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书法当以质厚为本,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成功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北宋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以苏东坡为核心的文人们,在探讨书法所表现出来的"意"的时候,提出了"萧散简远"、"书韵"等书法意境的审美思想,为后世在书写中找到了出口和方向,但是,"物极必反","书意"多了,法度自然就减弱了。而另一些人在紧跟书意的同时,又提出了书法中的古质问题,比如黄庭坚就是其中一位,也就是说,他没有反对苏东坡的观点,又在此基础上创新了书法的审美本质。

针对笔法问题,黄庭坚谈到了书法中的其质厚,并认为质厚是书法的根本,做到了质厚,书法也就古朴了。他在《山谷老人刀笔》中说到:

笔法虽然清欲,必以质厚为本。……凡书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然成行。草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装缀,便不成书。

这里黄庭坚提出了书法"必以质厚为本"的书写思想,他认为,姿媚是书法中的小病,而轻佻则是大病,要求人们在书写时用笔要使其端正,自然成行。这就相当于草书一样,看起来很草,但它的笔意是到位的,也是端正的。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相当于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意思是真正的巧看上去是笨拙的,没有人为的修饰成份在内,而是自然的流露。书法中的巧也是一样,是人的自然书写,不是那些故作艰涩,故意而为的"质厚"。

正如黄庭坚在《题意可诗后》中的题句一样: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宁字不工而不使语俗,此庾开府之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岂可为不知者道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瘐信诗歌的长处在于造语奇拗脱俗,而不计较声律对偶是否工整,陶渊明"不烦绳削而自合"则是浑然天成的。书法中的浑然天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对质厚意义的进一步解释。

"拙"本来是笨拙的意思,引申到书法中,它并不是说笨拙的人写出来的字是笨拙的,或是笨拙的人写不好字,而是指书法中要多一些朴拙自然,少一些巧媚,这与后来傅山所说的"宁拙勿巧"意义大体相同,但他们的语境是不同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黄庭坚所说的书法"必以质厚为本"的意思,在黄庭坚看来,书法的质厚是由用笔产生的,用笔会使点画"质厚"或是"轻佻",使字形朴拙自然或是姿媚工巧,基于这些认识,学习书法应当是把用笔作为一个攻克学习的重点。

但是,并非书法只有用笔达到了一定水平后就克服了所有问题,这也是对黄庭坚书法思想的一个偏见和误读,应当全面、系统地解读黄庭坚的书学思想,才会真正掌握用笔之道和艺术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