚寒则是其常见证型。其证胃脘隐痛, 多在气候交接转凉时易于复发,得温痛减,纳谷不香,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少力或沉迟。缘由脾阳不振,寒气内滞所致。治 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倘若兼有气滞者, 加佛手,厚朴、香附等,温中理气;呕恶者,加姜半夏、竹茹、 苏梗、茯苓,生姜和胃降逆止呕,泛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 象贝母、煆龙骨、煆牡蛎以止酸,纳呆便溏者,加炒神曲、焦山 楂、淮山药、煨木香等消导健脾。 2。中寒泄泻 中寒泄泻,除腹痛肠鸣,大便频,舌质淡白,脉沉或迟外, 常伴畏寒肢冷,尤以脘腹局部恶寒为甚。宜温中散寒,涩肠止泻。 用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熟附片。盖理中者,实以燮理之功也, 予中焦之阳,另可加肉桂、补骨脂等温肾药,引药入肾,激越肾 阳,火能生土,有利驱逐阴寒之邪。 3.虚寒痢疾 虚寒痢疾之发生,多由湿热痢疾失治或过用苦寒清利而来, 亦有为平素恣食生冷,寒湿内盛,或啖不沽食物,伤寒脾胃,损 及脾阳而成者。 本病表现以下痢腹痛,大便稀薄,食少神疲,四肢不温,畏 寒怕冷,甚则滑脱不禁,舌苔白滑,脉沉细弱为主证。治宜温中 散寒,收涩固脱。桂附理中汤加木香、肉蔻,白芍等。若兼脾气 下陷,导致脱肛,加升麻,柴胡,黄芪补气升提。 4.中寒眩晕 中寒眩晕多由脾阳不足,升降失司,水不化气,阴寒内盛, 浊气上扰所致。治宜温补中阳,促使气化,调整气机升降,眩晕 自愈。方用哎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加减治之。 盖甘草干姜汤,乃仲景为肺痿虚寒证而设,何以能治脾阳虚 弱,寒湿眩晕?因干姜温中,甘草补中,甘辛合用,恢复中阳, 中阳得振,寒水自化,阴寒悉除,升降有权,眩晕自能除矣。丹 波元简所云。此证虽云肺中冷,其源未尝不由胃阳虚乏。也即此 谓。 5.虚寒头痛 虚寒头痛,以头痛为主,甚则头痛如劈,常伴恶心,心悸、 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中焦虚寒之象。应予温中散寒,吴茱萸汤 加减可获效。如治张女,43岁,会计。头痛反复发作,记忆力减 退长达7年之久。证见痛苦面容,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双侧头 痛,恶心欲呕,心悸,畏寒,纳差,难寐。舌质淡,苔白微腻, 脉弦缓。脉怔分析,乃中焦虚寒,痰浊阻络所致。拟温中散寒, 渗湿降浊法。药用干姜、陈皮、桂枝、炙甘草各6克,吴茱萸, 生姜、半夏各9克,川芎18克,焦白术15克,茯苓24克,合欢皮工2 克。连进3剂,头痛减半,恶心消失,能食入睡。原方继进3剂, , 多年头疾获愈。 6.阳虚痿蹙 痿蹙之作,多因于热,而临床又以肺热叶焦为其主要因素, 然亦有不因热致痿者。张景岳说:“观所列五脏证,皆言为热,而 五脏之证,又总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形成痿症。”“此生火 者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亦有之。”故中阳不足,元气不支,寒湿 入侵,筋脉不利,亦可致痿。 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宗<内经》之旨,从阳明,从火,从 湿,从阴虚者多,然从阴寒,从阳虚者甚少。若一概从火论治, 则阳亏上衰者而不适宜,故当辨寒热之深浅,虚实之真假,阳明 之偏胜以施治,庶得治痿之法矣。故对于阳虚痿蹙当温运中焦为 法。常用药物如干姜、桂枝、熟附片、党参、焦白术、淮山药、 淮牛膝、细辛、甘草、谷芽等。待中阳恢复,又宜酌加鸡血藤、 杜仲、木瓜,地龙、蚕砂、当归、白芍等养血通络,强筋壮骨之 品。笔者曾用以上药作散剂,治疗一双下肢阳虚痿蹙的男性患孩, 10岁,前后服用散药二料(约三个月量),终使患儿双下肢功能恢 复,能起立步行。 7.蛔厥 蛔厥之病,突发脘腹剧痛,按之有块,甚则汗出肢冷,呕吐 蛔虫。《伤寒论》云;“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静者,而复时烦 者,此脏寒,烷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吐,又烦者, 蛇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烷。”治宜温中散寒,补虚安蛔。乌梅丸 加减。无寒去桂附,正气未虚者去人参,当归;腹痛甚者加木香, 炒川楝行气止痛,大便秘者加槟榔、枳实、元明粉,攻下通便。 亦可用理中汤加乌梅、炒川楝、槟榔、吴芋、附片、榧子、炙甘 草、蜀椒等。 8.阳虚口疮 脾阳不足,元气下流,阴火上冲,可致口腔溃疡,谓之阳虚 口疮。宜理中汤温阳降火,切不可投以寒凉。《丹溪心法》云:“口 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用理中汤。”即此之谓也。 9。阳虚便秘 阳虚便秘,与大肠传导失常相关。大腹属脾,肠乃脾胃所统。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寒性凝滞,运化力弱,大便失去传导,清 浊相混,雍塞肠道,遂致便秘。李东垣云:“脾既病,则其胃不能 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本病的治疗,忌清里攻下,禁三承气汤之类,亦不宜甘寒润 下,若用之,则如雪上加霜,更伤正气,其秘益甚。帷振奋中阳, 健运中焦,腑气得降,大便自通。诚如章虚谷说:“此当补阳以生 阴,非可通利以开始也。”方用理中汤加味。笔者曾以自拟自制温 补脾胃的脾胃通幽汤治疗本病38例,确有卓效。 1o.虚寒痛经. 痛经,乃妇科之常见病症。临床上以瘀、滞、寒、虚作为辩 证论治的依据。因于虚者,脾肾阳虚也。盖冲任起于胞宫,隶属 阳明。阳明者,胃也,脾之与胃,互为表里。脾阳虚弱,肾阳不 足,.胞官失温,血液运行不畅,经行疼痛作矣。笔者常以甘草干 姜汤加炒白芍、益母草、炒艾叶,鹿角胶治疗本病,投之有效。 [临症心得) 温中散寒法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常用方法。笔 者认为,本法不仅能治疗中焦虚寒证,还可以治疗中焦虚寒所致 其他脏腑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眩晕,慢脾风, 慢惊风、胸痹,妊娠呕吐,痛经等,常用方剂是理中汤。 理中汤是一健胃方剂,临床应用加减颇多。如本方加附子, 名“附子理中汤”。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心痛吐利,转筋等证. 本方加肉桂、附子,名“附桂理中汤”。则温阳祛寒之力更大。本 方加丁香、白蔻,名“丁蔻理中汤”.治虚寒反胃,效果尤好。本 方加茯苓,半夏,名“理中化痰汤”,治脾胃阳虚,中焦失运,聚 湿生痰,痰饮内停之证。本方加枳实、茯苓,炼蜜为丸,为“枳 实理中丸”。治虚寒痞满,饮留中焦,虚寒腹痛之证,具有理中焦, 遂痰饮,止腹痛之效。本方去甘草,加蜀椒、乌梅,茯苓,名“理 中安蛔汤”。治脾胃虚寒,兼蛔虫腹痛。本方加膏皮,陈皮,名“治 中汤”。治冷食积滞。本方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抬中焦虚 寒,大便溏泻,日久不愈者良。本方合五苓散,名“理苓汤”。治 脾胃阳虚,食滞喘胀,水肿,小便不利之证。本方加黄连、吴茱 萸,名“连理汤”。治脾胃虚寒,呕吐吞酸证,本方加茵陈,名“疏 黄散”.治寒湿发黄。本方加阿胶、艾叶,当归、黄芪,名“胶艾 理中汤”。治脾胃虚寒,便血良效。本方加半夏,茯苓,陈皮,细 辛、五味子,名“加味理中汤”。治脾胃虚寒,咳嗽证。本方加黄 连、吴莱荑,名“连萸理中汤”。治溃疡病,寒热锴杂证.笔者体 会,连萸理申汤再加黄芪15~30克,对虚寒性消化性溃疡,伴四 肢乏力,少气懒言者,每可获效。由上可见,一个方剂随主治证 候不同而适当加减,可以扩大治疗范围。前人谓经方不可加减, 不可拘其说也。 使用温中散寒法,还需提及的是以虚寒为病机要点。笔者体 会。气虚而阳末虚者,绝不可用温阳药,若用之,不仅不能补气, 反而伤气。正如《内经》所谓的“壮火食气”,亦与此有关,因而尹 如当用四君,则绝不可妄用理中。若阳虚者,在用温阳药之外. 可加入补气之品,有相得益彰之妙。因为,“阳虚者。其气必虚” 之故也,所以加入补气药疗效更好,这从古方中可以找到不少佐 证。如附子理中汤,除用温燥大热的附子,干姜外,同时又用了 。甘温。的党参、甘草。理中汤自身也是以干姜温阳散寒,配以党 参、白术健脾益气。可是,益气与温阳治法不同,用药有异。也 只有辨证清楚,诊断明确,立法对路,用药才能恰到好处,这也 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