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真的难懂吗?那是因为你没看过这本书

 了看了开口 2019-07-10

听说,

除了空调西瓜,

还有大把可以尽情阅读的自由时间

你的假期书单准备好了吗?

今天东方君推荐的这本书,绝对值得加入必读书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李山教授撰写的《讲给大家的诗经》,好读到让你难以置信,同时让你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诗经》!

bwin国际

日读一首,审美、文化、历史,涓滴细流,渐成河海。

《讲给大家的诗经》,用人人读得懂的语言、现代人看问题的视角,瞬间拉近你与《诗经》的距离,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入门读物。翻开它,那些看似古奥的语词如何读,那些美了千年的句子美在哪,那些化入中华文明的名篇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提醒,通通都懂了。

作者李山教授认为,曾被认为“针砭统治阶级”的《女曰鸡鸣》,所写的其实是一个小贵族早上赖床的故事,就像曾经在期末考试前那个月一天定了几个闹钟都叫不醒的自己。千年以来重复上演的平常故事,却造就了“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优美诗意。在比今天粗糙太多的物质生活里,先民们创造了令今天的我们念念不忘的诗句。

而从文化视角读《诗经》,又往往是一个发现我们自己,发现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过程。李山老师说,现代人读《诗经》,就像一个小孩子,某一天突然在被子和衣服里闻到妈妈的味道,是惊喜的发现。比如在西周,飞檐斗拱还没有的时候,《小雅·斯干》中就提出“如翚斯飞”,想象房子像鸟奓开翅膀一样“飞起来”,可以说,《诗经》为中国古典建筑立了法。我们作为它的文化后裔,读它,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现在。

1

讲字句,明白透彻又亲切近人

对于《卫风·硕人》里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讲给大家的诗经》这样解释:

手如柔荑”,手伸出来像柔和的荑,什么叫“荑”呢?是茅草的嫩芽,特别白,所以这个比喻是取其白,两只手伸出来,细长、白嫩。

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固了的脂肪,白中透青,就像小婴儿五六个月时的皮肤,这也说明这个女子从来没有受过风霜,养得金贵,皮肤好。

领如蝤蛴”,蝤蛴是寄生在木上的昆虫,它的幼虫圆圆的、长长的、白白的,这是形容庄姜的美颈,圆滚的,有一点儿肉,而不是像鸡脖子似的青筋暴露着,那就有点儿吓人了。接着说,“齿如瓠犀”,说牙齿像瓠瓜的籽,细长而整齐。

螓首蛾眉”,螓就是知了,此处是形容庄姜的发式,像小知了的头部那样额头两边高高地翘起来,同时后边也要翘起来,像蝎子尾巴。蛾眉是什么?像蚕蛾的须子一样又细又长,弯弯的。

接着下面来了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什么叫“巧笑”?就是笑的时候,腮帮很美,一笑俩酒窝,很动人,“倩”,就是指她的酒窝。“美目盼”讲的是什么呢?眼睛黑白分明,这是一种健康的审美。现代很多人总觉得单眼皮不好,双眼皮好,好端端的单眼皮就拿刀拉一下,这个不自然,是一个审美的误区。其实,丹凤眼有时候也很迷人,古人就不讲双眼皮,而是赞美眼睛黑白分明,这样就有精神。人的眼睛清亮、黑白对比分明,顾盼生姿,相反,浑浊的眼睛一转,就没那么美妙了。这是这首诗一个特别的地方。先是用工笔描,对手、肤、颈、齿、发、眉进行静态的描绘,然后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讲的是什么?媚,有生命力,动人。实际上就是气质好。前面画形,后面传神,开辟了一种刻画美人的方式。

没有枯燥的引经据典,无需了解古代汉语的句式、语法,生涩的古文一下子就变成了我们今天容易理解的样子。

2

讲文学,沁人心脾一见难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句,但这个境界到底美在哪里,读到它时,那种让我们的灵魂瞬间舒适起来的力量来自何处呢?

“蒹葭”就是芦苇,盛壮的时候是绿色的,九十月份以后,绿色减退,变成了淡绿发黄,芦花就成了大片的灰白,这样的形貌就是“苍苍”然了。大片的芦苇,一片苍苍,是何等景象!而“苍苍”这个叠音词,读起来的感觉,又是那样既响亮又有气派。无形中,句子的韵味变厚了很多。“蒹葭苍苍”一面是形容苇子长势,一面也道出了时节。“白露为霜”的秋冬之际,空气中有水,气温高,天暖和,落在苇叶子上就是露珠,即“白露”。随着天气变冷,露珠就开始结成霜了,晶莹剔透的圆形小颗粒。不经霜,苇丛也不会“苍苍”然;因经历寒霜,所以“苍苍”才愈见味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整体诗篇境界来说,读到第四句即“在水一方”时,画面差不多就要活起来了:一大片芦苇,还有一大片的秋水,组成的光景中,莽苍的是苇,碧阴阴的是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特别是秋水,自有色泽。春天的水泛绿,夏天的水发黄,而秋天的水,一切都沉静了,清澈得见底,全是透明的。春日,水欲清而草动;夏时,水欲止而鱼跃;也只有秋天的水面,可以水波无痕,静如明鉴,映现苇丛的倒影,格外的明朗、空灵、纯净,真可以过滤人的心绪!中国古典的诗歌,可以豪不惭愧地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早就懂得用简短的语词,抓住大自然宜人光景的某一片段,构成一幅风景,成为“永恒的瞬间”的。《蒹葭》头几句所营造的境界就是证明。

3

讲文化,提纲挈领由浅入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这首歌唱组建家庭的诗,被排在了《诗经》的第一篇,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

对于人类社会从哪儿开始的问题,西方人认为人类是从上帝造人开始,男人与女人偷吃禁果,周人重视婚姻,也影响了国人的哲学观念,对于人类社会从哪儿开始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回答。西方人认为人类是从上帝造人开始,男人与女人偷吃禁果,有了婚姻,是一种原罪。中国人却不这样看,《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说夫妇之道很重要,像天地生万物一样,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人伦从婚姻关系的缔结开始。这就是一个中国逻辑。《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这件事情应该是做人的根本。它的逻辑跟《诗经》和《周易》是一样的,就是好家庭培养好的社会成员。

古希腊人则不是这样,他们认为教育一个希腊公民是不能在家里面实现的,因为他们认为家里面不是女人就是奴隶。在希腊社会中女人只有半个人格,她们只有一半的法权,奴隶全无人格。这据说是苏格拉底说的,苏格拉底主张完整人格的希腊公民,应该到广场上去培养。古希腊人喜欢在广场上谈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在成年男人背后常常跟着一群见习做希腊公民的小男孩,看大人怎么谈话,怎么认识问题、议论问题。这是西方的逻辑。

由此可知,读《诗经》首先是为了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同时也应该了解别人,之后再回头看自己,就更加心明眼亮。通过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判断哪些好,哪些不好,然后该坚持的坚持,该否弃的否弃。

《诗经》是历史最深处的文学,是民族创生期的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既必须读懂,又最难读懂。本书是《诗经》研究专家李山教授讲给大众的优质《诗经》课,掸去表面的尘土,将古老的经典解析得明白如话,将远古的时代还原在眼前,让每个中国人都感觉亲切万分。从文化视角逐句串讲《诗经》,再现文学的美感、趣味,领悟经典的思想、格调,追溯一切古典文学的优良基因,从经典中读懂自身,找到生活的来路。

本文选编自李山著《讲给大家的诗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