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英文,是孩子听不懂,还是家长听不懂?

 太行森林 2019-07-10

小典说:

常常有家长在后台问小典“我英语不好,能教孩子英语启蒙吗?”看了下文中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博士、深研儿童英语启蒙的Wendy博士经历的这两个案例我们就会明白,其实家长英语好不好对孩子的英语启蒙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甚至家长不会英语也没关系,真正的问题在于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尊重孩子的语言学习规律。



我前几年工作时,需要时不时去观摩和研究孩子上课的状态。其中一个五六岁小姑娘的课堂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小孩子上外教课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自己也能接受一点纯英文的环境,也许是担心孩子上课听不懂,很多家长喜欢跟孩子一起上课——虽然根据我观摩了上百节课得出的结论,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方式,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长乐此不疲。

小姑娘上的那节课讲的是字母,大写的字母A和小写的字母a。老师讲单词的时候还好,只要老师说的是整句,陪着上课的小姑娘的妈妈必翻译。老师说This is a big A. 妈妈跟孩子说,这是大A。老师说:This is a small a. 妈妈跟孩子说,这是小a。我其实很想知道,在这位越俎代庖的妈妈眼里,“This is a big A.”和“这是大A”真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小姑娘对语言很敏感,一开始上课上得很开心,在妈妈翻译了几次之后,小姑娘的脸上露出了明显的鄙夷和失望的神情,与老师的互动减少了,也不再给老师更多的反馈。我曾经反复强调,在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此情即此景,所见即所得”的原则。由于课件上有清晰的教学内容呈现,老师虽然不会说中文,但是英文的内容与课件高度吻合,孩子完全能够“理解”,虽然他们也许并不会“翻译”。

很多时候,孩子上课效果打折,问题往往出在了陪同上课的家长身上。好好的一节课,被这个妈妈搅和得七零八落,虽然我相信,她这么做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儿童语言的学习机制不了解,以及对孩子的观察和反馈比较有限造成的。

我之所以不赞成家长陪孩子一起上英文课,就是因为家长以为的帮助实际上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监控,孩子很容易产生“妈妈不信任我”,或者“学习是妈妈的事情感受;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对陪同学习的大人产生依赖——万一有什么地方没听见没关系,有妈妈呢;就算有单词第一时间没懂,我也不用自己动脑子,有妈妈给翻译呢……长此以往,孩子学什么能学好?哪个优等生是妈妈看着学习,看着写作业培养出来的?

本以为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改善,没想到,2019年情况依然如故。前段时间我去出差,观摩了两节试听课,这次观摩课也是让我百感交集。这节课的设计,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目标词汇和语句经过多次验证,3-5岁零基础的孩子完全可以在30-40分钟内掌握。两节课的4位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高度受训的资深老师,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可圈可点,但是有的家长依然是理念薄弱,用自己的行为在孩子的英语启蒙路上设置绊脚石。

我在其中的一节课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小男孩,整体而言他能够跟随老师的上课节奏,虽然在课堂上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注意力不那么集中,但是就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儿而言,也属正常。由于是第一次全英文的方式学英语,他对老师的一些话语不能立即产生理解,但是在老师通过课件里的动画片、英文歌曲,实物的毛绒玩具、教学卡片等营造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孩子的整体接受程度一直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直到坐在教室后面的妈妈说了一句“孩子听不懂”,这个小男孩的上课表现急转直下。每次老师说的英文,明明反复几次之后完全可以充分理解并反馈,小男孩却再也不想费这个脑筋和时间,直接用中文说“我听不懂”。说这句话的时候,还不忘回头看看妈妈。母子二人就此对全英文教学产生了相互作用的负面反馈。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怎么做才算是遵循了孩子的语言学习机制?

第一,请你相信,孩子能听懂,不要因为你认为孩子听不懂,而给孩子的英语启蒙设置人为的障碍——你我都知道,这和“冬天要不要穿秋裤,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是一个道理。3岁英语启蒙的孩子应该使用浸入式的方式,在全英文环境下习得英文。这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在咿呀学语之时,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外语”。美国的婴儿听到的英语,中国的婴儿听到的汉语,日本的婴儿听到的日语,坦桑尼亚的婴儿听到的斯瓦西里语,每一种语言在成为孩子的母语之前,在没能够赋予语言含义的时候,初学的时候,都是外语。

语言,说白了就是一系列承载了某种含义的、高低起伏的声音符号。既然婴儿学母语的时候,并没有另外一种语言作为中介物,“此情即此景,所见即所得”就是原则和方法,为什么3岁英语启蒙的时候,反倒需要母语作为中介物了呢?学习外语的时候,孩子不需要母语作为中介物。

第二,孩子不需要听懂每一个英文词汇,孩子需要的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上下文的含义。“此情即此景,所见即所得”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词汇孩子都是在同一时刻理解的,这种赋予词汇含义的理解过程,有先后顺序。比如,老师拿着一个鲨鱼的毛绒玩具跟孩子说:Shark, this is a shark. 孩子最先理解的词一定是“shark”,尚不理解的部分是“this is a”。但是,由于还有其它几个词汇,孩子会继续听到Crab, this is a crab. 以及Octopusthis is an octopus. 此时,“this is a”才会被孩子逐渐理解,而一时之间孩子是否能够区分“this is a”和“this is an”并不重要。

我们说得深入一点,之所以家长作为成年人,觉得“”等同于“翻译”,是因为受在中国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太深,认为如果不给孩子翻译,孩子就无法在语境中理解英文的含义。而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孩子不傻,他们3岁开始进行英语启蒙,当初他们是如何理解母语的,现在就会用类似的方式理解英语。此时家长需要做的,反倒是不要给孩子捣乱,不要用自己觉得是在帮助孩子学习”的错误认识来干扰孩子的外语习得过程。

另外,在语言习得和学得的过程中,甚至是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心中的安全感和确定性,是最终取得好的学习结果的大敌。越是英文学得不够好,越觉得背单词、背课文是最有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方式,就会在错误的英文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用浸入式的方式学习英语,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明显的适应期。孩子会有不适,家长更会因为交了钱不能立即看到效果而不适。

“立即”“马上”之类的词语是成长和教育的大敌,对效率的追求势必变成对孩子的拔苗助长和疯狂填鸭。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因为现代人反抗工业化的生产、工业化的教育,所以小众、手工、私人订制这样的产品诉求才会如此受欢迎。对待孩子的教育何尝不是呢?效率,什么是效率?当农民不再舍得花费时间、精力甚至心血去用有机肥料滋养和护理土地,使用化肥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的时候,我们却又唾弃人心不古。

用对待农业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尊重儿童语言的学习机制,才能最终取得好的教育结果

——  END ——

请拉到最后参与文章讨论

孩子英语启蒙时的这两个坑你是否踩过?

作者 | Dr Wendy Fan,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博士,深研教育心理学和儿童英语启蒙。文章来源于Wendy 博士终身学习(ID:wendyzhongshenxuex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