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些穷是因为蠢:嫌来看宝物的人太多,竟然把它毁掉!

 李叔狠生气 2019-07-10

 如果你嫌泰山刻石太不清楚的话,一笑为你推荐李斯的另一代表作品——峄(yì)山刻石。

峄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与泰山南北对峙,原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但现在的人都不是很了解了。

不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该听说过吧?这里面所说的“东山”就是峄山。

有些穷是因为蠢:因嫌看宝物的人太多,居然把它烧掉!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外出巡视到了峄山。

按惯例都要祭拜一番,再在石头上刻篇文章纪念一下。

李斯字写得好,又是小篆的创造者,让他来写吧。

于是,李斯又为后世留下了一篇杰作。

原来的秦峄山刻石立于峄山书门。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刻字。

正面和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的文字,背面则是后来补刻的秦二世诏书。

原文抄录如下,各位对照拓本看下吧: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有些穷是因为蠢:因嫌看宝物的人太多,居然把它烧掉!

 

有些穷是因为蠢:因嫌看宝物的人太多,居然把它烧掉!

 

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该刻石曾被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了(“后魏大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

——问题是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魏太武帝,一个是三国曹魏太武帝曹操,一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这缺德事儿到底是谁干的,迄今也找到正主。

石刻倒了,反而更方便拓印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摹拓。

普通文人来了倒也罢了,但很多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来了,当地官民就不得不恭迎礼送,久而久之这宝物反倒成了一个大麻烦。

所以当地人一怒之下,趁晚上放了一把大火,把刻石给焚毁了。

——还是古人死脑筋啊,放今天大把人愿意把刻石挖出来,再盖个房子就可以收门票了,还可以自己复制拓片做独家生意啊!

这下倒好,刻石没了,外人(游客)也不来了,自个儿把金饭碗给砸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还专门写了首诗记述此事:““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

宋代文豪苏东坡却对此却有不同意见,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文人打嘴仗咱管不了,一笑只管普及知识。

接着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原刻已毁,那一笑还给你推荐个啥呢?

别急!

幸好南唐大书法家徐铉擅长写李斯风格的小篆,他依据原刻拓本,对峄山刻石进行了精到的临摹。

993年,徐铉弟子郑文宝在寻找峄山刻石原碑未果之后,只能根据老师徐铉的摹本,重新刻石于长安国子学,史称“长安本”。

由于是宋代重刻,所以保存较好。

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晰版的峄山刻石拓本,大部分是长安本。

按照专家的说法,虽然长安本已失秦篆古厚之笔势,但笔意仍有接近之处,还是可以当做李斯的作品来看待的。

就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样,虽然留下的只是摹本,但仍有借鉴价值。

元代篆书家吾丘衍在《学古编》中指出:“李斯《峄山碑》……有徐氏门人郑文宝依真本或长刊者,法度全备,可近于真。”

清代金石学家杨守敬也在“长安本”后题跋说:“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二十九字及《琅玡台碑》校之,形神俱肖,所下真迹一等。”

所以,长安本峄山刻石就临习取法而言,仍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现在,长安本峄山刻石存于西安碑林。

有些穷是因为蠢:因嫌看宝物的人太多,居然把它烧掉!

 

另外,在邹城市博物馆还保留了一个元代摹刻版——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有些穷是因为蠢:因嫌看宝物的人太多,居然把它烧掉!

 

有些穷是因为蠢:因嫌看宝物的人太多,居然把它烧掉!

 

有些穷是因为蠢:因嫌看宝物的人太多,居然把它烧掉!


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