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手福利: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表现

 蔡颖o18m5o808e 2019-07-10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纤维间质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一种带蒂的瘤样病变,并非真正的肿瘤。

内膜息肉表面被覆子宫内膜,质地柔软,可变形,表面光滑,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可继发出血、坏死,长蒂息肉可脱出至宫颈外。

内膜息肉病因不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高有关,病理学上,息肉分为功能性、非功能性、腺肌瘤样、绝经后内膜息肉等。

超声表现

  • 子宫宫腔线变形或消失,宫腔内见中稍高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团,稍高回声团周边有时可见高回声的宫腔线,这是内膜息肉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 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差别很大。

  • 息肉形态可为水滴状、带状、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我们先看两个经病理确诊的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1 

患者 45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超声见宫腔内多发、大小不一、椭圆形、边界清晰稍强回声息肉(图 1),其周边可见高回声宫腔线(图 2)。

图 1 示宫腔内多发稍强回声息肉

图 2 箭头所示为息肉较具特征性改变:稍高回声周边高回声的宫腔线

典型病例 2 

患者 47 岁,体检发现宫腔占位。超声见宫腔单发、带状、边界清晰的稍强回声息肉。

图 3 示宫腔单发稍强回声息肉

但是有一类息肉,它是子宫内膜息肉的罕见类型——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之所以要重点关注它,是因为它虽为良性病变,但有发展为非典型性及癌变的可能,需长期随访。

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的超声影像特点为宫腔带蒂或无蒂赘生物、不均质回声、息肉内见多个囊腔及出血等。

有作者将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超声表现分为四型:

Ⅰ 型:致密网络状高或稍高回声型。宫腔内占位回声高或稍高,边界清,内见密集并较均匀分布的大小相当的细小无回声区,呈较致密的网络状,小无回声区直径 1 ~ 2 mm 左右;

Ⅱ 型:散在大小不等小无回声区型。宫腔内占位回声不均,边界清,内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小无回声区直径 2 ~ 6 mm 不等;

Ⅲ 型:小无回声区较均匀分布的低回声型。宫腔内占位回声偏低,边界清,内见不太密集但较均匀分布的大小相当的小无回声区,小无回声区直径 2 ~ 3 mm 左右;

Ⅳ 型:无小无回声区型。宫腔内占位回声高或稍高,边界清,内未见明显小无回声区。

下面我们就根据经病理确诊的 2 个病例来初步认识一下该病。

典型病例 3 

患者 50 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 3 月入院。超声检查发现宫腔占位性病变,边界清,内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其表现符合 II 型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

图 4 示宫腔边界清的不均质肿块,内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

典型病例 4 

患者 63 岁,因发现宫腔占位 4 天入院。超声检查发现宫腔内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内无囊泡,其表现介于 III 型和 IV 型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之间。

图 5 示宫腔内低回声中,边界清,内无囊泡

由于该病属于少见类型,认识还不够清楚,其超声表现也无特异性,需要我们超声工作者在日常检查中对该病加以重视,争取运用更新的检查手段、更大量的病例样本来发现该病的蛛丝马迹,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人复查时仔细寻找有无恶变的征象。

参考文献:

[1] 胡香英,鲁红.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03):76-78.

[2] 王海燕,唐军.妇科疾病超声诊断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72-74.

[3] 陆晓青,王诚,刘素贞.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8,23(01):47-49.

[4]刘琳琳,刘玉环.96例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4):160-161.

[5] 李锦,吴瑞瑾.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9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05):358-3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