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研脾胃虚寒基础方理中丸

 老玉米棒 2018-08-14
GIF

理中丸之我见


理中丸是张仲景的方子,来自《伤寒论》,讲解的难度很高,因其理法方药相当经典,该方是中医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经典名方。晚生不才,试图研究理中丸,并予以临床,每每效果颇佳,遂感叹仲景之方,药简力专,医理深奥,疑难杂症往往数剂而愈。通过研习经典,更加坚定了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仰。


方药组成与服法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生白术各三两

——《伤寒论》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粉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 效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歌

【方剂歌诀】:

理中丸主理中乡,术草人参与干姜,

吐利腹痛寒气盛,或加附子是扶阳。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1

记 忆

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干姜即成理中丸。


主 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何为中焦虚寒

中焦虚寒是指脾胃阳气亏虚,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脘腹冷痛,喜温善按,食少便溏,畏冷肢凉等证候。

主要表现胃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纳食减少,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等。


方 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

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中焦脾胃虚寒所致。

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

以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补并用,温中健脾。

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

炙甘草与诸药等量,其意有三:

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

二为缓急止痛;

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四药配伍,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

本方为治疗中焦虚寒之主方,凡中焦脾胃虚寒所致之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多涎唾、久久不已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是异病同治之典范。


病 机

原 文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理中丸常见症状

呕吐(呕吐物多有未消化之物,无热时无较大臭味)

下利(腹泻常见下利稀烂大便,一日可多次腹泻,无臭且夹杂未消化物)

胃脘部、腹部冷痛

喜唾

胸腹满闷、纳差

同时兼见精神不振、乏力、面色无华、喜热饮等阴寒症状

胃痛常兼呕吐,腹痛常兼腹泻

两者均为冷痛,常得温则减,用手轻揉亦能有所缓解,从体态上,患者多喜蜷缩的姿势。

等等其他症状

何为吐,中气虚寒,胃土之气上逆,而作吐;

何为泻,脾土之气下陷,而作泻也。

鉴别:

寒呕应与吴茱萸汤相区分:

吴茱萸汤之呕常为呕吐清水涎沫,绵绵不绝,常伴吞酸嘈杂,其气逆之象比理中丸更盛。

古籍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理中丸方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病属虚证,虚则补之,故以人参为臣,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

脾为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又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是为佐药。

甘草蜜炙,性温具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纵观全方,药仅四味,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

药少力专,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健运如常,中焦虚寒诸证自然可除。

正如程应旄所说:“理中者,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

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力强,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

《伤寒明理论》: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

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

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动,是以白术为臣;

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

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

《医方考》:寒者温之,故用干姜之辛热;邪之凑也,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

《医方考》:“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便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缭乱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古方选注》: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阴阳也。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仲景立论,中焦热则主五苓以治太阳;中焦寒,则主理中以治太阴,治阳用散,治阴用丸,皆不及于汤,恐汤性易输易化,无留恋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参、甘草甘以和明也,白术、干姜辛以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方药加减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

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

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

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白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饮水者,加白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疼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妇人白带过多,少腹虚冷者,加山药;

冲任虚寒不孕者,加桂枝、吴茱萸;

虚寒病呕吐酸水不止者,加黄连,乌贼骨;

脾胃虚弱之寒喘者加茯苓、桂枝、半夏;

冠心病属寒凝心脉、脾胃虚寒者,加小红参,加附子、阿胶。

医案举隅

吴利君医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周某,女,52岁,1982年10月8日初诊。诉间发心悸,气促,伴呕吐·5年,曾在某医院经心电图等检查,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服西药效果不佳。近5月来因受凉后复发心悸、气促,神疲乏力,纳差,呕吐较剧,大便稀,1日2次,小便正常。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胃虚寒,心阳不足。治以健脾益气,温中助阳止呕。方投理中汤加桂枝:

人参15克,白朮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服5剂后呕吐减轻,心悸气促好转。守方再服10剂,心悸、气促、呕吐消失,食欲增加。嘱继服原方5剂调理善后,半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太阴证(二十三):

属性: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而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 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

论曰。予见世医论伤寒。但称阴证阳证。盖仲景有三阴三阳。就一证中又有偏胜多寡。须是分明辩质。在何经络。方与证候相应。用药有准。且如太阴少阴。就阴证中。自有补泻。岂可止谓之阴证也哉。

俞长荣医案:黄某,女三十五岁。患水肿病新瘥,面部仍有轻微浮肿,面色淡黄,唇色不荣。近日胃脘作痛,绵绵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脉象沉涩,舌白而干。我拟理中汤一剂,方用:党参12克,白朮9克,干姜6克,炙草9克。

次日复诊,大便已通,口舌转润,胃脘痛随之而减,遂与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俞长荣《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如是说:“此证乃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输,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阴里虚寒,而非阳明里实热证。从患者以往病史及当前面色、脉象可知。其痛绵绵不休,腹无鞭结,不拒按,是虚痛。故用理中汤温中健脾,使脾阳振奋,津液得行,所有症状即可解除。”

杨志一医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李某某,男,34岁。腹痛里急,下痢赤白,每日三四次。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脉象细弱,舌苔薄白。此太阴寒痢,仿东垣法,以理中汤加枳实温中导滞。处方:西党参9克,白朮9克,炮姜9克,炙草4.5克,枳实6克。

3剂后腹痛下利已止,大便正常,饮食较好,但手足未温,脉仍沉细,再以附桂理中汤3剂调治而愈。

袁文斐医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王某某,男性,39岁,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者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不效。予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物,脉细迟。

此是脾虚泄泻,法宜补中益土,方用理中汤:人参9克,炒白朮9克,黑干姜7.5克,炙甘草6克。

连服6剂,病情大有好转,继服6剂,药尽即瘥。

附方

桂附理中丸

丁蔻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参桂理中丸

理中化痰丸

桂枝人参汤

桂附理中抗寒凉,脾肾阳虚此药强。

治疗脾肾阳虚,其舌诊是以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或干为特点。

脾肾阳虚日久,由于阳气不足导致血瘀的非常多见,由于阳气不足,阳气不升,浊气就不降而形成面色晦暗。

丁蔻理中丸——理中丸加丁香、豆蔻组成。丁香辛温,温中散寒,降逆,温肾助阳;豆蔻温中行气,化湿消食。故丁蔻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脘腹挛痛,泛吐清水,消化不良。

附子理中丸——理中丸加附子组成。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其大辛大热,散寒止痛,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故附子理中丸治疗寒证进一步加重的脘腹冷痛、泄泻、手足不温诸证。

参桂理中丸温中散寒,祛湿定痛。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腹痛泄泻、手足厥冷,胃寒呕吐,寒湿疝气,妇女血寒,行经腹痛等证。

理中化痰丸适应脾胃虚寒,痰饮内停,症见咳嗽痰多,自利腹痛,四肢不温,畏寒怕冷,或呕吐少食,饮食难化,咳吐痰涎方。

桂枝人参汤主要用于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扫码加作者微信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