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 中 丸

 学中医书馆 2015-12-30

理  中  丸
    (《伤寒论》)
    [异名]  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卷2)、白术丸(《圣济总录》卷171)、调中
  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大理中丸(《世医得效方》卷5)、顺味丸(《普济方》卷
  159)、人参理中丸(《疠疡机要》卷下)。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粉,
  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按上丸
  药量为一剂量),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呕吐下利,脘腹疼痛,喜温喜按,不欲饮食,畏寒肢冷,舌淡苔
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
淡脉弱。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而致者。
    [病机分析]  脾胃同主中焦,职司运化,升降相济。若脾胃虚寒,运化无权,升降
失常,清阳不升则下利;阴寒凝聚,浊阴不降则呕吐。中焦虚寒,寒凝气滞,则脘腹疼
痛,喜温喜按。  《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寒肠鸣腹
痛”。脾虚失于健运,故不欲饮食;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
    脾主统血,气能摄血。中焦虚寒,脾阳不足,则脾气亦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而
致便血、吐血、衄血、妇人崩漏等失血证。正如《血证论》卷l曰:“经云脾统血,血之
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
    病后喜唾涎沫,乃由病后脾虚,不能运化以布津,虚而不摄,则喜唾,甚则流涎不
止。
    霍乱为饮食不节,病邪直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而致吐泻
交作等症。    :
    胸痹一证,原因颇多,此之所言胸痹,系阴盛阳虚所致。中焦虚寒。阳虚不运,阴
寒阻滞胸中,阴乘阳位,故痹阻而痛。
    [配伍意义]  本方为饮食劳倦,或久病伤及中阳以致中焦虚寒之证而设。证属虚
寒,非温热则阴寒不除,非补益则虚损不复。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和
《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的治法,以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为主。《素问.至真要
大论》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故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胃,化阴凝,
以达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之功。病属虚证,虚则补之,故配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
助干姜以复中阳,在方中为臣。脾虚易于生湿,故以甘温苦燥之白术,燥湿运脾,除湿
益气,其在方中既助人参增强健脾益气之力,又可除湿运脾以健中州,为佐药。更以甘
草蜜炙,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用为使药。四药配伍,共收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之功
效。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温为主,辅以补养,二者相辅相成,使阳气复,脾胃健,寒凝
化,则中焦虚寒诸症自解。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温中祛寒的代表方。凡中焦虚寒所致诸症,并见肢体不温,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为肾虚水气上凌,去白术之壅滞,加桂枝以平冲降逆;
吐多者,为气壅于上,去白术加治呕圣药生姜以降逆止呕;悸者为水饮凌心,加茯苓以
化饮宁心;渴欲得水者,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白术以培土制水,健脾运湿;虚寒
较盛,四肢逆冷者,加附子、肉桂以温补脾肾;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
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寒湿发黄,加茵陈以利胆退黄;阳虚失血,加黄
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

水。    .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胃窦炎、胃下垂、胃扩张、
慢性结肠炎、痢疾、泄泻、肾下垂、慢性肾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过敏性紫
癜、小儿慢惊风、小儿肠痉挛、慢性口腔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胆道蛔虫症、胸痹等辨
证属于中焦虚寒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温燥,阴虚内热者忌用。
    [源流发展]  理中丸是张仲景为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
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证而设。由于本方立法温中补虚,健
脾助运,体现了治疗中焦虚寒证候的基本原则,故被后世医家加减用于多种脾胃虚寒证
候的治疗,不仅大大拓展了本方的使用范围,而且由此衍化出众多温中祛寒类方。概而
言之,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加附子、肉桂、高良姜等温里助阳之品,用于里寒较甚,
心腹疼痛或吐泻较著者,方如《延年秘录》(见《外台秘要》卷6).、《圣济总录》卷38
之同名方,以及著名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等;二是加茯苓、泽泻
等利水渗湿之品,用于中阳不足,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吐利不止者,方如《证治准
绳.kt-~T4-))卷5、《诚书》卷8、《活人方》卷3等书中收载的理中丸;三是加半夏、茯
苓、苏子等化痰止咳之品,用于中焦虚寒,脾虚不运水湿,湿聚成痰者,方如理中化痰
丸(《明医杂著》卷6)、理中降痰汤(《杂病源流犀烛》卷7)等;四是加丁香、半夏、陈
皮等和胃降逆之品,用于中寒气逆,中脘停食,人口即吐或呕吐清水冷涎者,方如理中
加丁香汤(《丹溪心法》卷3)、理中汤(《万病回春》卷3)等;五是~llJ,l椒、乌梅等驱蛔
杀虫之品,用于中焦虚寒,胃中虚冷吐蛔者,方如理中安蛔汤(《伤寒全生集》卷4)、
理中汤(《古今医彻》卷1)等;六是加黄连等清热药,用于中焦虚寒又兼湿热中阻,寒
热错杂证候,方如连理汤(《症因脉治》卷2)等。此外,尚有加入透疹、熄风、活血等
药,用于痘疹吐利、小儿慢惊风、中虚血滞腹痛等证的多首方剂。概而言之,大凡以中
焦虚寒为主证者,历代医家多以理中丸为主方加减治疗,由此可见本方对后世温中补虚
方剂组成的影响之大。本方剂型原为丸剂,若用于中焦虚寒较甚之证常改丸为汤,称为
理中汤。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君药  历代医家对理中丸君药的认识有所不同。一是以成无已为代表,
认为人参为君药。如《伤寒明理论》卷4曰:“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
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二是以蔡陆仙为代表的医家认为
干姜为君。其在《中国医药汇海》中说:理中汤“方中以干姜为主”。三是以干姜、人
参共为君药(12,认为方中去干姜,则虽具有补中燥湿之功,然温中之力太逊;若方中
不用人参,则温复中阳,燥湿尚可,但补益脾气之效锐减,唯干姜、人参同用,才不失
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主药。即所谓虚者补之以人参,寒者温之以干姜之意。然根据仲景
所论,本方是为太阴虚寒之证而设,且以寒盛为主。如《伤寒论》曰:“大病瘥后,喜
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主之”。表明本方侧重治疗中寒之证,体现“寒者温之”的治法,故方剂学教材将其列
入温里剂中。历代医家亦将本方视之为温中而非补益剂,故以干姜为君,似更符合仲景
立方之旨。但在临床运用时,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寒甚者,干姜为君;虚甚者,人

参为君;虚寒并重者,则二者共为君药。
    2.关于本方的剂型  本方剂型仲景明示有丸与汤两种。丸剂宜于缓治,而汤剂用
于病情较急者。霍乱一病,病情较急,故《伤寒论》理中丸方后说明丸剂用法的同时,
又指出:“然不及汤”,且示例汤法。大病瘥后喜唾之证,病情较缓,当以丸药缓图。故
《伤寒论》中指出“当以丸药温之”。胸痹之虚证,病情亦急,故《金匮要略》中仅示汤
法(人参汤),而不用丸剂,可见本方的剂型,可丸可汤,全由病情之缓急而定。
    3。关于本方所治之霍乱  霍乱一病,在《灵枢.五乱篇》始有记载,以起病突然,
大吐大泻,烦闷不舒为特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病因为饮
食不洁,或感受寒邪、暑湿、疫疠之气所致。临证有寒热之辨、干湿之分及转筋之变。
《伤寒论条辨》曰:“热多欲饮水者,阳邪盛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盛也”。理中丸所治
之霍乱乃由邪犯脾胃,损伤脾胃阳气,中焦虚寒,升降失常所致的寒霍乱,切不可将本
方作为霍乱的通治方。
    [方论选录]
    1.成无己:“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
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
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
!从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
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  《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人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
.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
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脾胃居
中,病则邪气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又有诸加减焉。”(《伤寒明理论》卷4)
  .2。许宏:“霍乱者,乃一时之间,挥霍闷乱,上吐下泄者是也,若头痛发热,身疼
痛,热多欲饮水者,邪生于阳也,属五苓散,与《外台》和中汤以散之。若脉微小,寒
多不用水者,邪发于阴也,属理中丸汤。甚者加附子主之。《经》曰:脾欲缓,急食甘
.以缓之,故用人参为君,补中正气;以甘草为臣,辅之也;以白术为佐,正气固中;以
干姜为使,温脾散寒。《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也。”(《金镜内台方议》卷12)
    3.方有执:“热多不欲水者,阳邪胜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胜也。五苓散者,水
行则热泄,是亦两解之谓也。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
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伤寒论条辨》卷6)
    4.柯琴:“太阴病,以吐利腹满痛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然吐虽属上,而由于腹
满;利虽属下,而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
外人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
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故用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中
宫之气,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缓三焦之急也。且干姜得白术,能除满而止吐;人参得
甘草,能疗痛而止利。或汤或丸,随机应变。此理中确为之主剂矣。夫理中者,理中
焦,此仲景之明训。且加减法中又详其吐多、下多、腹痛满等法,而叔和录之于大病差
后治真吐一症,是坐井观天者乎!(《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
    5.王子接:“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
则为阴阳相偶之处。仲景立论,中焦热,则立五苓以治太阳;中焦寒,则立理中以治太

阴。治阳用散,治阴用丸,皆不及于汤,恐汤性易输易化,无留恋之能,少致和之功
耳。人参、甘草,甘以和阴也;白术、干姜,辛以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
然和顺矣。(《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6.吴瑭:“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
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温
病条辨》卷2)
    7.蔡陆仙:“理中者,调理中土也,较建中轻而用广。凡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
腹痛便溏,或厥冷拘急,或续吐蛔,及感寒霍乱者,均可治之。方中以干姜为主,为暖
胃之要药;佐白术健胃去停饮,人参补中气,甘草以缓急迫。合而用之,为慢性胃肠病
之泛恶吐酸,肠鸣便溏之专剂。”(《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评议]  诸家皆认为本方所治乃脾胃虚寒之证。尽管成因不同,但总不出于虚寒。
如此温补并施之方,故可理中焦虚寒之满痛吐利。关于霍乱一证,许宏等认为有“邪生
于阳”和“邪发于阴”之分,前者乃五苓散所治,后者乃本方所主,并言寒甚当加附子
辛热散寒之品以助药力,故本方仅适用于寒霍乱。
    [验案举例]
    1.冷痢  《江西医药杂志》(1965,9:10):某男,34岁。腹痛里急,下痢赤白,每
Et 3—4次。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脉象细弱,舌苔薄白。此太阴寒痢,仿东垣法,以
理中汤加枳实温中导滞。3剂后腹痛下痢已止,大便复常,饮食好转,但手足未温,脉
仍沉细,再以附桂理中汤3剂调治而愈。
    2.喜唾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36):某男,40岁。主诉乏力、纳差、腹
胀、小便黄20余天。人院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给予中医辨证施
治为主,西医保肝为辅等治疗,三周后精神明显好转,皮肤、巩膜黄染消退,食欲大
增,腹胀大减,但是吐涎沫不止,色清白,数量无法计算。当何治之,  《伤寒论》396
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即服理中丸,
每日三次,每次6g隔日查房,患者吐涎沫已停止,嘱继服7日以巩固疗效,至病愈
出院,此症未复发。
    3.血证  《天津中医》(1985,5:17):某男,年逾五旬。宿患胃痛,得食则减,喜
温喜按,大便时溏,面色萎黄,曾服温中理虚之剂,其痛即能缓解,后因操劳,复感寒
邪,脘痛加剧,呕吐始为痰涎夹不消化食物,进而吐血约300ml,血色紫暗不鲜。经用
西药止血未能获效,邀往前诊。见患者精神委靡,吐血紫暗,便溏肢冷,脉沉细弱,舌
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紫暗,苔白而嫩。证属脾阳虚统血无权,血外溢而走浊道,急予温
阳健脾,益气摄血,参以消瘀,用理中汤加附子、侧柏叶、仙鹤草、三七,煎服3剂,
呕血即止。
    4。崩漏  《新医学》  (1976,10:49):某女,46岁0月经过多,淋沥不止1个月。
在当地医院药物治疗不效,遂作刮宫术,仍不能控制出血,故来我院诊治。时见患者面
色苍白,畏寒肢冷,头冒虚汗,手脚抖擞,唇舌淡白,脉沉缓无力。此属冲任虚寒,脾
不统血。以理中汤干姜易炮姜,加黄芪、当归、益母草。患者服药3剂,出血明显减
少,其余诸症也随之减轻,再服4剂,出血已止,改用归脾汤加减调理善后。
    5.胸痹  《冉雪峰医案》:宋某。患胸膺痛数年,延余诊治,六脉沉弱,两尺尤甚。

予曰:此为虚痛。拟理中汤加附子、吴茱萸。服10剂后,脉渐敦厚,痛渐止,去吴茱
萸、附子,又服20余剂痊愈。
    按语:案1痢下赤白而兼形寒肢冷,脉弱苔白,为中焦虚寒,寒湿阻滞的太阴寒
痢,故治以温中健脾,行气导滞之法。案2病后喜唾涎沫不止,色清白,为脾虚失运,
不能布津,虚而不摄所致,故以理中丸温中健脾。案3、案4的失血伴一派虚寒之象,
为脾阳虚失于统血所致,故治当温中摄血。案5之胸痹为中焦虚寒,阳虚不运,寒湿内
生,痹阻胸中而痛,故从中焦论治获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泄泻  以本方加补骨脂、吴茱萸、附子、茯苓、肉桂,治疗慢性泄泻2l例。结
果脾胃虚弱型14例,痊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脾肾两虚型7例,痊愈4例,
有效2例,无效l例lx。
    2.肠道易激综合征  以本方加黄连、茯苓为基本方,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20例。
粪便中粘液多,兼里急后重者,加当归、赤芍、木香、槟榔;下痢日久加乌梅;口干不
欲饮加煨葛根;恶寒手足不温加补骨脂、山萸肉。结果治愈17例,好转3例,疗效最
短8天,最长31天,平均14天L3j。
    3.胃脘痛  以本方加黄芪、茯苓、陈皮、草蔻,治疗脾阳虚型胃脘痛30例。治疗
前经纤维胃镜检查,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伴肠上皮化生者7例),慢性浅表性胃
炎8例,复合性溃疡3例(包括十二指肠球部、.胃小弯溃疡及贲门点状糜烂),复合性
炎症1例(包括慢性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及幽门前庭炎)。若气虚甚者倍用黄芪;寒湿
甚者加肉桂、附片;湿甚者加苍术、白扁豆、佩兰;瘀滞者加北沙参、白芍、山药。结
果治疗3个月后,25例胃脘痛消失,5例胃脘痛减轻L4j。
  4.腰痛  以本方合四物汤加杜仲、续断,治疗虚寒性腰痛588例。结果治愈154
例,有效343例,无效91例,总有效率88.4%L5j。
    二、儿科
    1。小儿腹泻  以本方加青黛为基本方,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30例,若发热者加藿
香、苏叶;呕吐加半夏、陈皮;腹胀加木香、厚朴;纳呆加神曲、谷芽、麦芽;尿少加
泽泻、车前子;久泄加肉豆蔻、赤石脂;受惊加钩藤、蝉蜕。伴中、重度脱水者,配合
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结果显效1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c6j。另
有以本方合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从直肠给药,治疗婴幼儿腹泻83例。寒重者增干姜
量,加附子去黄芩;热重者增芩、连量,去干姜;中寒干呕者去白术、黄芩,加砂仁、
丁香;虚甚者重用参、术,虚少而有积滞者去参加枳、朴。将中药煎煮两次的药液混
合,过滤去渣,装入输液瓶,进行直肠给药,滴药速度为30~60滴份,滴完后让患儿
睡卧10~20分钟,4天为广疗程,每日1—2次。结果痊愈57例,好转20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93.2%。
  2.小儿多涎症  以本方加益智仁为基本方,治疗小儿脾阳虚多涎症42例。若吐涎
日久,纳差便溏者,加砂仁、鸡内金;兼虫积腹痛者,去甘草,加乌梅、使君子仁、花
椒。结果痊愈40例,好转2例。服药最少3剂,最多者9剂,平均4.6剂(82。
    3.小儿慢惊风  以本方加熟地、当归、黄芪、山萸肉、肉桂、附子、枸杞子、补

骨脂、胡桃肉、灶心土、生姜、大枣,治疗小儿慢惊风50多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
3—5剂[”。
    三、五官科
    复发性口疮  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106例。脾虚甚者以红参易党参,
有寒象者加肉桂,有热象者加黄连。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短2天,最长17天clo}。
    [实验研究]
    1.对胃溃疡的作用  本方可显著促进实验性胃溃疡的痊愈,并对实验性胃溃疡的
发生有保护作用。其抗溃疡机制有二:一为本方能降低胃液中游离盐酸浓度,从而减轻
对粘膜的侵蚀和减少胃蛋白酶激活,对溃疡的发生起到了保护作用;二为本方能促进醋
酸性胃溃疡愈合,说明它能够促使粘膜细胞再生修复。因此本方通过抑制攻击因子和强
化防御因子两方面综合作用而发挥其抗溃疡作用uu。其中甘草抗溃疡成分为三萜类和
黄酮类,前者以生胃酮为代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粘液的形成和分泌,并使粘液的
分子结构改变,增强胃粘膜屏障,且能与胃蛋白酶结合沉淀,对抗酶的活性,后者以
FMl00为代表,实验表明能显著抑制胃酸与胃液的分泌以及胃蛋白酶活性,并对阿司
匹林、消炎痛及5一羟色胺等所致的胃溃疡有抑制作用,且甘草甜素与甘草黄酮还有抑
制胃肠运动的作用L1x。
    2.对内分泌的影响  经测定脾胃阳虚患者24小时尿17一羟、17一酮的含量均降低。
以本方为主治疗后,上述含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显著(P<0。01)。说明脾胃阳虚患者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以本方温补脾阳,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调整作用L4j。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以本方加附子对大黄合剂所造成的脾虚模型的免疫功能低
下有改善作用,并能提高动物的耐寒能力和体力,说明本方有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体力
的作用[‘”。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
盏化开,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主治:脾胃虚
寒,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以及一切沉寒痼冷。
    本方是在理中丸方基础上加入一味附子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与干姜相伍,温
阳散寒,以消阴翳;参、术、草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健脾之功。
    2。连理汤(《症因脉治》卷2)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黄连  功用:温中祛
寒,清化湿热。主治:脾胃虚寒,湿热内蕴。泻痢烦渴,吞酸腹胀,小便赤涩,.C/痛口
糜等。
    本方是理中丸加黄连组成,原方无用量,临证可用等量,或重用理中丸,少佐黄
连。方中以理中丸原方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以黄连清化湿热。在《秘传证治要诀类
方》卷1有与此同名之方,为理中汤加茯苓、黄连组成,则清利湿热之功尤胜。
    以上两方虽主治各异,但病机均以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为主,故组方亦以理中丸为
主,温中健脾,再根据不同兼挟之证而配伍药物。与理中丸相比,附子理中丸证为阳虚
寒胜,故加附子温阳祛寒;连理汤证为中焦虚寒,又兼湿热内蕴,故加黄连以清化湿
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